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35-1436
[目的]探索椎间孔镜下行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循证康复方法。[方法]采用循证方法搜集资料,进行微创循证,病因循证,以循证的原则设计康复方案及措施实施,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采用效果评价标准进行相关项目评价。结果:1症状及体征改善效果评价达到优;2功能评价采用Prolo评定为9~10分(最高值为8~10分)。肢体放射痛及腰部疼痛改善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VAS评分评价,结果为疼痛明显改善或无痛。VAS评分为0分的占87.80%,2分为12.20%。术后无出血、无血肿形成、无神经损伤的肢体体征与表现。[结论]椎间孔镜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循证康复更符合手术方式与患者需求,方案设计更科学更优化,使该疾病手术患者得到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可视化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V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津县人民医院骨科2018-06—2020-06收治的114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FD组)和VPTED组,各57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围术期指标,统计手术优良率.分...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应用改良Macnab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均随访6个月,优良率为93.75%(45/48)。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的ODI指数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与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SIIF)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03—2020-05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68例老年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TED组(36例)和SIIF组(32例).比较2组患者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Quadrant通道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按随机数字表中随机数的奇数和偶数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手术,分别行PELD(TESSYS椎间孔镜系统)和Quadrant通道辅助Mis-TLIF。随访12~24个月,平均16.2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以及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结果与Mis-TLIF组相比,PELD组的手术时间短[(72.0±18.7)min vs.(137.0±48.3)min,t=-6.857,P=0.000],术中出血少[(28.0±14.7)ml vs.(314.0±13.6)ml,t=-11.831,P=0.000],住院时间短[(4.0±1.0)d vs.(10.0±3.0)d,t=-9.298,P=0.000]。术后2周和术后3个月PELD组腰腿痛的VAS评分优于Mis-TLIF组(P0.05)。术后3、12个月PELD组ODI、JOA评分明显优于Mis-TLIF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Mac Nab评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ELD和Quadrant通道辅助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者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重点探讨治疗复杂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采用脊柱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共132个椎间盘。所有手术均采用德国标准椎间孔镜侧后方经皮穿刺路径方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改良Macnad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8.7±1.2)分,术后3d为(3.5±1.4)分,末次随访(1.5±1.1)分;术前、术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d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为优52例,良4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90.2%。患者对疼痛缓解满意率为95.2%。结论 TESSYS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精准、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能好、手术效果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再手术的特点及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行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2 7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35例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6例;L4/5节段18例,L5/S1节段15例,L4~S1节段2例,分析再次手术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将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及康复训练指导等综合护理。比较2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心理、康复训练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轻比重等容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麻用于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就诊的L_4—L_5和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40~65岁,BMI 20~26 kg/m~2,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三组:0.15%罗哌卡因组(R_(0.15)组)、0.18%罗哌卡因组(R_(0.18)组)和0.2%罗哌卡因组(R_(0.2)组),每组25例。轻比重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在腰穿针回抽脑脊液通畅后,R_(0.15)组注入0.15%罗哌卡因5 ml,R_(0.18)组注入0.18%罗哌卡因5 ml,R_(0.2)组注入0.2%罗哌卡因5 ml。记录感觉神经阻滞情况,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痛觉阻滞平面、最高痛觉阻滞时间、麻醉持续时间。记录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包括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Bromage分级2分、2~4分和4分的例数以及术中疼痛感受分级情况。结果 R_(0.2)组最高痛觉阻滞平面高于R_(0.18)组和R_(0.15)组,且R_(0.18)组高于R_(0.15)组。R_(0.2)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_(0.18)组和R_(0.15)组(P0.05),且R_(0.18)组明显长于R_(0.15)组(P0.05)。R_(0.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R_(0.15)组和R_(0.18)组(P0.05),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R_(0.15)组和R_(0.18)组(P0.05),且R_(0.18)组明显长于R_(0.15)组(P0.05)。R_(0.2)组和R_(0.18)组Bromage评分2分的比例明显高于R_(0.15)组(P0.05)。R_(0.2)组和R_(0.18)组术中感受无痛的比例明显低于R_(0.15)组(P0.05),轻、中度疼痛的比例明显高于R_(0.15)组(P0.05)。三组均无一例Bromage评分4分、术中感受为重度疼痛。结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麻醉适宜腰麻浓度和剂量为0.18%罗哌卡因5 ml,在同等容量前提下较0.15%罗哌卡因有效,较0.2%罗哌卡因对患者下肢运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钬激光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1月~2016年7月我院采用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或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治疗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按术中是否联合应用钬激光分为A、B组:A组,PELD术中联合应用钬激光;B组,行常规PELD。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以及术前/后患者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138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年随访,平均28.2±6.4个月。其中A组66例,B组7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变节段、突出类型及手术入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A组为48.2±7.3min,B组为56.2±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A组为4.1±1.1d,B组为4.2±0.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1年和2年随访,两组腰痛、下肢痛VAS和腰椎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痛VAS评分A组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术后发生暂时性神经根麻痹。术后第1年内,A组1例复发,B组7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年内,A组2例复发,B组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7.5%(A组)和85.2%(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钬激光在PELD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效率、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且降低术后早期复发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探讨如何避免椎间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5例,女47例;平均年龄42.9岁;L3,4突出6例,L4,5突出68例,L5S1突出58例。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各类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132例患者中,术中发生硬膜损伤1例(硬膜与髓核粘连),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肌力感觉较术前无下降,创口愈合良好;术中减压不满意立即改为开放手术2例,为伴有椎间孔狭窄及髓核粘连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短期(3个月)内复发2例,术后髓核残留3例,均通过翻修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经询问原有心脏病史。术中发生高脑脊液压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学习曲线陡峭,初学者在开始椎间孔镜手术前,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手术经验,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在熟悉解剖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0年6月我院分别应用UBED(UBED组)和PETD(PETD组)治疗单节段LDH患者56例,UBED组29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59.6±10.5岁,随访时间13.5±2.7个月。PETD组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60.3±12.3岁,随访时间13.8±2.9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和术后并发症等。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术后1年通过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PETD组多(49.6±15.6ml vs 25.3±9.7ml,P<0.05),术中透视次数少(3.35±0.81次 vs 7.71±1.73次,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和血红蛋白减少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89.7% vs 88.9%,P>0.05)。结论:UBED与PETD治疗LDH均安全有效,与PETD相比,UBED可获得相似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UBED术中出血较PETD增加,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相当,UBED可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2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4例,女93例;平均年龄44.8岁,均存在明显腰腿痛,并经CT及MRI检查证实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在局麻及影像学监视下行靶向穿刺,逐级扩张软组织,切除部分上关节突腹侧缘,安放工作通道,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完成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Nab评分等评定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min,平均出血量20ml,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3h即可在硬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212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8±3.6分,术后12个月为1.8±1.1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ODI为(53.2±13.5)%,术后12个月为(17.3±6.4)%,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优167例,良36例,中9例,优良率为95.8%。5例患者术后7~20个月复发,复发率为2.4%,均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翻修术后恢复。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出症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4-01诊治的2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42例,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136例。结果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出血量多和时间短,并发症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Macnab标准优良率2组比较,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术式都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但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后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3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6例,女200例,年龄为17~68岁。比较术后效果良好和效果不佳病人之间在年龄、性别、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是否髓核残留、是否椎间孔减压成型、是否规范康复训练、术中出血与否、是否合并腰椎管狭窄、术后有无并发症、是否椎间盘复发这10个方面的差异,对上述结果中有差异的变量进一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PELD术后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 346例病人平均随访12个月,其中31例术后效果不佳,发生于术后3~30个月,平均为16个月。术后效果良好和效果不佳病人间在年龄、是否髓核残留、是否椎间孔减压成型、是否规范康复训练、是否合并腰椎管狭窄、术后有无并发症以及是否椎间盘复发这7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髓核残留[OR=4.008,95% CI(1.643,9.773),P=0.002]、合并腰椎管狭窄[OR=9.134,95% CI(3.604,23.150),P<0.001]、椎间盘复发[OR=2.489,95% CI(0.948,6.533),P=0.044]及术后有相关并发症[OR=2.031,95% CI(0.912,5.892),P=0.041]是PELD术后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椎间孔减压成型[OR=0.483,95% CI(0.280,10.833),P=0.009]是PELD术后效果的保护因素。结论 突出椎间盘髓核残留、合并腰椎管狭窄、椎间盘复发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是PELD术后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椎管内及椎间孔彻底减压,可减少术后效果不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2,3以上)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椎间孔镜治疗的9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6~76岁;L_(1,2) 2例,L_(2,3) 7例。记录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adic Association,JO A)评分,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的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第1天和术后3个月。手术操作时间1.5~2.9h,术后住院天数5~8d。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事件。9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8分,1-3分,0~1分,JOA评分分别为5~7分,15~24分,21~26分。JOA改善率术后1d为36.4%~78.3%,术后3个月为65.2%~87.5%。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优4例,良4例,可1例。结论: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符合适应证的高位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其具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更适合中老年体质差者,可替代部分后外侧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