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癌性渗出液中IL—2,IL—6,IL—8,TNFα和IFNγ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与方法 应用ELISA法研究了18例癌性渗出液(MOF)中内源性IL-2、IL-6、IL-8、IFNγ和TFNα的生物学活性,并与恶性肿瘤病人(MTD)血清、正常人、结核性胸膜炎(TBP)和肝硬化病人(CRS)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MTD血清中IL-6活性高于与正常成人组(P〈0.05);IL-2和IFNγ活性亦低下(P〈0.5)。MTD血清中IL-2、IL-6TNFα活性显著低于TBP(P〉  相似文献   

2.
在体外观察了甲氰咪胍对31例胃癌患者和32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的调节作用,同时检测了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表明:胃癌患者的IL-2活性和IFN-γ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甲氰咪胍能明显促进IL-2和IFN-γ生成,IL-2活性和IFN-γ活性与OKT8亚群间呈直线负相关(P<0.01)。提示甲氰咪胍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可望用于晚期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IL-2等细胞因子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测定了5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BMNC培养上清中IL-2、IL-6水平及血清sIL-2R、TNFα水平。结果(1)急性白血病患者PBMNC培养上清的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P<0.01)及CR组(P<0.05);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及CR组(P<0.01)。(2)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及CR组(P<0.01)。(3)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与其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10,P<0.05);在M5患者中血清sIL-2R与TNFα水平正相关(r=0.874,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着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调,并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宫颈癌细胞产的免疫抑制因子(TDSF)作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6小时,即可抑制IL-2产生,与对照组相比P<0.01。当TDSF存在时,经激活的PBMC效应细胞对外源性IL-2反应显著减弱,表明TDSF能抑制IL-2的作用。PHA-P刺激PBMC增殖,但TDSF使其增殖抑制。表明TDSF能抑制IL-2产生及其作用。抗癌药对TDSF的分泌有部分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几种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平  王学永 《白血病》1999,8(2):94-96
目的 了解IL-2等细胞因子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了5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PBMNC培养上清中IL-2,IL-2,IL-6水平及血清sIL-2R,TNFα水平。结果 (1)急性白血病患者PBMNC培养上清的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P〈0.01)及CR组(P〈0.05);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及CR组(P〈0.01)。(2)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及  相似文献   

6.
对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大剂量组10例、小剂量组10例)临床应用保尔佳1周,用ELISA法检测治疗组用药前后外周血及用药后门静脉血的sIL-2R,IL-6,TNFα的水平变化及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法)检测治疗组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与未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表明,治疗组外周血sIL-2R水平明显下降(大剂量组P<0.01、小剂量组P<0.05),IL-6水平明显上升(大剂量组P<0.01、小剂量组P<0.05),TNFα水平有所下降(大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P>0.05),治疗组门静脉血与外周血sIL-2R、IL-6、TNFα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TUNEL法检测显示保尔佳能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P<0.01,大、小剂量组间P>0.05)。且保尔佳对肝癌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等无不良影响。保尔佳是一种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的新型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对IL2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业金  陈兆聪 《癌症》1994,13(1):4-6
人白血病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TDSF)作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6小时,即可抑制白细胞介素2(IL2)产生,与对照组相比P<0.01。当TDSF存在时,经驯化的PBMC效应细胞对外源性IL2反应显著减弱,表明TDSF能抑制IL2的利用。PHA-P刺激PBMC增殖,但TDSF使其增殖抑制。表明:TDSF能抑制IL2产生及其作用;抗癌药对TDSF的分泌有部分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动态监测46例恶性淋巴瘤(ML)患者脑脊液(CSF)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变化。发现ML患者脑脊液中sIL-2R比正常人显著升高(P<0.001),且6例有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者sIL-2R与无CNS浸润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达CR或PR后sIL-2R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人者相比P>0.05,脑脊液sIL-2R水平与血清中sIL-2R水平无显著相关性。认为动态监测ML患者脑脊液sIL-2R水平有助于估价病变严重程度、CNS有无浸润及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全胃切除、胃及幽门重建新术式及术后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测定了胃癌患者术后0.5a、1a血液中IgA、IgG、IgM、CD4、CD8、NKL、L、IL-2、sIL-2R、INF-γ水平。新术式术后患者IgA、IgG、IgM、CD4、NKL、L、IL-2、INF-γ水平明显高于传统术式组(P<0.01),与非肿瘤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术式术后患者CD8、sIL-2R水平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组(P<0.01),与非肿瘤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新术式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较快,而传统术式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恢复较慢且低下。  相似文献   

10.
自体可溶性肿瘤抗原协同IL-2诱导外周血PBMC增殖及杀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自体可溶性肿瘤抗原(TSA)与IL┐2共同诱导PBMC增殖及杀瘤作用。方法分三组用APAAP法观察细胞表型,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及杀瘤活性(靶细胞为MNK45系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结果培养第7天TSA(10μg/ml)协同IL┐2诱导PBMC增殖显著高于单独IL┐2诱导(P<0.01)。且CD+8及CD+25表达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0,当效/靶比为80∶1时IL┐2诱导的PBMC杀瘤活性为48.6%,而10μg/mlTSA协同诱导PBMC杀瘤活性为86.3%。结论为研究TAK细胞提供了实验依据,提示该类细胞具有临床过继免疫治疗应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与其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肝癌患者(肝癌组)和30例健康者(健康组)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并分析其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后肝癌组的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肝癌组治疗后的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出现复发和转移肝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无复发或转移患者(P<0.05).肝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与其转移率和复发率均呈正相关.结论 肝癌患者血清趋化因子12和IL-6水平增高且与其复发转移相关,可能作为其复发转移等预后情况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与化疗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0例DLBCL化疗耐药患者为化疗耐药组,30例DLBCL化疗敏感患者为化疗敏感组,2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ELISA法测定两组DLBCL患者治疗前、中、后及对照组血清中IL-2、IL-6、IL-8、IL-10、TNF-α、IFN-γ水平。结果 化疗耐药组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治疗前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患者治疗前和对照组表达水平(P值均<0.05),治疗缓解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2、P=0.015)。DLBCL复发耐药时,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又高于缓解时水平(P=0.004、P<0.001)。化疗耐药组Ⅲ~Ⅳ期患者治疗前IL-6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其他细胞因子IL-2、IL-8、TNF-α、IFN-γ水平在化疗耐药组、化疗敏感组、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表达水平的高低与DLBCL化疗疗效密切相关,可能与DLBCL细胞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消胶囊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细针穿刺细胞学病理为良性的1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各50例,同时招募甲状腺B超正常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随访期间均食用无碘盐,忌海产品等富碘食物,治疗组加用平消胶囊,时间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与治疗组结节的大小和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比较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6的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结节直径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的结节直径较治疗前减小(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12%,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治疗组的甲状腺相关激素的水平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IL-1β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平消胶囊能减小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直径,可能与调节IL-1β、IL-6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IL—6,IL—2系统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患者IL-6、IL-2、sIL-2R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分别采用ABS-ELISA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0例肝癌患者进行了IL-6、IL-2、sIL-2R的测定,并与26例肝地硬化和66例健康献血员进行了对照。结果: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IL-6、sIL-2R水平明显升高,而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NC)组(P〈0.01),HCC组的IL-6水平高出正常10倍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发热时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2例AML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L-8、IL-6水平。结果:血清IL-8和IL-6水平在AML患者发热第1天均升高,其中病原学检查阳性组显著高于原因不明发热组(P均<0.002)和仅有临床感染证据组(P均<0.05),仅有临床感染证据组也较原因不明发热组增高(P均<0.02),且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较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者增高明显(P均<0.01);IL-8和IL-6呈显著正相关(r=0.841,P<0.001),并均与体温呈正相关(r=0.447和0.570,P<0.005和P<0.001);并发败血症死亡患者的血清IL-8、IL-6水平呈持续增高。结论:应用夹心法ELISA联合检测血清IL-8、IL-6水平,将有助于确定AML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发热时的早期感染及其严重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EGFR突变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5例)和观察组(n=55例)。对照组采用吉非替尼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埃克替尼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34.55%,高于对照组25.45%(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后CRP、SAA、IL-6及IL-2R水平均得到提高;观察组治疗4周后CRP、SAA、IL-6及IL-2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1.82%,低于对照组的32.73%(P<0.05)。结论:将盐酸埃克替尼用于治疗EGFR突变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IL-17、IL-35及SIL-2R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67例甲状腺癌、30例甲状腺腺瘤、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17、IL-35及SIL-2R的水平,分析其与年龄、 性别、 病程进展、甲状腺癌病理类型、 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甲状腺癌组血清IL-17及SIL-2R水平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IL-35水平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随着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血清IL -17和SIL-2R水平呈上升趋势,IL-35水平呈下降趋势,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甲状腺癌临床分期的提高,IL-17和SIL-2R水平逐渐升高,IL-35水平逐渐降低,且各分期之间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17和SIL-2R水平在性别和年龄分层分析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IL-35及SIL-2R水平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测定其水平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和监测疗效的重要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1(IL- 1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索新的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方法:对180 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及45例其他癌骨转移患者的外周血标本进行研究,以20例健康女性外周血标本作对照,应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血中IL- 11与CTGF的含量。结果:IL- 11在乳腺癌骨转移组、未发生骨转移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骨转移组明显升高,而CTGF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两进行比较发现IL- 11在乳腺癌骨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但在乳腺癌未发生骨转移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 11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水平与其他肿瘤骨转移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L- 11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年龄、骨痛程度及骨转移程度密切相关(P<0.05)。 结论:IL- 11的定量检测有助于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有望成为乳腺癌骨转移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放疗对食管癌患者血清IL-6、IL-8及CRP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实验组采用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对照组则单纯采用放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清IL-6、IL-8及CRP含量、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IL-8及CRP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患者血清IL-6、IL-8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患者(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实验组的发生率为30.00%,对照组的发生率为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比单纯采用放疗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喉罩置入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的免疫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征募了于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置入全麻组(实验组)和气管插管全麻组(对照组),并采集患者术前半小时,术后3小时和24小时的血清,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免疫因子IL-1β、IL-2、IL-4、IL-6、IL-8、IL-10、IL-13、IFN-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的测定,并进行前后变化的比较。结果:IL-1β、IL-10、MMP-3和MMP-9的术前术后变化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是有差异的,IL-1β在两组术后均趋近减少,但实验组幅度更大(P<0.05);IL-10术后在实验组增加,但在对照组减少(P<0.05)。MMP-3和MMP-9在两组术后均趋近增多,但对照组幅度更大(P<0.05)。结论:喉罩置入全麻较传统气管插管全麻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而言,可以增强患者的抑癌免疫,并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减少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