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围手术期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3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按手术种类分为单膝和双膝置换2组,采用美国Medtronic autoLog血液回收系统进行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血液中RBC、Hb、HCT、PLT、PT、APTT、TT、FIB,比较2组回输量的变化及其对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回输自体血量43 134ml,占总输血量的52.6%。术后RBC、Hb、HCT、PLT、FIB均不同程度减少,PT显著延长(P0.05),APTT、TT无明显变化。单膝置换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PLT、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双膝置换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RBC、Hb、HCT、PLT、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结论:自体血回输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能有效减少异体血量的输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病情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特点,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形成后最大振幅(MA值)、血凝块力学强度(G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R值:SAP组UAP组AMI组,CI值:SAP组UAP组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MI组K值明显低于SAP组和UAP组,AMI组α角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AMI组MA值、G值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和UAP组APTT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FIB、D-D和PLT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TT明显低于UAP组,UAP组TT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高凝图形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参数R值与PT、INR、D-D及PLT呈负相关(均P0.05);K值与INR、FIB、D-D、PLT呈负相关,与TT呈正相关;α角与TT呈负相关,与PT、INR、FIB、D-D、PLT呈正相关;MA值与G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CI与FIB、D-D、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结论 AMI和UAP患者,特别是AMI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具有更高风险。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TEG可以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用于监测其凝血功能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126例为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选取单纯老年重症肺炎病人52例为重症肺炎组,另选取老年普通肺炎病人26例为对照组。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存活亚组87例与死亡亚组39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病人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并分析各指标与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相比,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升高,FIB、PLT显著降低(P0.05),且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对照组,FIB、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中,死亡亚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存活亚组,FIB、PLT显著低于存活亚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T、APTT、PT、D-D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FIB、PLT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指标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人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根据凝血筛选试验联合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常规检测评估给予输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4例,按照抽签法分组,各32例。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出血情况给予输血治疗,观察组根据凝血筛选试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及Hb、PLT评估结果给予输血治疗。比较两组关胸期间、术后24h累计出血量、不同时相成分用血情况及输血后、术后24h凝血功能指标、Hb、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胸期间、术后24h累计出血量及出血总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红细胞用量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输血后、术后24h APTT、PT、TT、FIB、Hb、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根据凝血筛选试验联合Hb、PLT常规检测评估结果给予输血治疗,可有效纠正凝血功能,避免滥用血现象,有助于降低输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胃炎组、胃溃疡组、健康组比较.结果:胃癌组与胃溃疡组、胃炎组、健康组比较,PT、APTT、TT值缩短,FIB、D-dimer值增高(均P<0.05).低分化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与中分化胃癌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胃癌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和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可能出现复杂的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检测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ANH组(n=30)和非ANH组(n=34),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指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PT、APTT、TT、Hb、Hc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与非ANH组相比,ANH组患者术后FIB和PLT降低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应用ANH时对凝血功能影响轻微,且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AP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呼吸科2013~2015年住院的APE患者43例(病例组),并选择同期4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入选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指标进行检测,观察首次住院及出院前凝血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PT、APTT显著降低,FIB含量显著升高(P0.05)。病例组治疗后PT、APTT显著升高,FIB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TT在各组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凝血相关指标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及溶栓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五步蛇毒的抗凝血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分别予0.35 mL五步蛇毒溶液及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其后均常规喂养。腹腔注射药物24 h内观察大鼠行为表现;24 h后经腹主动脉采血4.0 mL检测凝血功能指标PT、纤维蛋白原(Fg)、凝血因子(Ⅷ、Ⅸ、Ⅺ)活性及血常规指标WBC、RBC、Hb、PLT,其后取大鼠右上肺叶、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脏微血管内有无微血栓形成。结果①实验组大鼠在染毒后30 min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改变,对照组无明显异常。②实验组大鼠血PLT及Fg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WBC计数增高(P<0.05);RBC、Hb、PT及凝血因子(Ⅷ、Ⅸ、Ⅺ)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③光镜下观察两组大鼠肺脏组织微血管内均未见血栓形成。结论五步蛇毒所致机体以出血为主的特征性改变属于机体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97例各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PT、APTT、TT显著延长(P0.01),FIB含量明显降低(P0.01)。慢性酒精性肝病及药物性肝病患者PT、APTT显著延长(P0.01),其TT和FI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对监测慢性肝病患者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冰冻血浆(FP)与红细胞(RBC)中等比例输血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凝血功能及生存周期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在不同FP与RBC输注比例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相同例数。低比例组(FP∶RBC≤1∶2),中等比例组(1∶2FP∶RBC1∶1),高比例组(FP∶RBC≥1∶1)各38例。比较各组血制品使用情况:FP、24 h RBC、RBC总量、血小板(PLT)及冷沉淀;输血前后血常规水平:血红蛋白(Hb)、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K~+、Ca~(2+)水平;以及输血治疗后:治愈、未治愈、死亡的发生率。结果低比例组FP输注量最少,中等比例组明显高于低比例组,高比例组最高,且三组比较差异显著(F=15.46,P=0.01)。各组24 h RBC输注量、住院期间RBC输注总量、PLT及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T、INR、APTT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比例组PT、INR、APTT均明显大于输血前,且明显大于低比例与中等比例组(P0.05);中等比例组PT、INR数值略高于高比例组,APTT略低于高比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K~+、Ca~(2+)浓度均明显低于输血前(P0.05);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比例组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等比例输注成分血能有效减少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浆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结果的检测,研究正常妊娠妇女在不同孕期的凝血状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妊娠妇女(早孕63例、中孕58例、晚孕79例)和100例健康非妊娠女性(对照组),分别进行TEG、常规凝血指标(APTT、PT、TT、FIB、FDP、D-D)和血小板(PLT)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EG指标中,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的R、K值明显降低,α角、MA值及CI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指标中,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的PT、TT值明显降低,APTT、FIB、FDP及DD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值:中、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降低(P0.05);K值: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降低(P0.05);α角: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增高(P0.05);MA值:妊娠组各时期无显著变化;CI值:中、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与非妊娠妇女在TEG和常规凝血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EG指标中的R值、K值、α角以及CI值在不同的妊娠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素云 《山东医药》2010,50(22):79-79
目的观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20例健康非孕妇(对照组)、20例健康产妇(妊娠组)、20例发生DIC产妇(DIC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妊娠组妇女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缩短(P均〈0.05),FIB明显升高(P〈0.05);DIC组妇女与妊娠组和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D-Dimmer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DIC产妇PT、APTT、TT延长,FIB降低D-Dimmer升高。检测上述指标变化对DIC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指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应用中的共性与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5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ICU危重患者(86例)血栓弹力图的R值、K值、α-angle、最大振幅(MA),以及常规凝血指标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计算中位数,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及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相比,PT和APTT的中位数值增高,PLT的中位数值降低,而FIB和TEG的各参数的中位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表明,R值与PT和APTT,K值与APTT、FIB和PLT,α-angle与PT、APIT、FIB和PLT,以及MA与FIB和PLT间的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凝血指标与TEG参数的一致性均较弱。结论 ICU内TEG与常规凝血检查结果一致性弱,两种方法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KX-21N)和全自动血凝仪(CA-6000)测定430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PLT、MPV、PDW、 PCT)和凝血指标(PT、APTT、TT、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升高,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 、PCT、PT、APTT、TT、FIB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异常,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采集50例正常对照、9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末梢血,检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PAG)、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PLT增多,PAG增强(P<0.01),FIB、D-D明显增高(P<0.05),有远处转移或周边有侵犯时更加明显,PT、TT、APTT较正常对照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认为恶性肿瘤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和继发纤溶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血小板抑制剂、抗凝物质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被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其中病情轻度组96例、重度组30例。入院后分别进行血栓弹力图、凝血4项和血常规检测;将血栓弹力图参数与凝血4项及血小板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结果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K值和α角分别与TT、PLT存在相关性(P0.01);MA值和G值分别与FIB、PLT存在相关性(P0.01)。急性胰腺炎患者组R值、Angle角、MA值、G值、PT、FIB、APT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组MA值、G值、PT值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临床上可采用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联合检测用来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对疾病的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及治疗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患者部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组),其中有转移的患者为A组(32例),无转移患者为B组(100例);另选取结直肠息肉患者89例(结直肠息肉组).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浆PT、TT、FIB、D-D水平较结直肠息肉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或侵犯患者的TT、FIB、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患者的PT、APTT比较有增高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FIB与D-D水平增高,提示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PT及TT时间延长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表明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