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方丝弓矫治技术和Begg细丝弓矫治技术的联合应用。 方法 :选择减数 4个第一前磨牙的病例 68例 ,在切牙及第二前磨牙上粘方丝托槽 ,尖牙上粘Begg托槽移动尖牙 ,在矫正第 3期时将Begg托槽更换为方丝弓托槽。结果 :全部 68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均建立了第一磨牙和尖牙的Ⅰ类关系及协调的面形。结论 :改良方丝弓矫正技术保留了方丝弓的精确调整牙位及Begg细丝弓的差动力移动牙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Mini Uni-Twin (MUT)托槽按Begg矫治技术理念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评估其临床矫治效果并初步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 选取16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MUT托槽早期结合Begg矫治理念和后期应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的平均疗程为(16.3±2.6)月.治疗后U1-SN角减小17.94°,U1-NA和L1-NB距离分别减小6.83 mm和1.98 mm,前牙覆(牙合)和覆盖分别减小1.94 mm和6.84 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MUT托槽结合Begg矫治技术的理念可高效应用于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3.
1986年Dr P.C.Kesling[1-2]发明了Tip-Edge托槽.Tip-Edge的托槽形态采用直丝弓托槽的形式,Tip-Edge的技术理念[3]包含Begg矫正技术使用者所熟知的细丝弓差动力技术.Tip-Edge的矫治步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开咬合;第二阶段关闭间隙;第三阶段,实现牙齿轴倾度的纠正和转矩的表达.Tip-Edge技术可以说是是Begg技术和直丝弓技术的有机融合,矫治过程中可以同时实现方丝弓和圆丝弓的动态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Mini Uni-Twin(MUT)托槽系统矫治中重度牙列拥挤的患者,评价其临床矫治效果.方法 选取安氏1类牙列拥挤的患者6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两组并分别应用MUT托槽系统和传统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平均疗程以及矫治器戴入后的疼痛程度.结果 30例MUT患者平均疗程17.5±2.8个月,30例传统直丝患者平均疗程21.8±3.2个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一次戴入后24 h以及48hMUT组患者的疼痛明显低于传统直丝弓组;两组间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的结果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MUT托槽系统可减轻矫治初期的疼痛,缩短疗程,是一种高效的矫治系统.  相似文献   

5.
Begg细丝矫治技术利用差动原理,使用细丝轻力,能很快有效地移动牙齿、打开咬合,在整个疗程中不需用口外支抗,对深覆(牙合)深覆盖及反(牙合)的矫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Begg托槽本身结构的特点,难以对个别牙冠位置实施精确有效的控制,为克服Begg技术这一缺点,作者采用在Begg细丝矫治技术中切牙改用双圆管托槽,从而达到不影响Begg技术牙移动模式的情况下增加对个别牙冠的控制作用,并使矫治器结构  相似文献   

6.
影响托槽脱落的相关因素研究(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口腔固定矫治技术中影响托槽脱落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应用固定矫治技术的口腔正畸患者298例,粘贴托槽5258个.记录托槽的脱落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托槽的脱落率:①男性>女性;②不同年龄组中,9~12岁组>13~15岁组>16~18岁组>18岁以上组,但前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使用非光固化粘接剂组>光固化粘接剂组;④再次粘贴组>首次粘贴组;⑤不同错牙合分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⑥上颌第二前磨牙中使用口外弓组的脱落率>未使用口外弓组;⑦下前牙托槽的脱落率,深覆牙合组与非深覆牙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托槽的脱落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必须了解和重视这些因素,从而减少托槽的脱落,提高矫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直接法黏结托槽脱落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2005—2010年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正畸固定矫治患者93例(1580个托槽),采用直接法黏结托槽,矫治后3~4周复诊并对脱落托槽的患者年龄、牙位、上下颌位置及操作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矫治过程中共有241个托槽脱落,占总数的15.2%。<18岁患者托槽脱落率明显高于≥18岁患者(P<0.05);双尖牙托槽脱落率明显高于前牙(P<0.05);下颌托槽脱落率明显高于上颌(P<0.05);不同操作者间托槽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牙位、上下颌位置及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均直接影响正畸托槽的黏结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被动自锁托槽与传统结扎托槽在非拔牙固定矫治的差异,来评估被动自锁托槽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 从已有病例中选取患者40例, 其中Damon Q自锁托槽组20例,传统托槽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前后牙周相关指数的变化、治疗前后扩弓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每组平均矫治疗程、平均就诊次数、每次复诊医生椅旁操作平均用时间。结果 在粘接后6个月(T6)、粘接后12个月(T12)期,Damon Q自锁托槽组患者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较传统托槽组患者明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amon Q自锁托槽组相比于传统托槽组有明显的扩弓效果,而对上颌第一磨牙的扩弓效果Damon Q自锁托槽组倾向于对牙齿的整体移动。Damon Q自锁托槽组平均矫治疗程、就诊次数、每次复诊医生椅旁操作平均所用时间明显小于传统托槽组。结论 被动自锁托槽在牙周健康、扩弓效果、减少患者平均矫治疗程及就诊次数、减少医生椅旁操作时间方面,较传统托槽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SmartClip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弓托槽对正畸疗程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经过自锁托槽(SmartClip)和传统直丝弓托槽矫治结束的女性患者各28名,均为恒牙早期(12-14岁)并拔除四颗双尖牙,比较两组疗程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AR分值差异无显著性。自锁托槽组疗程比传统直丝弓托槽组平均长1.75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托槽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正畸疗程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Tip-Edge矫治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ip—Edge矫治技术又称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在传统直丝弓系统中应用差动力移动牙齿的基础上发明的,是自最初的方丝弓矫治器发明以来,固定矫治器中最重要的革新。作为一种直丝弓矫治器,通过托槽的独特设计,兼有传统直丝弓矫治技术与Begg矫治技术的优点,克服了目前厂为流行的直丝弓矫治器所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了正畸牙齿的移动,减少了对支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Begg细丝弓固定矫治器对错的矫治有确切的疗效,本文通过对10例Begg细丝弓固定矫治器矫治前牙反的临床病例分析得出Begg细丝弓固定矫治前牙反的矫治机理是充分运用镍钛丝的超弹性、超柔韧性及形状记忆性等功能使牙齿唇移,整平、扭转等过程同时进行,患者复诊时间间隔延长,次数减少、疗程缩短、节约原材料、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患者利于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畸托槽脱落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在口腔固定矫治中托槽脱落的原因。方法 患者38例,粘接托槽1303个,其中方托槽325个,Begg托槽978个。粘接剂分别为津京釉质粘接剂、TF非调和粘接剂和3M光固化树脂。结果 托槽总脱落率为54.3%(707/1303),AngleⅠ、Ⅱ类托槽脱落率相近(分别为54.3%和54%);下颌托槽脱落率63.%(451/707),上颌托槽脱落率为36.2%(256/707)。统计学分析,光固化与津京釉质粘接剂和TF非调和粘接剂比较,脱落率差别非常显著(χ^2值分别为24.39和8.63,P<0.01),而后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χ2=1.48,P>0.05)。结论 托槽粘合成败,受多因素影响。3种粘接剂比较,以光固化权脂的脱落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正畸托槽与弓丝的摩擦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滑动机制在固定矫治中的普遍应用,托槽与弓丝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摩擦力越大,牙移位的实际矫治力比例就越小,进而影响矫治效果。所以,为减小摩擦阻力,获得最有效的牙移位与最适的生物组织反应,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正畸托槽与弓丝的摩擦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正畸托槽与弓丝摩擦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方丝弓矫治器打开咬合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方丝弓矫治器上探讨打开咬合的方法.方法将Begg矫正技术中的有后倾弯的唇弓改良,放于方丝弓托槽的龈方,结扎丝将其悬吊于托槽上,再通过适当Ⅱ类牵引和下颌的颌内牵引,打开咬合.结果深覆(牙合)能有效打开,不再使用增强支抗的方法,产生类似Begg矫正打开咬合的效果.结论该方法压低并内收前牙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5.
口腔正畸学     
掌握Begg矫正技术的再探讨,氟对托槽粘结强度及牙釉质抗酸性影响的实验研究,安氏Ⅲ类错殆伴有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研究,人工唾液中直丝弓托槽与弓丝静摩擦力的实验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分析错殆畸形减数矫治相关因素的研究,正常骨面型儿童、成人舌骨位置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固定矫治器治疗错合畸形的同时导致了龋损风险的增加,近期有研究表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以预防牙釉质脱矿及龋齿的发生。因口香糖咀嚼后有一定的粘性,故传统观念上认为固定矫治过程中不应咀嚼口香糖以防矫治器脱落。本研究旨在研究固定矫治过程中咀嚼口香糖是否影响托槽与带环的脱落率。1.研究对象选择固定矫治患者88例,年龄11-18岁,其中男24人,女64人,分别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咀嚼口香糖组,B组:不咀嚼口香糖组。2.实验材料杭州奥索公司生产的标准方丝弓或标准直丝弓托槽、带环,托槽底板均为鸠尾倒凹形,京津牌釉质粘合剂;上海齿科厂生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实现一种个性化托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便在临床矫治中显著减小前牙控根力,并且能够应用于拔牙病例。方法在包括患者牙根的整合牙颌模型上进行虚拟排牙,在排牙后的模型上绘制直丝弓和设计双丝直丝弓托槽,托槽通过托槽体的厚度补偿来实现弓丝的直丝化,在托槽上设计双槽沟,主槽沟为方槽沟,辅槽沟为圆槽沟,在主槽沟用方丝虚拟定位托槽后,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个性化托槽,将托槽的虚拟位置转移到患者牙齿上的实际粘接位置进行矫治。结果与方丝控根相比,双丝控根矫治力显著减小;唇侧或舌侧矫治时可以使用直丝弓,简化了临床弓丝弯制;虚拟排牙基于3D整合牙颌模型,可以在虚拟排牙中避免牙根的骨开裂、骨开窗和明显不平行。结论本研究为双丝弓个性化托槽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许辉明  陈雪芬 《口腔医学》2007,27(9):500-501
目的比较正轴簧和匣型曲在方丝弓矫治中的疗效。方法使用普通方丝弓托槽,在同一患者的两侧倾斜牙齿上分别应用正轴簧和匣型曲,观察各自正轴的效果。结果使用正轴簧正轴的速度稍快于使用匣型曲,减少椅旁操作时间,使用正轴簧者无托槽脱落,使用匣形曲者有2次托槽脱落。结论正轴簧竖直牙轴的效果略优于匣型曲。  相似文献   

20.
Alexander直丝矫治技术矫正8例安氏Ⅱ^1类错he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Alexander直丝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矫治结果综合分析.方法临床选择8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深覆盖伴上下牙列拥挤,拔除4/5|4/5,采用ander直丝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UINA角平均减少12.3°,LI-NB角平均减少4.5°,下切牙唇倾得到明显改善,上下牙齿排齐,咬合关系恢复.结论Alexander直丝矫治技术是继方丝弓矫治技术和Begg矫治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较为系统的直丝矫治技术,托槽设计简单舒适,简化而严格的矫治程序,使其具有高质量的疗效,并能有效的控制牙齿各方向的移动,使矫治效果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