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2例SAH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动脉瘤夹闭术,同时64例治疗组在麻醉后即给予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58例对照组则在术后给予反复多次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比较两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数变化及术后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并发症、GOS分级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结果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腰大池引流相关并发症极少。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3例行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和脑积水形成情况,本组均在急性期行栓塞治疗和腰大池持续引流。结果发生脑积水9例,其中急性脑积水7例,慢性脑积水2例,仅4例需行脑室一腹腔分流。结论动脉瘤性SAH后急性期行动脉瘤栓塞术,术后即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可以预防脑积水的发生,减少需行永久性脑室分流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选取2013-06—2015-06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2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早期动脉瘤夹闭的基础上,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评价和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半年后脑积水发生率(32.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液流速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MCA流速(95.10±20.12)cm/s明显低于对照组(116.87±29.99)cm/s,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使患者的神经及意识得到更快恢复,在防治脑积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腰池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治疗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腰池置管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技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规范其操作方法。方法采用腰池置管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技术治疗外伤性、原发性或继发性SAH患者38例,常规内科治疗的38例SAH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患者头痛和颈项强直持续时间、昏迷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死亡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脑疝、脑积水、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腰池置管脑脊液闭式引流与置换技术简单实用、安全,疗效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脑脊液引流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a 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因a SAH致脑积水接受脑脊液引流治疗,根据是否出现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将病人分为永久分流组(n=22)和非永久分流组(n=46)。统计分析脑脊液引流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病人在术前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颅内感染、脑脊液平均引流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分流组7 d内与14 d内的脑脊液每日平均引流量均明显高于非永久分流组,其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a SAH后脑脊液每日引流量可能成为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每日平均引流量高的病人易发展为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脑脊液可溶性Fas(s Fas)、Fas配体(s Fas 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慢性脑积水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给118例a SAH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行腰穿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脊液s Fas、s Fas L浓度。另选取12例发热颅内感染待排患者为对照组。在发病后3个月时,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a SAH患者的预后。对a SAH组发生脑积水与无脑积水患者,以及不同预后患者之间的脑脊液s Fas、s Fas L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a SAH组患者中发生慢性脑积水24例(20%)。a SAH组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脑脊液s Fas、Fas L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脑积水组发病后第7~9 d的脑脊液s Fas及第10~12 d的s Fas L浓度显著高于无脑积水组(均P0.05)。重度残疾组和植物生存组脑脊液s Fas、s Fas L浓度均显著高于恢复良好组和轻度残疾组(均P0.05);植物生存组脑脊液s Fas L浓度还显著高于重度残疾组(P0.05)。结论 a SAH患者发病后脑脊液s Fas、s Fas L水平明显增高;其水平变化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关系不大,但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应用辅助治疗脑室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4-07我院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无明显梗阻性脑积水,无其他严重的肝肾肺功能损害;对照组:脑室出血60%,入院当天即行钻孔脑室外引流术,持续引流7d,7d后改为每日腰穿放脑脊液20mL。脑室出血60%,入院第2天每日行腰穿放脑脊液20mL治疗;治疗组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接受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性引流脑室内积血治疗。比较2组患者积血清除时间、病死率、继发性脑积水发生情况,并统计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在平均积血清除时间、病死率及脑积水发生率较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腰大池穿刺置管引流辅助治疗脑室出血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的优势,同时可持续性引流血性脑脊液,引流量较大并可调节控制速度流量,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与单纯脑脊液置换疗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抽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成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组22例与脑脊液置换疗法组20例,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头颅CT复查吸收状况、脑压恢复正常时间、脑积水、再出血和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治疗SAH的无效和病死率。结果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头颅CT示积血清除时间和颅高压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低于常规脑脊液引流组(P0.001),治疗过程中发生脑积水、再次脑出血、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无效和死亡病例明显低于常规脑脊液引流组(P0.001)。结论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较单纯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脑室冲洗与常规脑脊液置换在脑脊液蛋白增高脑积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确诊为脑脊液蛋白增高脑积水病人90例。随机分成脑室冲洗组、脑室外引流组和腰大池外引流组,每组30例。脑室冲洗组行两侧脑室冲洗;脑室及腰大池外引流组行脑室和腰大池引流,3组病人脑脊液蛋白500 mg/L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观察术后7 d、14 d脑脊液蛋白含量、等待分流手术的时间、颅内感染及堵管发生率。结果脑室冲洗组等待分流手术的时间1.87 d,明显短于两常规组(P0.01),术后7 d脑脊液蛋白含量523.45 mg/L,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5),14 d后无明显差异。脑室外引流组颅内感染发生率30%,明显高于脑室冲洗组(P0.05)。3组堵管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脑室冲洗能明显加快脑脊液蛋白增高脑积水病人的手术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发病72h以内)接受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的68例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GOS标准进行预后评估,本组68例中良好50例,轻残13例,重残5例,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能够有效地降低和稳定颅内压.减少动脉瘤性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预后影响.方法 将SAH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脑脊液持续引流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加用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结果治疗组病人发生脑梗死、死亡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采用GOS评价.结果 显示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SAH的疗效肯定,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术30例(观察组),行腰椎穿刺术33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1 d,两组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7、10 d,两组脑脊液红细胞计数较术后1 d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癫痫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可显著减少脑血管痉挛和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行腰大池引流患者后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术后腰大池置管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4例颅内动脉瘤术后行腰大池引流的患者(Hunt-HessⅠ-Ⅲ级)临床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入院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手术方式及术后置管等因素纳入研究。结果其中17例患者(16.3%)发生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单因素分析提示出血量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脑室内有否出血的差异性对后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影响显著(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Fisher分级,脑室内有否出血是影响腰大池引流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Hunt-HessⅠ-Ⅲ级患者,即使围手术期规范化置入腰大池引流,其高Fisher分级以及脑室内出血仍是a 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6例采用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对照组54例采用反复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对两组病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脑积水发生率低,头痛、浅昏迷、持续时间及颅内压、脑脊液红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联合注入尿激酶 (UK)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2 0 1~ 2 0 0 3 0 62 8例SAH患者为观察组 ,应用腰池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术并椎管注入UK ;2 0 0 0 0 3~ 2 0 0 1 12 2 0例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者为对照组。结果 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 (P <0 0 1) ;头痛缓解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快 (P<0 0 1) ;意识障碍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 (P <0 0 1) ;CSF压力下降时间较对照组短 (P <0 0 1) ;明显降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三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采用腰池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术联合椎管注入UK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使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我院2004-09-2012-09收治入院的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患者中抽取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实施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与鞘内注药,对照组实施反复腰穿与鞘内注药,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及感染控制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5 d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患者实施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能够快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感染、降低颅内压,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重残及致死率,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腰大池置管引流联合尼莫地平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9例Hunt‐Hess分级相同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照组34例行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CSF),2组均经深静脉尼莫地平持续泵入,观察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临床神经功能评分(CS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发生率低,且治疗后脑脊液(CSF)RBC数目以及压力明显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术后CVS的发生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研究密闭式双腔管腰池循环引流置换脑脊液(CSF)治疗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入选重度SAH患者59例,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双腔管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与置换CSF技术治疗)27例和对照组(采用间断腰穿CSF置换术治疗)32例.观察指标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意识障碍评分(GCS)、头痛缓解时间、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颅内压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NIHSS(7.34±5.15)分、ADL(91.39±15.32)分、GCS(13.98±1.04)分;对照组NIHSS(16.91±7.26)分、ADL(53.86±13.39)分、GCS(10.05±1.46)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9.6%(8/27),低于对照组的59.4%(19/32),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5±2.6)d、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4±1.7)d,低于对照组的(13±1.7)d、(11±2.6)d;治疗后颅内压降低幅度治疗组(85±10 mmH2O)明显大于对照组(35±10 mmH2O)(P<0.01).结论 双腔管腰池置管密闭式循环引流置换CSF技术治疗重度SAH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SAH患者分为治疗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以1mg/h的速度静脉泵入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20mg/d,连续用药8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腰穿CSF置换术。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6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73,P=0.003);CSF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患者的头痛时间明显缩短,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SAH,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术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脊液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t SAH 60例,保守治疗30例(对照组),在保守治疗治疗基础上采用腰大池引流术治疗30例(观察组)。运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脑脊液NO浓度,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ET-1浓度。经颅多普勒测定大脑中动脉流速判断脑血管痉挛。颅脑CT检测判断脑梗死和脑积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脊液NO水平[(59.2±7.0)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51.4±4.3)mmol/L;P0.05],而ET-1水平[(39.4±6.0)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46.4±5.3)pg/ml;P0.05]。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6.7%)明显高于观察组(16.7%,P0.05),脑梗死和脑积水发生率(33.3%)也明显高于观察组(10.0%,P0.05)。结论腰大池引流术治疗t SAH安全性高,能有效增加脑脊液NO含量,减少脑脊液ET-1含量,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