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目的回顾4例巨型分叶状鼻咽血管纤维瘤(简称JNAs)向颅内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将4例巨型分叶状JNAs向颅内外广泛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分别与手术所见相比较。3例曾先取经颞硬脑膜外或经颞硬脑膜内径路观察处理颅内病变,并用相机拍摄颈内动脉和海绵窦情况,然后再经颅外切除肿瘤。2例术前影像显示肿瘤广泛破坏蝶鞍、斜坡,进入中颅窝和前颅窝,并顶托推移视束、垂体、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结构,但硬脑膜尚完整,单纯采面中部掀揭上颌窦进路切除肿瘤。结果3例先行颅内探查者,除见眶上裂及海绵窦等处硬脑膜充血、易出血并向颅内膨隆以外,并无硬脑膜穿破。4例中有2例,手术前或再次手术前,影像提示硬脑膜无穿破,均以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全切肿瘤;2例因出血凶猛系次全切除。结论影像学评估巨型分叶状JNAs有否穿破硬脑膜是决定开颅探查的关键指标。如果硬脑膜完整,在作好开颅准备以应急需的基础之上,可首先采用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或联合其他切口和径路切除肿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耳聋的机理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取胎龄为4~7月的膜迷路制备人类胚胎耳蜗抗原(HumanembryocochlearAg,HEC-Ag).取HEC-Ag液为兔子做皮内注射,留取血清作阳性血清对照.健康兔血清作阴性血清对照.收集76例患者的血清为耳聋组,34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组.对血清进行HEC-Ab的检测.结合临床疗效分析.结果耳聋组光密度值为0.164±0.058,对照组光密度值为0.063±0.031(P<0.01).在耳聋组中13例阳性(17.1%),2例强阳性(2.6%),阳性率为19.7%.在对照组中2例阳性,阳性率为5.9%(P<0.01).结论提示HEC-Ab的检测可作为自身免疫性耳聋诊断的初步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分析--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并发出血的临床解剖学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4 38例气管切开术中 1 7例并发出血的原因 ,从临床解剖学角度探讨出血的发生机制。结果 气管切开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 3.9%(1 7/ 4 38) ,占所有并发症的 4 1 .5 %(1 7/ 4 1 )。 1 1例出血发生在术中 ,6例出血分别发生在术后 1~ 6d ,出血致死 1例。损伤部位以颈前静脉、颈前静脉弓、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最为常见。结论 熟悉颈段气管周围的血管解剖学特点 ,并熟练地掌握气管切开技术是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半规管功能和听力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40侧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单纯后半规管切除及后、上半规管切除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 ,对暴露的范围进行解剖测量 ,比较相关数据。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颈静脉球顶的垂直线距离为 (15.0 2± 3 .69)mm (7.80~ 2 1.3 0 ) ,乙状窦内侧至内淋巴管起始处的水平距离为 (10 .62± 2 .0 9)mm (6.2 0~ 16.80 ) ,颞骨岩部后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壶腹后缘的水平距离为 (6.2 1± 1.78)mm (3 .80~ 10 .10 ) ,至后半规管中点后缘水平距离为 (4.0 7± 1.2 6)mm (2 .10~6.60 )。乙状窦内侧至内听道口后缘中点水平距离为 (19.89± 3 .10 )mm (14 .70~ 2 4.60 ) ,岩骨后硬脑膜至上半规管前壶腹后缘间水平距离为 (12 .60± 2 .73 )mm (8.2 0~ 19.10 )。结论 颞骨径路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同时保留听力和平衡功能是可能的 ,相对而言 ,后上半规管切除比单纯后半规管切除所得的术野大 ,暴露好且操作相对简单 ,不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7.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垂体柄的保护与术后尿崩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和总结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经验;探讨术中垂体柄的损伤与术后发生尿崩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镜下完整保护垂体柄结构,其术后发生尿崩症的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均采用经眶额下入路,术中均可清楚见到垂体柄的解剖结构,避免过度牵拉和烧灼垂体柄。术后2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持续2个月,未出现顽固性尿崩症。结论 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后发生尿崩症与术中垂体柄损害有关,术中避免损伤垂体柄的操作,术后可以减少尿崩症的发生和减轻尿崩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Kartagener综合征鼻窦炎的治疗--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Kartagener综合征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诊治的1例Kartagener综合征卑窦炎病人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Kartagener综合征及其鼻窦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Kartagener综合正病人因基因突变致纤毛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出现慢性鼻窦炎、支气管扩张、内脏反位三联症,针对其鼻窦炎的肓效治疗可能可以减轻支气管、肺疾病的发展。结论 鼻窦炎常为Kartagener综合征首发症状,及早确诊并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有益于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9.
鼻窦解剖及其变异与鼻窦炎和手术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鼻窦解剖及其变异对鼻窦炎和手术的治疗。方法 观察100具颅骨、10个尸头,复习750例鼻窦炎鼻窦冠状CT和100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记录,研究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囟门(含上颌窦骨性裂口)、前鼻颅底、筛蝶区域和鼻中隔的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分析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和手术的关系。结果 ①中鼻甲、钩突、前鼻颅底、筛蝶区域和鼻中隔均存在解剖变异;②中鼻甲、钩突和鼻中隔的变异在有鼻窦炎侧明显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对胶质瘤细胞C6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细胞计数及[3H]-TdR掺人法检测苯乙酸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FCM检测苯乙酸对C6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C6细胞增殖与苯乙酸剂量及应用时间呈负相关,苯乙酸2.5,5.0mmol/L组用药第5d,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74.7%,95.0%;第ld,3d上述两组用药组G0/G1期比例分别为45.1%,56.2%和31.3%,31.4%.对照组为56.3%.58.2%.结论苯乙酸对C6细胞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使细胞周期抑制于G1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经鼻小柱-鼻中隔-蝶窦入路切除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132例的临床经验,探讨治疗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的有效方法。方法鼻小柱切开是采用(左)鼻内中隔切口为基础,鼻小柱切开,增加侧斜切口或两侧鼻前庭小柱切开上翻法,后经鼻中隔-蝶窦,打开蝶窦,开窗近圆形直径1~1.5 cm,中线处凿开鞍底,探查并切除鞍内肿瘤。结果132例中行包膜内全切除42例(31.8%),其余行次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改善者118例(89.4%);术后部分病例出现暂时性尿崩症、鼻腔渗血、脑脊液鼻漏和垂体功能低下等,经对症治疗而好转。结论对于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绝大多数病人因蝶窦气化条件良好,同时垂体瘤大多质地为稀软性,便于吸除而可采用经蝶窦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而此切口具有径路短、出血少、不需要填塞纱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13.
内耳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内耳及相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切除岩骨骨质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头标本的内耳及相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乙状窦沟、内听道孔、颈静脉孔、耳蜗、岩嵴和后半规管最后点等可作为手术标志.后半规管最后点和内听道孔后缘到乙状窦沟距离为9.8mm及22.0mm,岩骨后面到面神经管垂直部距离9.1mm,岩嵴到颈静脉球窝顶距离15.1mm,岩嵴最后点到耳蜗距离为28.6mm.结论熟练掌握内耳及相邻结构的解剖,严格限制骨质切除范围,就能既得到满意的手术暴露,又不引起更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NIM)对5-羟色胺(5-HT)诱发的耳蜗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方法 22只豚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于圆窗膜置放0.5%的5-HT,B组先于颈静脉输入0.5μg·kg-1·min-1剂量的NIM15 min,再于圆窗膜处置放0.5%的5-HT,同时继续输入该剂量的NIM。以激光多普勒流量仪测量耳蜗血流量(CBF)的变化。以压力传感器监测平均颈动脉血压(MABP)的变化。CBF信号和MABP信号同步输入计算机进行记录,供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A组5-HT的运用使CBF出现了瞬时迅速下降和持续平稳下降两个时期的变化。B组NIM的运用使5-HT导致的耳蜗血流量的两个时期的下降分别得到了67.4%的抑制和完全的抑制。结论 NIM能有效地改善5-HT导致的耳蜗微循环障碍,增加耳蜗血流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丹参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的减毒作用。方法 将 2 4只沙鼠分为 4组 ,每组 6只 ,①生理盐水对照组。②丹参组 (SA)。③庆大霉素加丹参组 (GM SA)。④庆大霉素组 (GM)。所有药物均经肌肉注射 ,GM组和GM SA组每天注射庆大霉素 15 0mg/kg ,共 10d ;GM SA组和SA组同时注射丹参 2 g/kg ,共 10d ;生理盐水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 2ml/kg ,共 10d。在注射前和注射后 4周和 8周进行CAP检测 ,第 8周听力测定后处死动物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4周和 8周GM组高频CAP阈明显上升 ,而GM SA组听阈明显低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1,t检验 ) ;GM组毛细胞损伤率底圈和第二圈分别为 35 %和 30 % ,GM SA组分别为 9%和 7%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χ2 检验 )。结论 丹参能明显降低庆大霉素对沙鼠的耳毒性作用 ,且不降低血液中庆大霉素的浓度。电生理检测结果与形态学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6.
经额外侧入路切除鞍区占位病变技术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介绍经额外侧入路及显微手术技术切除1例颅咽管瘤,20例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经额外侧入路。垂体腺瘤切除的要点:(1)先切除鞍内鞍上的大部分肿瘤;(2)电灼并切断来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及硬脑膜等处的肿瘤新生血管,切断一切供瘤及引流血管;(3)分片切除鞍上的瘤壁,电灼鞍内的瘤壁,同时全切残作的肿瘤;(4)保护好垂体柄。结果 1例颅咽瘤壁,予以全切;2例大型、巨大型垂  相似文献   

17.
鼻源性头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鼻源性头痛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63例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人的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等资料及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 鼻内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钩突、筛泡变异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病变最为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5年,46例头痛完全消失,15例术后头痛明显减轻,2例无效。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和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镜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咽鼓管咽口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了解咽鼓管相关疾病 ,并为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对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咽口与鼻甲、咽鼓管圆枕之间关系等进行观察 ,测量咽鼓管咽口的高度、其底边长度 ;咽鼓管咽口前缘距下鼻甲后缘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唇距下鼻甲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后唇的长度 ,宽度。结果 咽鼓管咽口呈开放型者 (三角形、圆形 )占 6 2 .5 % (2 5侧 ) ,呈开放不良型 (裂缝形、脐形 )占 37.5 % (15侧 )。 2 7.5 % (11侧 )的咽鼓管圆枕前唇缺如 ,所有标本均有后唇 ,咽鼓管咽口的高度为 (5 .96± 2 .5 9)mm ,其底边长为 (8.6 5± 2 .90 )mm ,咽鼓管咽口至下鼻甲距离为 (12 .0 3± 2 .32 )mm ,咽鼓管圆枕有前唇者其前唇至下鼻甲距离为 (6 .0 9± 2 .2 1)mm ,咽鼓管圆枕其前唇长、宽分别为 (4.88± 3.36 )mm和 (4.18± 2 .79)mm ,其后唇长、宽分别为 (11.4 6± 4 .2 4 )mm和 (9.2 2± 1.71)mm。结论 咽鼓管咽口的形状可能同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及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之间有一定关系 ,咽鼓管圆枕后唇发育明显优于前唇 ,前唇缺如者可能更容易受周围病变影响而发生疾病 ,下鼻甲后端肥大很容易压迫咽鼓管咽口而致病。  相似文献   

19.
20.
颅-面联合径路前颅底区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完整切除侵及前颅底区肿瘤,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颅-面联合径路,其中单用带血管蒂帽状腱膜-颅骨膜瓣4例,帽状腱膜-颅骨膜瓣加肋骨片或钛网板各2例修补颅底.8例未做颅底重建.结果肿瘤全切16例,无1例手术死亡、长期脑脊液漏或/和颅内感染,5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存活3~5年;3例存活1~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另4例在2年内分别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4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诊1~7年未见复发.结论颅-面联合径路前颅底区肿瘤切除术,具有术野大、显露清楚、安全可靠,有利于肿瘤整块切除.硬脑膜修补和颅底重建,可有效地防止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