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管负压常规包扎和单管负压加压包扎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临床疗效。方法 9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分为两组,双管负压引流常规组50例(观察组),在腋下及胸骨旁置硅胶管各1根,分别外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伤口常规敷料覆盖,胸壁不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加压包扎组46例(对照组),在腋下置橡皮管1根,外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胸壁再加普通绷带加压包扎。观察术后平均置管时间、皮下积液发生率和皮瓣坏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平均置管时间为(6.89±2.03)d,对照组为(7.86±2.95)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发生皮下积液6例(12.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例(28.3%),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91,P0.05);观察组皮瓣坏死6例,对照组8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面常规包扎加双管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持续引流是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降低肥胖女性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方法 。方法 将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00例肥胖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处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皮瓣与胸壁固定缝合、自制胸带包扎及术后一次性胃肠减压吸引器持续负压引流进行术中及术后处理。结果 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14.29%(14/98)]明显低于对照组[46.08%(47/102)],满意度[(32.1±3.6)分]优于对照组[(17.8±3.7)分],住院时间[(7.5±2.1)d]明显短于对照组[(10.5±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皮瓣与胸壁固定缝合、自制胸带包扎及术后一次性胃肠减压吸引器持续负压引流预防肥胖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面最有效的加压包扎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观察3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应用可控压力充气囊外包扎胸带加压和传统胸带包扎加压效果,将两组术后的拔管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创面皮下积液、皮肤Ⅰ期愈合例数、术后平均愈合天数和拔管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控压力充气囊外包扎胸带加压的创面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平均拔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低于常规胸带加压包扎,切口均Ⅰ期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在某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且在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患者130例,根据住院号编号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两组均按照标准术式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抽液后仅进行加压包扎治疗,观察组对胸壁切口行微波治疗,治疗后进行加压包扎,比较两组对术后皮下积液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总量、拔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234.18±22.47)mL、(6.79±2.11)d、(8.24±2.33)d,观察组对皮下积液治疗总有效率为95.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乳腺癌术后采用微波方法治疗皮下积液可获得良好效果,加快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加用腋窝及胸壁与皮瓣缝合减少皮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行腋窝、胸壁与皮瓣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术后每天的引流量、皮下积液发生率、皮瓣坏死率等指标。结果术后两组引流量、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皮瓣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采用皮瓣多点缝合可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及皮下积液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采用可吸收止血纱布(泰绫),同时行腋窝及胸壁与皮瓣多点缝合,对术后引流量、皮下积液发生率、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96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3个对照组,试验组术中放置泰绫,并进行腋窝、胸壁与皮瓣多点缝合,对照组分别为:放置泰绫、传统缝合(对照组1),未放置泰绫、多点缝合(对照组2),未放置泰绫、传统缝合(对照组3)。分别对比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每天的引流量、皮下积液发生率、拔管时间指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统计,其术后引流量、皮下积液发生率、拔管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采用泰绫联合皮瓣多点缝合可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皮下积液发生率及缩短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持续中心负压吸引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将临床符合标准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术后常规连续单管或双管接一次性负压瓶负压引流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5天。实验组利用持续中心负压吸引,负压维持在-0.01--0.03Mpa(-100--225mmHg)之间持续负压吸引,连续3~5天,比较两组患者皮瓣区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睛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皮下积液2例,对照组9例,实验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1实验组术后皮瓣坏死0例,对照组6例,实验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中心负压吸引可用于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及根治手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并促进伤口愈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双管负压引流加胸壁常规包扎与传统的单管负压引流加胸部加压包扎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肿瘤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55例,即术后采用腋下与胸骨旁双根硅胶引流管负压吸引加胸壁常规包扎的方式;对照组48例,即采用传统的腋下单根硅胶引流管负压吸引加胸壁加压包扎的方式。结果改良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9.1%(5/55)较对照组22.9%(11/48)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患者的平均放置引流管的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管负压引流加胸壁常规包扎能减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有效防治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之间收治的需行乳腺癌改良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对两组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通过进行合理的切口设计、适当加压包扎及术后持续负压引流等综合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行不同的皮瓣游离、腋窝引流和伤口包扎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水肿、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肢水肿、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情况术前设置恰当的切口,术中合理的运用电刀,术后适度的加压包扎,可以有效的避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方法对8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行早期功能锻炼及80例未行早期功能锻炼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皮下积液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早期功能锻炼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为1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明显增加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延迟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后切口处理方法和医用生物蛋白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在手术创面使用生物蛋白胶,对照组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不使用生物蛋白胶,观察术后两组淋巴液总引流量、日平均淋巴液引流量、拔管时间、治愈时间、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情况。结果:实验组淋巴液总引流量、日平均淋巴液引流量、拔管时间、治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采用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结合补丁法、弹力绷带加压法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淋巴液引流量,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和皮瓣坏死发生率,有利于切口愈合,疗效确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多点皮内缝合法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选取107例乳腺癌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患者,术毕,创面冲洗后,将皮瓣与胸壁或胸肌行多点经皮内的缝合,关闭切口,观察术后3d每天的引流量及总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及有无皮下积液。结果应用本方法后创面渗液(引流量)明显减少,且拔管时间提前3-4d,皮下积液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乳腺癌术后多点皮内缝合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费阳  王世斌 《医药导报》2010,29(10):1310-1311
目的 研究地奥司明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侧上肢水肿等方面的临床作用. 方法将86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 由同一手术组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胸骨旁及腋窝置“Y”型管接负压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治疗组术后除常规抗生素治疗外,第1天开始口服地奥司明片, 每次500 mg ,bid,共14 d;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 结果 治疗组发生皮下积液6例(14.0%)、皮瓣坏死1例(2.3%)、患侧上肢水肿3例(7.0%);对照组发生皮下积液14例(32.6%)、皮瓣坏死3例(7.0%)、患侧上肢水肿10例(23.3%),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地奥司明能有效降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侧上肢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刘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487-1488
目的:探讨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术后加压包扎,防止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皮下积血、积液和皮瓣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使用自制胸带加压包扎25例)和对照组(术后使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25例),观测两组患者引流管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和上肢肿胀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16%,皮瓣坏死发生率4%;对照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95%.皮瓣坏死发生率36%。结论:自制胸带在乳腺癌术后加压包扎可以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伤口缝合方式对皮瓣愈合的影响方法:在122例乳腺癌病人中有64例病人(观察组)术后采用多点缝合,用纱布包扎,58例病人(对照组)术后采用单纯间断缝合,用棉垫加压包扎,对比观察住院期间手术切缘皮瓣缺血坏死的表现。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2例皮瓣坏死;对照组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瓣坏死。观察组拔管时间(4.62±1.23d)快于对照组(6.41±2.07d)(P<0.05),且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短(13.55±4.28dvs 17.68±4.19d)(P<0.01)。结论:在乳腺癌术后采用多点缝合,可有效预防术后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且有拔管早和切口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2根自制双腔管引流联合絮状物填塞弹性包扎的效果。方法将8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的腋下单管引流和普通绷带加压包扎,观察组42例采用腋下、肋下2根双腔管引流联合絮状物填塞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治疗后比较2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乳腺癌术后采用腋下、肋下2根双腔管引流联合絮状物填塞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乳腺癌术后2根自制双腔管引流联合絮状物填塞弹性包扎的效果.方法 将8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的腋下单管引流和普通绷带加压包扎,观察组42例采用腋下、肋下2根双腔管引流联合絮状物填塞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治疗后比较2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乳腺癌术后采用腋下、肋下2根双腔管引流联合絮状物填塞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制强力负压引流装置+腋窝皮瓣点式缝合固定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56例应用自制强力负压引流装置、腋窝皮瓣点式缝合固定及常规包扎;对照组56例应用手风琴式负压引流器、创面加压包扎固定。比较2组在导管留置时间、总引流量、拔管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采用强力负压引流装置+腋窝皮瓣点式缝合固定方法的患者,术后导管留置时间、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总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自制强力负压引流装置及腋窝皮瓣点式缝合固定方法,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52例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取不同的皮瓣处理及引流方式,观察组采取腋窝顶皮瓣固定+胸骨旁腋窝附近置管接持续中心负乐吸引.对照组采用腋窝及胸壁皮瓣绷带加压包扎+胸骨旁腋窝置管接负压引流袋.统计对比两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积液的总发生率8.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1%(P<0.05).结论:腋窝顶皮瓣固定+胸骨旁、腋窝附近置管接持续中心负压吸引,有利于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