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 ACLF)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常见诱因,探讨SIRS与ACLF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93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SIRS分为SIRS组(282例)和非SIRS组(211例),分析SIRS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转归;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不同诱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ACLF患者SIRS发生率57.20%.引起SIRS最常见诱因为感染和消化道出血,且与预后明显相关(OR分别为4.355和3.557,P<0.05).SIRS严重者,病死率高(P<0.05).结论 感染与消化道出血是ACLF发生SIRS的最常见诱因,且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和Balthazar-CTSI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预后评估,并分析2种评分方法对AP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将195例AP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141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54例。通过SIRS评分和Balthazar-CTSI评分评分系统对2组AP患者SIRS发生率、病死率进行分析;同时分析SIRS评分与Balthazar-CTSI评分法对AP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SAP组病死率和SIRS发生率均低于M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组Bahhazar-CTSI评分>3分者为2例(1.42%)少于SAP组的15例(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IRS评分将AP患者分为5个等级,各等级组间Bahhazar-CTSI评分>3分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SIRS评分与Balthazar-CTSI评分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SIRS评分和Balthazar-CTSI评分均可用于评估AP患者的预后,且SIRS评分与Balthazar-CTSI评分对评估AP预后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CRP)对ICU感染及炎症反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共有100例ICU患者入选,其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52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48例;感染组68例和非感染组32例及经治疗后好转组70例和恶化组30例,分别测定血中CRP水平并观察比较各组数值变化。结果MODS组比SIRS组的CRP明显升高(P<0.05)。而感染组和非感染组CRP无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CRP在好转组治疗后明显减低,而恶化组治疗后数值升高(P<0.05)。结论CRP对ICU患者感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但与炎症反应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且对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老年病患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进行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老年住院病患80例,收集全部病患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导致老年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患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疾病预后情况。观察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患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病患临床一般资料;分析病患预后情况。结果 在80例病患中,有20例(25.00%)发生院内感染,有60例(75.00%)未发生院内感染。在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肺部疾病、慢性胃炎病程以及止血措施方面,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老年住院病患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含年龄≥70岁、住院时间长、糖尿病以及侵入性止血操作和再出血率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 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老年病患会因高龄、住院时间长、糖尿病以及侵入性止血操作而增加医院内感染风险,且感染者病死率及再出血率均较高于未感染者,对疾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8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导致老年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疾病预后情况;观察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在8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有60例患者未发生院内感染。在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肺部疾病、慢性胃炎病程及止血措施方面,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老年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含年龄≥70岁、住院时间长、糖尿病及侵入性止血操作;感染组病死率、再出血率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 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老年患者会因高龄、住院时间长、糖尿病及侵入性止血操作而增加医院内感染风险,并且相较于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而言,感染者病死率及再出血率均较高,对疾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的常见诱因。我们研究通过清除HP感染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变和预后转归情况。方法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HP(+)的NUD患者5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抗HP治疗,包括甲硝唑、羟氨苄青霉素和枸橼酸铋剂。经1周治疗后,胃镜检查HP清除情况,并回顾分析经HP清除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和预后转归。同时又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其症状变化。结果经1周抗HP治疗,发现HP转阴的34例NUD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上腹疼、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暧气、恶心和呕吐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HP仍持续阳性患者23例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P>0.05)。经过3个月随访发现,HP转阴的34例NUD患者的临床症状仍然保持良好的状态,且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明显好转(P<0.05)。结论HP感染清除后,可有效地改善NUD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上对于HP阳性的NUD患者在使用抑酸剂的同时,可结合抗HP治疗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SVH)的实验室结果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60例经临床诊断为SV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将实验室检查结果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①本组60例SVH患者中,病死例数为29例,病死率为48.33%;②本组患者预后差,病死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以及严重感染发生率均要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P<0.01)。结论 SVH预后不良的主要引发因素为高龄、高胆红素、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以及严重感染发生率等,在实际观察及治疗过程中注意对上述几个影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92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57例、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76例和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59例。比较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SIR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SIRS、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mmol/L间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合并感染的特点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探讨合并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12月收治的206例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常见感染部位、临床和病原学特点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将有无真菌感染作为应变量,采用χ2检验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206例ACLF患者中合并真菌感染者38例(18.4%),常见感染部位为肠道、上呼吸道及肺部,Alb≤30g/L、PT〉28s、存在其他严重并发症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较长者有更高的感染率。ACLF合并真菌感染者病死率为81.58%(31/38),未合并感染者病死率为56.55%(95/168),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5,P〈0.05)。38例真菌感染患者发生1种或1种以上其他并发症有28例,发生率为73.7%(28/38),而未感染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5.2%(76/168),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P〈0.05)。结论 ACLF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广谱抗生素的疗程有关,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程明  汤世伟 《海峡药学》2012,24(8):84-86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K1联合奥美拉唑与单独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奥美拉唑,观察组给予萄糖酸钙、维生素K1联合奥美拉唑,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χ2=4.74,P<0.05);各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K1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能更好的发挥止血作用,且不良反应少、发生率低,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非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2年间收治的13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86例老年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比较。结果在135例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饮酒、精神因素、不当饮食为主要相关诱发因素,老年组中以服用非甾体药物为主要诱因。而非老年组中最常见的出血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占34.81%(47/135),第二位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占18.52%(25/135),其他常见的病因还有急性胃黏膜病变15.56%(21/135),胃溃疡11.58%(16/135),消化道肿瘤7.41%(10/135)等。其中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胃溃疡、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低于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与老年组有所不同,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多与饮酒、精神因素、不当饮食有关,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黏膜曲张破裂是致出血的主要病因,且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东省某市劳务工上消化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参加医疗保险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深圳劳务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既往病情、就诊时机、院外不规范诊治情况、出血程度、出血病因及诱因、诊疗依从性等方面的特点;并观察参加A组与未参加医疗保险B组的两组病例的差异。结果B组就诊时间延迟(P〈0.01),院前不规范诊治比率增高(P〈0.01),中度以上的出血病例的比率增高(P〈0.05),不依从胃镜检查、应住院而拒绝住院的比率也比参保组增高(分别为P〈0.01和P〈0.05)。在依从治疗的病例中A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结论参加医疗保险可使劳务工上消化道出血及时就诊从而得到更早期的诊断和救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内镜在消化道出血探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9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入我院治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内镜实施剖腹探查术,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诊断,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检出率为100%,其中消化道息肉64例,溃疡出血16例.所有患者顺利止血、实施手术,均康复出院.结论 对于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实施探查术能够明确诊断患者出血部位、病变情况,减少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盲目性,对于提升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424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检查手段,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分析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42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及检查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281例位于上消化道,143例位于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37.1%),其次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7.4%)及肿瘤(15.7%),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是溃疡性结肠炎(24.5%)和肿瘤(21.0%),胃肠镜仍是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在胃肠镜阴性的病例中,以手术及小肠镜诊出率最高。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占首位,应加强小肠镜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孙娟 《淮海医药》2013,(6):486-487
目的 评价ROCKALL评分在判断上消化道出血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1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取Rockall评分,评价Rockall危险性评分在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价值和意义.结果 低危组无死亡;中危组有1例死亡;高危组有8例死亡.高危组的病死率为47.05%,与低危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85,P<0.01).高度危险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中度危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33,P<0.01).结论 临床Rockall积分系统能够较好的对患者预后进行分级,并能很好地筛选出高危险度患者.Rockall危险性积分的高低可作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评估指标,对急性上消化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示及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150例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生化学、血清学、病毒学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eAg阳性及阴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9±9.2)岁与(46.4±12.7)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之间AST、ALT、总胆红素、清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水平无统计学差异;HBeAg阳性组好转率为35.0%(14/40)、HBeAg阴性组为36.4%(40/110)(P=0.519);两组的HBsAg定量、HBV-DNA定量无统计学差异;低病毒载量(HBeAg阳性组HBV DNA〈20000IU/mL,HBeAg阴性组HBV DNA〈2000IU/mL)组与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组HBV DNA〉20000IU/mL,HBeAg阴性组HBV DNA〉2000IU/mL)组好转率分别为11.5%(3/26)、43.0%(49/114)(P=0.002)。结论不同HBeAg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化学、血清学改变及预后无明显差异,但HBV DNA载量可能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脓毒症患者100例(总脓毒症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SIRS组)3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1例,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将100例脓毒症患者,分成脓毒症组36例、严重脓毒症组40例、脓毒性休克组24例,分别测定各组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并进行相互比较,观察其与脓毒症诊断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CT、CRP在SIRS组[(3.1±2.3)μg/L、(34.7±28.0)mg/L]、总脓毒症组[(10.8±8.1)μg/L、(106.8±69.3)mg/L]较对照组[(0.3±0.2)μg/L、(4.1±2.9)mg/L]明显升高(均P<0.01),总脓毒症组与SIR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在脓毒症各组中随病情加重有不断升高趋势,且病死率也不断上升.最佳诊断脓毒症界值为:PCT>4.4 μg/L,CRP>51.8 mg/L,SOFA>4.0分.结论 PCT、CRP可以作为脓毒症早期诊断指标,有较高的特异性,PCT与SOFA评分联合检测是评估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理想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中伟 《安徽医药》2008,12(12):1202-1203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诊断的意义以及内镜治疗措施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1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诊胃镜检查和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急诊胃镜检查病变检出率为100%,出血的主要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恶性肿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经内镜及内科综合治疗总止血率为97.1%。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尽早行急诊胃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对有活动性出血者采用镜下止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经消化内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8例,根据术后是否再出血,将患者分为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各64例。回顾性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性别以及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出血量、血小板、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水平、活动性出血情况、休克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经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红蛋白、血小板、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必须加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再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波立维双重抗血小板及低分子肝素钠抗凝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过程中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评估,提高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认识、少误诊漏诊,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心内科被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期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波立维片75 mg/d、低分子肝素钠针每12 h皮下注射5000U,三联抗栓治疗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处理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19例患者年龄62~75岁,平均68岁;女11例(57.9%),男8例(42.1%);低体重14例(73.7%),超重5例(26.3%);糖尿病史11例(57.9%),高血压病史13例(68.4%);症状:腹部烧灼感、堵塞沉重感、胸闷、心悸、头晕、出汗)17例(89.5%),输血2例(10.5%);治愈18例(94.7%),死亡1例(5.3%).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三联抗栓时合并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低,但发病急,易与心绞痛混淆,需及时发现,立即停用抗栓药物,积极补液、止血、保护胃黏膜治疗,且胃黏膜愈合快,预后良好,对于高龄、女性、低体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抗栓治疗要做到个体化,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