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年间,民间大疫流行,因伤寒而死者十有其七。百姓慑于疫病之害,谈疾色变,纷纷避而远之,甚至有患者被弃于荒野,待毙而终。南阳郡涅阳郎中张仲景不为疫病所畏,终日奔波于乡邻之间,访疾问苦,全然不顾染疾之忧,但药不敌病,收效甚微。张仲景日久志坚,继定八百里伏牛山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附子非常广泛,现就其用附子的配伍方法进行全面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3.
王玄 《中国医药指南》2012,(26):608-609
《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是阴阳在相互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的运动发展中取得的平衡。医圣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哲学思想,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之方药组成,处处体现了组方用药之间的动态平衡规律。掌握张仲景用药组方的动态平衡规律,是理解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及灵活运用"经方"进行临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著作,被奉为"方书之祖"。该书所载方剂组方严谨,主次分明,变化巧妙,疗效确切,千百年来一直沿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对仲景常用柴胡药对的整理与分析以及病案举隅,使对柴胡药对的配伍功用有更加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粳米,来源于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粳米为饮食主品,因性味甘平、入脾胃经,具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等功用,故亦为中医临床常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粳米运用于三十余方,独具特色。1粳米的临床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张仲景的针药结合治病经验。方法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一些典型条文进行分析,以揭示张仲景的针药结合治病经验,以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结果针灸和方药是中医治病的两个重要手段,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结论医师应有针药结合的治病理念,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在熟悉针灸与方药的所长所短的基础上,或用针,或用药,或针药并用,发挥其所长,弥补其所短,选择一个针、灸、药的最佳运用方式,制定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7.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柴胡汤出于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一书。它是医圣张仲景在"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少阳之邪未解,又入阳明"的情况而设立的具有解表攻里之效的首选方剂。其药物组成有:柴胡8两、枳实4枚、生姜5两、黄芩3两、白芍药3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大黄2两。  相似文献   

8.
钱荣军 《淮海医药》2012,30(1):59-60
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是一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巨著,笔者阅读后发现其在处方后的服用方法上亦有独到之处。常常因病因证各有不同。现就《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些服用  相似文献   

9.
石晶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3):132-132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是理、法、方、药齐备的专著,不仅在内服药方面辨证准确,选药精当,剂型灵活,在外用药方面,辨证施治也独具匠心,本文将外治法及外用药以剂型归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悉,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已经超过6万例,占比在85%以上。药物和临床救治方面,中医药在阻断轻型患者向重型患者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医治新冠主要针对寒和湿从历史上来看,中医是疫病的"老对头"。东汉建安年间,疫病流行,张仲景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明代吴又可经历了瘟疫,写成了《温疫论》。还有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将中医抗击疫病的经验不断总结创新,产生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缪志华 《首都医药》2004,11(19):25-26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著《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创中医临床医学体系,被后世尊为医圣。最近,在医圣的故乡,河南省西峡县又传来喜讯。  相似文献   

12.
今称经方者,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268方[1]。经方结构谨严,用药精炼,若用之得当,效如桴鼓。药对是中药配伍最简单、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复方用药形式,具备方剂的基本作用,成为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之一。现就以桂枝为主在经方中的部分药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之方剂方义,其方不为一证一经一病而设,《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出现在阳明篇、少阴病、厥阴篇及呕吐哕下利篇中,只要病机同为肝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皆可用之,文中列举了厥阴头痛、胃脘痛、咳喘之疾病不同,但病机相同者,其病虽异但应用吴茱萸汤皆有奇效,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4.
运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的温经汤、栝蒌薤白半夏汤、苓桂术甘汤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在临床上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荣林  提桂香  乔华 《首都医药》2004,11(22):15-17
中医治疗热病有系统的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治疗热病的理论,始自《内经》。《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阐述了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提出了“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其后,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论,并凭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宗《内经》之旨,提出了伤寒病中六经辨证的理论和治法及方药。…  相似文献   

16.
外感病蓄血证治源流及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较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系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来和解少阳之名方。作者在临床上不但用来和解少阳,并通过少量加减,治疗多种疑难重病,屡收奇效。今作者用此方治疗“LSA”增高共36例,总有效率为100%,痊愈29例,治愈率为81%。现将有关情况介绍于  相似文献   

18.
五苓滴丸是本实验室研制的新剂型,其组方基础是"五苓散",由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五苓散"系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的名方成药之一,见于《伤寒杂病论》,是利水渗湿的代表方。具有温阳化水、利湿行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的伤害杂病遗论,早已蜚声海内外,其妇科文献也多为后世临床运用。文章对仲景妇科文献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上有所承,下有传人,史有著录;《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为林亿辑后世流传的仲景《疗妇人方》而成;《脉经》中的妇人病的条文为撰集仲景之说;并认为仲景的妇人三篇,已具妇科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张仲景对《内经》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可谓全盘继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