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鞘内置管脑脊液置换与反复腰穿放脑脊液分别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反复腰穿放脑脊液并鞘内注药,观察组采用鞘内置管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1%)明显高于对照组(73.0%)(P<0.01);观察组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5例)明显多于观察组(0例)(P<0.05)。结论相比反复腰穿放脑脊液,鞘内置管脑脊液置换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江厚芳 《安徽医药》2005,9(8):581-582
目的观察脑脊液(CSF)置换法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腰椎穿刺,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4~6 ml,再缓慢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如此反复置换后加地塞米松5 mg鞘内注射.结果除2例分别因再出血致脑疝死亡及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29例置换后头痛等临床症状能迅速缓解,平均5.3 d.较对照组11.2d明显缩短,死亡率也明显降低.结论脑脊液置换法配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的应用可缓解头痛,减轻脑水肿、防止蛛网膜粘连、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7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镇静、止痛、药物(EACA、尼莫地平片)等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射尼莫地平、地塞米松。结果SAH的头痛症状以及脑积水、蛛网膜粘连、脑血管痉挛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降低SAH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方法简便,效果可靠,有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SF置换治疗SAH的疗效。方法治疗组行腰穿放出CSF10ml,再注入生理盐水10ml重复3~4次后加入地塞米松5mg鞘内注射每周2次。结果治疗组头痛迅速缓解,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低。结论腰穿CSF置换是治疗SA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钙通道拮抗剂、预防感染、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并绝对卧床休息4周以上,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治愈率等优点,且无不良反应,方法简便、经济,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6.
罗状英  刘少勇 《哈尔滨医药》2014,34(1):77-77,79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行脑脊液(CSF)置换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提高SAH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2012年1月至12月的12例SAH患者,通过腰穿反复多次用生理盐水置换出血性脑脊液.结果 本组12例SAH患者经CSF置换术和精心护理,95%临床症状改善,无1例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CSF置换术及护理配合,降低了SAH患者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缓解头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如止血、降颅压、抗感染、防止血管痉挛及其他对症支持及合理护理。治疗组在24 h内施行第1次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并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每天1次,共57次。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消失时间为(6±2)d,对照组为(11±4)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有效率及病死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能够清除血管活性物质,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简便易行,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 1994年 5月~ 1999年 6月采用全身联合化疗的基础上 ,加用反复少量腰椎穿刺放液结合鞘注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35例 ,使其疗程缩短至 9个月 ,疗效明显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男 15例 ,女 2 0例 ,年龄 15~6 2岁 ,平均 36 .5岁 ,疗程 1周~ 3个月 ,平均 2 .5个月 ,全部病例临床及脑脊液检查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1.2 方法 全部病例在给予基础抗结核短程化疗及激素、脱水治疗的同时 ,给予反复少量腰穿放液并鞘注方法 ,即每次腰穿视病情和脑压情况缓慢放液 3~ 10ml之后鞘内注射异烟肼 10 0mg及地塞米松 3…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放脑脊液连续减压以及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和地塞米松以及放脑脊液连续减压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50%),死亡率(25%)低于对照组(50%)。结论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地塞米松以及放脑脊液连续减压治疗可减轻症状,提高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科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 将原发性SAH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4例.两组病例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病例腰穿放脑脊液,每次20~40毫升,然后注入生理盐水20~40毫升,至脑脊液清亮.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头痛、脑脊液刺激征消失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CSF置换治疗原发性SAH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疗程缩短、并发症少、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吕燕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36(11):1030-103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该病起病急骤,并发症多,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确诊SAH后,去除病因的同时,应尽早清除血肿,防治SAH后的并发症。我科自从2002年以来,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AH4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SAH患者43例为治疗组,与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SAH患者40例为对照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以及腰穿确诊为SAH。治疗组43例(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穿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部分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收治的部分脑室出血患者28例,早期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并注入地塞米松至蛛网膜下腔,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早期介入康复护理.结果经严密监测和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28例患者中,治愈8例,进步12例,无变化2例,死亡6例.结论对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后病人除了做好病情观察外,还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配合康复锻炼,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剂量脑脊液置换,联合椎管内地塞米松注射疗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对6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取传统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脑脊液置换,每次置换150mL,最后鞘内注入地塞米松,每周3~4次,共4~7次至脑脊液转清为止,观察记录两组DCVS发生数、脑梗死发生及病死数。结果治疗组DCVS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3.75%、0%、2.78%,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8.75%、9.38%、12.5%(P<0.05)。结论大剂量脑脊液置换,联合椎管内地塞米松注射疗法,可有效降低SAH后DCVS发生率,同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合并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感染合并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除常规抗感染、降颅压、局部换药等综合治疗外,其中16例采用反复腰穿加鞘内注药治疗,18例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加鞘内注药治疗,并对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感染控制时间,重残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二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感染控制时间短,重残和死亡率低。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合并脑脊液漏,可有效控制颅内感染,降低颅内压,从而降低重残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腰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池持续引流对重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 SAH)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照组 78例 ,行腰穿放液 ;治疗组 6 9例 ,行腰池脑脊液 (CSF)持续引流。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 CSF中红细胞 (RBC) <1 0 0×1 0 6 / L 的时间分别为伤后 (9.0± 3.5 ) d和 (5 .7± 2 .4 ) d(P<0 .0 0 1 ) ,两组 CSF中总蛋白 (TP) <0 .8g/ L 时间分别为伤后 (1 2 .1± 4 .1 ) d和 (8.9± 3.1 ) d(P<0 .0 0 1 ) ,治疗组伤后平均颅内压 (ICP)、甘露醇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治疗组头痛、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短 ,脑积水及脑梗塞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腰池持续引流可快速廓清重度 t SAH患者的 CSF,患者并发症明显减少 ,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6.
赖鸿 《抗感染药学》2019,16(7):1163-1166
目的:比较不同抗菌药物鞘内注射给药对患者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确诊为颅内感染患者86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组患者则给予阿米卡星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用药方法治疗前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74.42%)(P<0.05);不良反应(腰脘痛、神经根刺激症、抽搐、头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鞘内给药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水平测得值优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葡萄糖水平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米卡星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治疗患者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头孢曲松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且安全性高,并有效改善了其脑脊液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终池置管脑脊液(CSF)持续引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 将SAH患者88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加腰穿,治疗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终池置管CSF持续引流.结果 治疗组CSF压力和细胞学检查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快(P<0.05),不同时间痉挛指数及脑梗死、死亡的例数、再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疗效评价采用出院时GOS评定,结果显示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终池置管CSF持续引流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抗感染药学》2019,(1):165-167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地塞米松与异烟肼鞘内注射对患者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2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2.5 mg与异烟肼鞘内注射,而治疗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5.0 mg与异烟肼鞘内注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中(蛋白质、葡萄糖和WBC计数)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脑脊液中(蛋白质、葡萄糖和WBC)水平测得值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P<0.05);两组患者用药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5 mg地塞米松与异烟肼鞘内注射治疗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2.5 mg与异烟肼鞘内注射,有效改善了脑脊液指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疾病,近年来我院采用脑脊液(CSF)置换联合鞘内注入尿激酶、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4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牛莉  张瑞 《河北医药》2012,34(8):1173-1174
目的 探讨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转阴时间及患者预后.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3.9%(P<0.01);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转阴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残障率为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8%(P<0.01).结论 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显著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提高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