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施PBL的价值。方法 将临床医学学生分为实验组(162人)和对照组(168人)。实验组结合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施PBL教学;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及答题考核评价教学效果,采用SPSS 16.0进行卡方检验及t检验。结果 实验组学生物理诊断学课程PBL案例分析考核成绩为(26.1±5.6)分,对照组学生成绩为(21.6±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满意度问卷显示,实验组学生中150人(92.6%)对新教学方式具有浓厚兴趣,137人(84.6%)认为能增加学习兴趣,148人(91.3%)认为能增强临床思维能力。结论 在《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让学生真实面对PBL教学中的各种临床病例,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培养医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临床综合思维等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POA)理论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在骨科护理带教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现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随机选择60名骨科护理临床实习生,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名采用传统教学,实验组30名采取POA理论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比较两组出科考核成绩、实践考核错误统计、出科考核合格率、对带教教师的评价。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 出科时,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护理实践和考核总分均高于入科前。其中实验组出科时理论知识、护理实践和考核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生在学习新知识、总结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生在实践考核中出现查体不熟练、无菌清创观念较差的错误率低于对照组护生(P<0.05);实验组护生对带教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技能水平、教学态度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生(P<0.05)。结论 POA理论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骨科带教学生的出科考核成绩及学习能力,减少了实践考核中查体、清创方面的错误,学生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分课堂结合微课在心外科规培带教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医院接收的70名心外科规培生,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采用常规教学,B组采用对分课堂结合微课教学。比较两组带教前后理论考核、实操考核成绩,带教前后自主学习、临床思维和职业社会能力评价,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采用SPSS 26.0进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两组带教前理论考核、实操考核成绩,自主学习、临床思维和职业社会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带教后两组理论考核、实操考核成绩,自主学习、临床思维和职业社会能力评分均升高,且带教后B组均高于A组;两组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满意率为97.14%(34/35),高于A组的77.14%(27/35)。结论 对心外科规培生采用对分课堂结合微课教学,不仅可提高其考核成绩,增强其自主学习、临床思维和职业社会能力,还可提高其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常规教学方案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案在超声医学专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校(2011级)大三85名医学影像学超声医学专业的学生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0名)与实验组(45名)。实验组对学生提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使学生找到超声疾病诊断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病案分析测验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问卷评价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实验组病案分析成绩、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37)。②实验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提高、临床分析能力提高、师生互动好及学习效率与自学能力提高较对照组更明显,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医学影像学超声医学方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急诊临床实训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参加急诊临床实训的2008、2009级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5人为研究对象.2008级学生33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急诊实训授课;2009级学生32人作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实训结束后,通过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核、病例分析、急救操作考核)及问卷调查比较2组学生的教学效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科考试中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实验组病例分析和急救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培养临床综合思维、增加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临床操作能力6个方面的考查中,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的满意度(P<0.05).结论 在急诊临床实训中PBL教学优于传统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并使他们的急救操作技能在典型病例中得到较好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多种教学法在儿科技能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2016级儿科专业30人为实验组,采取多种教学法(PBL、CBL、模拟教学、虚拟仿真教学、TBL);2015级儿科专业31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进行儿科技能学授课。比较两组学生在校期间和临床实习阶段的儿科技能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 20.0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结果 实验组学生儿科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满意度、技能操作掌握度、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儿科临床实习出科技能考核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教师对实验组学生临床思维、医患沟通、团队合作、职业素养、工作适应能力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多种教学运用于儿科技能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有助于儿科技能操作的掌握和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可在儿科技能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病例讨论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2009级五年制临床本科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组(47人)和对照组(42人)。实验组骨科教学采用临床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参与收集典型病例、课堂理论学习、临床见习等教学过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授式教学。教学效果以理论考核和见习考核方式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期末理论考试、见习考核(临床操作、病例讨论报告)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病例讨论导入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骨科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学导式教学在眼视光应用光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西安医学院2013级眼视光专业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同级另外3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自学自练掌握课程重点、发现难点,提出问题后经小组交流讨论进行答疑,再由教师重点讲解、解析教材,最后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知识技能等步骤实施学导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通过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及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评价基于学导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78.35±7.14)分,对照组学生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69.15±8.88)分,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39,P=0.000);实验组的实践考核成绩和自我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眼视光应用光学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独立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联合循证医学教学(evidence-based learning,EBL)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方法 57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BL联合EBL,对照组采用讲授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结束后对两组规培医师进行考核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两组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总成绩分别为(85.393±7.213)分和(81.276±8.035)分,其中病例分析部分成绩分别为(34.393±2.485)分和(32.379±3.005)分,实验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检索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和学习效率方面较对照组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肿瘤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采用CBL联合EBL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情景模拟在心血管内科学见习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至2017学年在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教研室见习的100名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为教学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实验组在见习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通过学生自评调查及临床考核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SPSS 21.0对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 自评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理论知识、思维能力、临床实际能力及总体满意度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情景模拟教学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内科学见习带教效果,增强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以去氧胆酸钠诱发大鼠(200-250g)急性胰腺炎,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胰炎+盐水组,胰炎+栀子组。观察了急性胰腺炎时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还原型谷胱甘(GSH)的变化及栀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如下:(1)胰炎时,胰腺组织中 XOD 明显高于栀子组和正常组(P<0.01),而血清中 XOD无显著差异。(2)胰炎+盐水组的胰腺和血清中 GSH 均明显降低(P<0.01)。(3)用栀子治疗后,XOD 和 GSH 与正常相近,表明栀子可能是通过抗自由基产生与清除增强而保护胰腺的。  相似文献   

13.
原位ELISA法在抗巨细胞病毒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体外筛选抗CMV药物的isELISA法,方法 采用ELISA测定后培养细胞上的病毒抗原,并与空斑减少试验(PRA)法进行比较。结果 isELISA法病毒接种量范围宽,重复性好,结果客观可靠,操作简便,保需5d即可观察结果。结论:ELISA可代替PRA法用于体外抗CMV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期肺腺癌的超高分辨率CT(ultra-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UHRCT)表现,探讨UHRCT鉴别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与微浸润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直径小于2 cm的早期肺腺癌结节(AIS 67个,MIA 62个)的UHRCT表现,分析和比较AIS与MIA在结节的形状、边缘、密度、直径、内部实性成分直径、血管异常、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以及是否多发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结节在形状、边缘、密度、直径、实性成分直径和密度、肺静脉异常、空气支气管征和胸膜凹陷征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常表现为较小的圆形或类圆形的纯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GGN),MIA常为较大、边缘毛刺、实性成分直径大于5 mm 的混合GGN,并常伴肺静脉异常、支气管扩张和胸膜凹陷征。结论  UHRCT能显示早期肺腺癌的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鉴别肺AIS与M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因子(TSGF)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放射免疫法检测58例PHC患者、40例良性肝病患者及49名健康人血中AFP及TSGF水平,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单一使用TSGF或AFP时阳性检出率,对PHC的检出率分别为TSGF70.23%和AFP86.72%,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良性肝病组(P〈0.01);二者联合捡出率为92.95%,显著高于(P〈0.05)单一采用TSGF或AFP。结论血清TSGF和AFP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PH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因子(TSGF)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放射免疫法检测58例PHC患者、40例良性肝病患者及49名健康人血中AFP及TSGF水平,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单一使用TSGF或AFP时阳性检出率,对PHC的检出率分别为TSGF70.23%和AFP86.72%,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良性肝病组(P<0.01);二者联合捡出率为92.95%,显著高于(P<0.05)单一采用TSGF或AFP。结论血清TSGF和AFP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PH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Objectif Rechercher les mécanismes moléculaires par lesquels des calpaines extracellulaires af-fectent l'adhérence et la mobilité des cellules épithéliales HK-2 dérivées du tubule proximal humain. Méthodes Western blot pour détecter le clivage des chaines α des intégrines; dosage radioimmunologique pour mesurer l' AMP cyclique intracellulaire; 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 (FACS) pour tester l' apoptose cellulaire. La morpholo-gie des cellules HK-2 a été observée et photographiée. Résultats (1) L ' exposition des cellules HK-2 à la calpaine μ n'a pas entrainé de clivage des chaines o3 et αV des intégrines; (2)l' exposition des cellules HK-2 à la calpaine μ entrainait une augmentation progressive de l' accumulation intracellulaire d' AMP cyclique (P<0.05) qui était associée une résistance cellulaire à l'apoptose(P <0. 05 ) ; (3)l'addition d'un inhibiteur pharmacologique de la protéine kinase A(PKA) prévenait totalement les modifications d'adhérence et de mobilité cellulaires induites par calpaine μ Conclusion Les calpaines externalisées peuvent modifier l' adherence et la mobilité cellulaires via un mécanisme qui implique l'accumulation d' AMP cyclique et l' activation de la PKA. Par ces mécanismes, les calpaines externalisées pourraient jouer un role dans l'induction de la réparation au cours de l'insuffucance rénale aiguё.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BiSpecteral Index (BiS) monitoring is standard monitoring regimen in anaesthesia practice. It has also been used in cardiac surgery.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due to the high incidence of neurological injury or dysfunction that occurs following CPB.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3 cases that were monitored with BiS during the course of coronary artery or valvular surgery, including the period of CPB.Methods: Thirty three cases monitored with BiS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 From the recordings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value of BiS which was ranging between 40 to 60 after induction, dropped below 25 at the onset of CPB. This chang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is decrease in the BiS value is probably a result of hypo-perfusion and due to clear, oxygen - poor priming fluid reaching the brain. Other periods of hypotension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low values of BiS. This cerebral hypoxia which would occur at this time could be the cause of the incidence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that is known to occur following CPB.  相似文献   

19.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具有较高住院率和病死率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心脏起搏器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和技术.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脏电传导异常,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这种非同步收缩会导致心脏病理生理学改变,加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项非同步收缩心力衰竭患者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临床研究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最新指南将心力衰竭合并失同步患者作为CRT治疗的Ⅰ类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