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决脂肪移植存活率低的有效途径。方法:在颗粒状脂肪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不同时期实验侧和对照侧移植体剩余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脂肪组织移植后存活良好,实验侧脂肪块剩余体积明显大于对照侧,未见明显液化吸收。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改善颗粒状脂肪移植的存活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脂肪移植吸收及其不可预测性直接影响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利用各种细胞因子来促进脂肪移植体早期血运重建,从而减少移植体吸收的技术在目前也有待提高。效果不稳定在于这些细胞因子在术后随血液和渗出液的流失而不能在较长时间内有效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葡聚糖颗粒形成缓释体对脂肪移植体早期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制备2 m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溶液及其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葡聚糖缓释颗粒。SD大鼠12只取腹股沟脂肪行自体脂肪移植,左侧背部皮下植入脂肪珠加入重组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溶液(对照组),右侧背部皮下植入脂肪珠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葡聚糖缓释颗粒(缓释组),在7,14 d随机方法处死动物各1只,用墨汁灌注微血管显像法观察移植体内部和包膜血管早期生成密度。移植后90 d,将剩余大鼠处死,取移植体测量体积。结果与结论:在植入后7,14 d,包膜和移植体内血管计数缓释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90 d后缓释组移植体的体积大于对照组(P <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体可以更好地促进脂肪移植体早期血运重建。实验结果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体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移植体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人体脂肪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再血管化过程,有利于脂肪细胞的成活。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自体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2001-11/2006-03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采用自体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的患者60例,共73个部位,所有患者均排除器质性病变且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取出的脂肪经过清洗、过滤备用。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在要移植的脂肪中加入1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庆大霉素液,每100mL脂肪颗粒中加入庆大霉素8万单位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万单位。②对照组只加入庆大霉素液不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术后半年随访,观察一次注射后的治疗效果。评估标准:凹陷充填后丰满平坦,双侧对称满意者为优;凹陷充填后较丰满平坦,双侧基本对称较满意者为良。结果:①术后半年随访,本组60例患者均使凹陷部位得到不同改善,无一例发生感染、液化及干酪样坏死等并发症。②术后半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优良率为87%,对照组优良率为5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人体移植脂肪的存活,改善面部凹陷畸形脂肪移植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被认为是胶质细胞的分裂原。目的:以双重荧光标记验证静脉移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7/2006—03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至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体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注入相同体积的DMEM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应用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及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重荧光标记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比较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移植7d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内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P〈0.05),两组间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7d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可在脑内缺血区存活,并分化为比例更合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包裹自体神经移植部位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8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完成。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将兔左、右肢正中神经切除3cm,并用左、右肢切下来的神经互换移植。其中,左肢神经移植处包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降解膜为实验侧,30例;右肢神经移植处包裹不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剂的降解膜为对照侧,30例。术后3,12,24周切取神经移植部,制成光、电镜标本和血-神经屏障HRP示踪标本,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显微图像分析测定有髓神经再生情况。 结果:实验大白兔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侧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在数量和直径上较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数量:实验侧近端为(648&;#177;144)条,远端为(504&;#177;82)条;对照侧近端为(614&;#177;178)条,远端为(224&;#177;59)条,P〈0.001。直径:实验侧近端为(4.5033&;#177;0.5461)μm,远端为(3.8000&;#177;0.7329)μm,对照侧近端为(4.4783&;#177;1.2689)μm。远端为(2.5416&;#177;0.7214)μm。P〈0.01]。②实验侧神经缝合段组织增生明显较对照侧的少,粘连程度明显较对照侧的轻(实验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85.7%,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0;对照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14.3,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71.4%)。③实验侧肌电反应强度明显优于对照侧[潜伏期:实验侧(4.94&;#177;0.897)ms,对照侧(7.30&;#177;1.620)ms,P〈0.01]。④实验侧神经移植段的血-神经屏障功能较对照侧恢复快。 结论:包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有减轻移植神经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加速血-神经屏障功能恢复和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增强神经自身再生能力结合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可能是提高神经再生效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背景:微血管的生成是脂肪细胞成活的关键。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对血管生长有促进作用。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将自体大网膜脂肪颗粒移植于背部,然后分别加入生理盐水,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于移植15,30d处死大鼠取出移植物。结果与结论:10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实验组移植物的残余质量和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可促进移植的脂肪颗粒成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应用在自体脂肪移植修复体表凹陷畸形中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体表凹陷畸形患者,随机分为bFGF组及对照组。采用自体脂肪移植修复,术后1个月及0.5a后随访,观察一次注射后的治疗效果。结果:bFGF组及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及0.5a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bFGF可促进人体移植脂肪细胞存活,改善脂肪移植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脂肪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自体脂肪移植术。目的: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脂肪来源干细胞促增殖的影响,分析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的适合浓度。方法:从抽脂术得到的脂肪组织当中分离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分别配制含有0,5,10,20,40,80,6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液培养脂肪干细胞。连续7d应用MTT法检测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结果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明显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增殖的作用,第3天开始出现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第5,6天达到高峰。实验组各质量浓度之间对脂肪来源干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无明显差异,周围环境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质量浓度达到5μg/L即可对脂肪来源干细胞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加剂量促增殖作刚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包裹自体神经移植部位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8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完成。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将兔左、右肢正中神经切除3cm,并用左、右肢切下来的神经互换移植。其中,左肢神经移植处包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降解膜为实验侧,30例;右肢神经移植处包裹不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剂的降解膜为对照侧,30例。术后3,12,24周切取神经移植部,制成光、电镜标本和血-神经屏障HRP示踪标本,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显微图像分析测定有髓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实验大白兔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侧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在数量和直径上较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数量:实验侧近端为(648±144)条,远端为(504±82)条;对照侧近端为(614±178)条,远端为(224±59)条,P<0.001。直径:实验侧近端为(4.5033±0.5461)μm,远端为(3.8000±0.7329)μm,对照侧近端为(4.4783±1.2689)μm,远端为(2.5416±0.7214)μm,P<0.01]。②实验侧神经缝合段组织增生明显较对照侧的少,粘连程度明显较对照侧的轻(实验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85.7%,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0;对照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14.3,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71.4%)。③实验侧肌电反应强度明显优于对照侧[潜伏期:实验侧(4.94±0.897)ms,对照侧(7.30±1.620)ms,P<0.01]。④实验侧神经移植段的血-神经屏障功能较对照侧恢复快。结论:包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有减轻移植神经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加速血-神经屏障功能恢复和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增强神经自身再生能力结合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可能是提高神经再生效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脂肪干细胞被证实对软组织创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关于其机制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脂肪干细胞的旁分泌机制,即脂肪干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对创伤部位细胞的修复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但脂肪干细胞分泌的因子种类,每种因子的含量,以及对软组织创伤修复,尤其是口腔黏膜的作用,鲜有报道。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分别于1,2,3,4,5d时,采用CCK-8法检测0,1,10,20,50,10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在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上述各因子的中和抗体后,对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信号值均大于300。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且随着因子浓度的变化而呈现峰值性改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促进作用在50μg/L时达到峰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促进作用在1μg/L时达到峰值(P≤0.05),两者的中和抗体均能抑制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对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促进作用;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提示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液可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中所含有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因此应注意选择适宜的细胞因子浓度,从而有效地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并被认为是胶质细胞的分裂原。目的:以双重荧光标记验证静脉移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7/2006-03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n=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至实验性脑缺血大鼠体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注入相同体积的DMEM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应用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及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重荧光标记法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比较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移植7d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内5-溴-2-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5-溴-2-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核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P<0.05),两组间5-溴-2-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灌注7d后,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可在脑内缺血区存活,并分化为比例更合适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发挥神经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明显的促进细胞增殖、加速移植物血管化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人前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中的作用,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应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患者52例,患者按治疗的先后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照组患者只注射自体脂肪颗粒进行治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在注射自体脂肪颗粒的基础上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通过照相对比凹陷填充效果.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面部凹陷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19例患者充填效果,优4例,良6例,优良率53%,有12例患者进行了2次注射,比例为6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33例患者充填效果,优14例,良12例,优良率79%,有11例患者进行了2次脂肪注射,比例为33%.两组优良率和二次注射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局部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面部凹陷的填充效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在软骨内成骨及骨折愈合血管增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对比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双因素设计的验证性实验,于2005—08/2006—05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共取兔双前肢桡骨48侧,制作双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24侧。方法: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在骨折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0.2u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ng,术后不用外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和6周取材,测定骨痂矢状径、横径及截面积;通过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定外骨痂总面积: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骨痂中小梁骨、软骨、纤维组织所占百分比。结果:①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横径及矢状径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5);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矢状径及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②骨折后2周,在X射线片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外骨痂,骨折线较模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间隙较小。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基本愈合。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愈合。③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组织切片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结论:骨折时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骨折愈合,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早期骨折愈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中晚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含有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缓释性胶原蛋白海绵对大鼠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并与单独应用胶原海绵和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进行效果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07/09在暨南大学药学院完成。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损伤模型后,40只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8只,造模后肌注生理盐水,1次/周,10μL/次,连续4周。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注射组8只,造模后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溶液,1次/周,500u/次,连续4周。胶原海绵组8只,用2cm&;#215;2cm的胶原海绵包裹受损神经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海绵组8只,用2cm&;#215;2cm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海绵包裹受损神经处。假手术组8只,未切断坐骨神经,术后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第2,3,4,5周测定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并评定坐骨神经的功能指数;第5周测定后处死动物,取远端坐骨神经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病理改变情况。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人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结果:各组大鼠术后伤口愈合良好,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海绵组蛋白海绵逐步降解,远端神经光泽、周径正常。②光镜观察结果: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海绵组的神经纤维、髓鞘和雪旺细胞都较接近假手术组,可显著改善受损神经的病理形态学结构。③电生理学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结果:术后第2,3,4,5周胶原海绵组大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基本一致,而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海绵组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lt;0.01);而且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海绵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定结果明显优于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lt;0.01)。④电生理学检测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海绵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最接近假手术组,明显快于其他3组(P&;lt;0.01)。结论:以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可吸收性较好的胶原蛋白海绵为载体,与稳定性和活性较差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相结合,应用于神经损伤的修复,获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存活及突起生长,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能否通过影响脑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对缺血脑组织起保护作用。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12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8只。方法:缺血再灌注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余同其他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于缺血后即刻腹腔注射10μg/k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其余两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24h检测脑细胞游离钙浓度。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h脑细胞游离钙浓度。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673.46&;#177;18.44),(224.71&;#177;10.58)nmol/L,(F=1329.06,P〈0.0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378.37&;#177;21.08).(673.46&;#177;18.44)nmol/L(F=1329.06,P〈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游离钙水平,起到稳定细胞膜,防止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以前的观点认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通过促进移植脂肪内的血管再生来提高脂肪的存活率,但其对脂肪细胞的影响没有明确的定论.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前脂肪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培养,对比观察,于2006-03/2007-12在武警医学院完成.材料:获取腹部吸脂术患者的脂肪组织标本10例,男1例,女9例,年龄21~45岁.方法:通过分离、培养和自然纯化过程,获取人前脂肪细胞.实验随机分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细胞单纯应用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传代,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使用稀释质量浓度为100 n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MEM培养基对细胞生长进行干预.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后0,3,6,9,12,15 d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计数,测定细胞生长曲线.②应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肪聚集情况,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测定吸光度值.结果:接种后第1~15天,可见梭形的前脂肪细胞分裂增殖,局部融合成细胞单层,部分细胞分化,细胞内脂滴聚集增多.已有细胞变为单泡细胞,接近发育成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数比对照组细胞数多44%.油红O染色后人前脂肪细胞内逐渐出现脂滴,呈暗红色,在培养后15 d细胞内脂滴浓度达到顶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吸光度值比对照组增加30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人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及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调控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合理剂量,及其对平滑肌细胞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上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原代培养的狗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取其第3代作为实验用细胞。①按给予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剂量,分为50,25,10,5,3,1μg/L组,正常对照组(普通体积分数为0.2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共8组。分别于作用后24h,48h,4d进行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测定光吸收值,计算相对增殖率[相对增殖率=(实验组吸光值-空白对照)/(正常对照组吸光值-空白对照)&;#215;100%],比较不同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之间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②用含3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液在生物可降解载体上培养平滑肌细胞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常规培养液,作用后24h,48h,72h进行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测定光吸收值,比较两组间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①不同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之间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各组相对增殖率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在低浓度时(&;lt;10μg/L)增殖率于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液在生物可降解载体上培养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情况:应用含3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液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在载体上的增殖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够明显刺激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合理剂量为3μg/L,应用3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增加平滑肌细胞在载体上的增殖,在构建组织工程化动脉时可以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8.
背景:单独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无血运区半月板损伤的愈合无明显影响,考虑主要与其在体内易被吸收和降解等有关。近年来Ⅰ型胶原作为生物性载体的应用逐渐增多。目的:观察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材料修复兔半月板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首先在兔半月板上造成统一的无血运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术后2,6,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无血运区损伤愈合无明显影响,但对半月板边缘滑膜中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组表现为纤维软骨样组织愈合,但其愈合组织与正常半月板组织仍有差异。结果表明应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胶原复合型材料治疗半月板无血运区的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利用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韧带样细胞并促其分泌胶原蛋白是构建组织工程化韧带的关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并研究此种韧带样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自幼兔四肢骨抽取骨髓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增殖。采用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和25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分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观察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使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使用天狼腥红染色法定量对比骨髓间质干细胞分泌胶原蛋白量。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使用BrdU荧光染色标记,然后移植到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观察细胞增殖分布情况,并与空白组对照。结果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组,细胞形态优于空白组及单一因子组,细胞增殖率、胶原分泌量也较高。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增殖分布情况明显优于空白组。提示联合使用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促使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对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背景:由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多向性和不确定性给临床应用造成巨大困难,因此,探讨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条件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胎脑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设计:以培养的人胚神经干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儿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5在全军儿科中心实验室进行。随机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选取自愿水囊引产的16周胎儿2例(胎儿父母签署同意书),取其脑室下区组织分别在无血清培养基和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方法:采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对人胎脑室下区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两种生长因子的浓度均为20μg/L,采用血清培养基对原代培养的细胞克隆球进行分化实验;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分化细胞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克隆球数量及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形成的原代克隆球数量无显著差异[(150.3&;#177;14.9),(173.6&;#177;26.4)个/孔,P〉0.05],但均明显多于表皮生长因子组[(99.5&;#177;14.9)个/孔,P〈0.01]。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克隆球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多于表皮生长因子组,而表皮生长因子组产生较多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人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所形成的细胞克隆球能分化出较多的神经元。②两种因子合用并没有获得明显的优于单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结果,提示不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