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449名年龄12~18岁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青少年依恋问卷进行测量.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父母依恋一致性与子女依恋的关系.结果 父母依恋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4维度均与父母依恋相关没有显著意义(P>0.05);父母依恋不安全一致时,子女家庭依恋消极维度与父亲焦虑相关有显著意义(P=-0.195,P<0.05);父母依恋不一致时,母亲回避、母亲焦虑与子女依恋家庭消极维度显著相关(P=-0.238,0.292,P<0.05),母亲焦虑与子女家庭依恋依赖维度有显著相关(P=0.238,P<0.05).结论 父母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受父母依恋一致性影响;母亲依恋与子女依恋的关系比父亲依恋与子女依恋关系更紧密;从各维度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与用类型方法探讨父母与子女依恋关系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亲子疏离感问卷(IAP)、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文简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对1099名儿童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总分、母子疏离及父子疏离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8.04,7.93,5.54;P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心理弹性、父母未离异、与母亲高频率沟通(每天)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保护因素(β=-0.08~-0.78,P0.05);而生活事件、家庭居住条件拥挤、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与父母沟通时间短(每次5分钟以内)、父母中有人令孩子非常害怕是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危险因素(β=0.06~0.72,P0.05)。结论: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增强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和心理弹性,减少父母离异发生,提高留守状态下亲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帮助其有效应对生活事件,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改变父母强制型教养方式以及减少其对父母的畏惧感均可能减少留守儿童亲子疏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为有针对性的展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湖南省3个地区6所学校的670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检出率为57.14%;2留守儿童男生与女生在敌对和心理不平衡上差异显著(t=2.17,2.71,P0.05);3监护人为母亲的儿童在抑郁上的得分要低于监护人为父亲、祖父母的且差异显著(F=2.90,P0.05);4父母的打工年限会对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等产生影响(F=3.09,2.94,P0.05)。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友谊质量对自我意识的影响。方法:采用亲子依恋问卷、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28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留守儿童母亲疏离、父亲疏离可以负向预测友谊质量(β=-0.190,-0.238,P<0.01)。(2)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可以正向预测自我意识(β=0.187,P<0.01)。(3)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在父亲疏离与自我意识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在父亲疏离与自我意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留守类型在二者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马鞍山市农村中小学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3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在内外向(F=9.075,P<0.001)、神经质(F=36.632,P<0.001)及精神质(F=4.530,P<0.05)人格维度、心理健康总得分(F=71.694,P<0.001)上均有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209,P<0.01),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r=0.680,0.352;P<0.01).③内外向性人格特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158,P<0.001),神经质人格特质和精神质人格特质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得分(β=-0.647,-0.345;P<0.001).④留守类型与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22,P<0.01),留守类型与内外向人格特质、精神质人格特质的交互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留守类型在留守儿童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 取458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对其施测.结果 ①儿童期精神虐待父母差异极显著(t=-4.867,-10.451,P<0.001);②城市、农村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母亲忽视因子差异性极显著(t=-3.507,P<0.001),其余因子差异不显著;③父母不同婚姻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6.418,4.635,4.770,3.753;P<0.05);④不同家庭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4.582,3.635,5.457,4.003;P<0.05);⑤不同依恋类型高职生的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极显著(F=9.648,7.752,7.424,6.002;P<0.001);⑥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4因子均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⑦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进入依恋焦虑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其解释变量为0.043,进入依恋回避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母亲憎恶,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089.结论 儿童期精神虐待对成人依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父母依恋关系对个体害羞行为的影响。方法:选用父母依恋量表(IPPA)和羞怯量表(CBS)对28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性别、是否独生和生源地在父母依恋质量上没有显著差异;2大学生群体中,害羞现象普遍,害羞人数占55%,不同生源地(城市/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农村户口的学生害羞得分高于城市户口的学生(t=-2.731,P=0.01);3父母依恋关系与害羞显著相关,害羞群体和父母的沟通比非害羞者要更少,但是害羞者在和父亲的疏离程度上要更少(t=-3.196,P=0.002),父亲依恋对害羞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R2=0.136。结论:父母依恋关系对大学生害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父亲角色在个体人格发展中有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APS-R-CR),父母权威问卷(PAQ)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3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差异显著,父母婚姻关系正常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②母亲专制和母亲权威的教养类型,与母亲信任的亲子依恋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母亲专制和母亲放任的教养类型,与父亲疏离的亲子依恋对完美主义的差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依恋特点及其与注意缺陷和多动得分的关系。方法:用DSM-Ⅳ诊断标准进行筛查,对88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与150名正常儿童实施儿童依恋量表测试。结果:ADHD组儿童的母亲依赖度(3.1±0.5)、父亲依赖度(2.9±0.8)、母亲亲近度(2.7±0.6)、父亲亲近度(2.6±0.7)及母子依恋(3.0±0.7)和父子依恋总分(2.7±0.6)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4±0.5、3.5±1.1、3.0±0.7、2.9±0.7、3.2±0.5、3.2±0.5,P均<0.01);ADHD组儿童的父亲依赖度(2.9±0.8)、父亲亲近度(2.6±0.7)和父子依恋得分(2.7±0.6)低于母亲依赖度(3.1±0.5,P<0.01)、母亲亲近度(2.7±0.6,P<0.01)和母子依恋得分(3.0±0.7,P<0.001);DSM-Ⅳ中注意缺陷得分(DSMAT)与依恋安全性量表的各维度均呈负相关(r=-0.32、-0.28、-0.24、-0.24、-0.23、-0.34,P均<0.01),多动得分与母亲依赖度(r=-0.22)、父亲依赖度(r=-0.19)、母亲亲近度(r=-0.14)、母亲依恋安全性(r=-0.14)、父亲依恋安全性(r=-0.21)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ADHD儿童对父母依恋安全性低于正常儿童,ADHD儿童对父亲依恋安全性低于对母亲依恋安全性,且其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等症状与依恋安全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使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IP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393名中学生被试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归分析显示,SSFD中家庭气氛和个性化维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主效应(R。=0.063,P=0.000;R。=0.016,P=0.012),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家庭气氛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056;P=0.040;P=0.001),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个性化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746;p=0.317;P=0.125)。结论青少年家庭动力中的家庭气氛和个性化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及家长教养方式对自恋人格发展的影响。方法研究一,301名初中学生填写了自恋问卷和亲子依恋问卷。研究二,222名大学生完成了自恋其父母教育方式问卷。结果回归分析发现初中生的自恋水平既能被亲子依恋的积极方面(父亲沟通)所预测(β=0.14,P0.05),也能被亲子依恋的消极方面,即父亲疏离相关所预测(β=0.27,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β=0.29,P0.001)和过度干涉保护(β=0.25,P0.01)都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恋程度。结论初中生与父亲的沟通及疏离水平越高,其自恋水平越高;父母温暖和过度保护程度越高,子女自恋人格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2.
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以高中生与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学生行为问题问卷为测试工具,对282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男生违纪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的神经质行为得分高于男生(P<0.01)。②高中生的大部分行为问题与父母依恋呈显著负相关,女生的退缩和神经质与同伴疏离呈显著负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男生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11%,8%,21%,19%;对女生的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21%,22%,20%,32%。结论: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问题有影响,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多。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对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王极盛编写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陕西省宝鸡市4个地区15所学校的61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2%(非留守儿童为41.13%);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的强迫(t=2.22,P0.05)、偏执(t=4.27,P0.01)、敌对(t=2.96,P0.01)、人际关系(t=2.21,P0.05)、适应不良(t=3.50,P0.01)、心理不平衡(t=2.65,P0.05)等6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中,男性在偏执(t=2.44,P0.05)和情绪稳定性(t=2.70,P0.01)上明显不如女性;父母双双监护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监护,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双亲外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及是否留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从铜梁县3个中学各随机抽取2个班,共6个班,有效问卷296份,其中男生129人,女生167人。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 SSMHS)同时施测。结果初中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M SSMHS各因子与FES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有着显著负相关。其中抑郁、焦虑、敌对与亲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77,-0.262,0.275;P0.01);强迫症状与情感表达(t=-0.143,P0.01),情绪不平衡(t=-0.211,P0.01);学习压力与情感表达(t=0.181,P0.01);抑郁与娱乐性(t=-0.275,P0.01);情绪不平衡与娱乐性(t=-0.299,P0.01)。M SSMHS各因子与FES的矛盾性有着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敌对、偏执、心理不平衡与矛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48,0.241,0.288,P0.01)。男女在抑郁(t=-2.75,P0.01)和焦虑(t=-3.36,P0.01)两项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学习压力(t=-2.51,P0.05)、适应不良(t=-2.26,P0.05)以及总分(t=-2.02,P0.05)上有显著差异。是否为"留守孩"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师范大学生的依恋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运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重庆市3所师范院校随机抽取500名在校师范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师范大学生依恋类型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x2=5.364,P=0.016),其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女生所占的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三者关系。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MHT)、应对方式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对225名留守儿童和6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上有统计学差异(t=2.770,P<0.05);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322,P<0.01),与自责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89,P<0.01),幻想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21,P<0.01),退避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05,P<0.01),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92,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幻想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59,P<0.05),退避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53,P<0.05);③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责的应对方式可以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的回归方程为:MHT=57.345+16.326×自责-0.788×GSES。结论进行应对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训练与提高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C)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惩罚、严厉与成人依恋焦虑维度显著相关;②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中父亲过度保护对成人依恋的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女的成人依恋有较小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宁夏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Piers-Harri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版),对宁夏南部山区所抽取班级的190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8%(343/1905);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9%和16.0%,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7.66,P=0.006);汉族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7.0%和11.2%,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6.64,P=0.010);回族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1%显著高于汉族留守儿童检出率17.0%(χ2=7.51,P=0.006);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外出打工情况(OR=1.239)、内外向人格(OR=0.807)、神经质人格(OR=1.310)、父亲过度保护(OR=1.727)、母亲拒绝否认(OR=1.561)和自我意识总分(OR=0.613)最终进入方程,可以直接预测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其中情绪不稳定、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以及父母均外出打工是危险因素,而性格外向(高分特征)和自我意识良好是保护因素。结论宁夏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应从社会、家庭、个性塑造等方面着手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