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明确护患关系沟通技巧,掌握各种不同的心理特点,注意语言交流的保密性、艺术性,使患者充分相信护理人员,讲出更多的真实信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及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对护理人员应如何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探讨如下。 1慢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1)针对慢性疾病开展心理护理时,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能够尊重和关心患者,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及家庭关系,形成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眼科是就眼部疾病进行手术与药物治疗的科室,对护理的要求也有其特点,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各种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及治疗护理方法,且对引起及影响眼科疾病的其他疾病的综合情况也要有较高的熟知度,并且因本科室患者多存在视力较差的情况,心理及情绪表现方面均较为突出,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则更高。本文就PDCA模式在眼科病房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改善中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8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护理及转归,特别是临床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及康复指导。认为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该类患者应特别注意用药、心理及康复等方面的指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饮食、用药、心理及精神等方面的调节,使该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尽量避免重症UC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是护理体制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护理人员的语言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心理护理中正确运用语言能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配合治疗,消除恐惧疑虑,正视疾病,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褚利娟 《现代护理》2002,8(4):276-277
目的 为使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能正视疾病,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同时也为减轻患者疾病所带来的不适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多脏器表面衰竭而带来的严重后果,使死亡率降到最低限。方法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着手,应用心理学方法的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重视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强调特殊专科护理。结果 患者信息心增强,积极配合治疗,轻生及自暴自弃念头下降,使患者的舒适度明显增高,并发症及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结论 心理护理,出院指导,对SLE患者的愈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伴发躯体疾病的主要种类、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以住院期间患躯体疾病的精神病患者为线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所患躯体疾病多种多样,以感染、营养代谢疾病及管理与设施不当所致疾病为多,心血管疾病是主要致死原因。精神科药物所致疾病应引起高度的注意。家属及患者的态度对护理的影响较大,精神病患者对躯体疾病的正确反映有困难。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对伴发躯体疾病精神病患者护理的主动性,对保证精神病患者护理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护理不仅涉及饮食、心理、治疗等方面,管理、医院的设施及家属方面的因素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基层医院向住院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越来越重要。基层住院患者90%以上来自农村,他们多数文化水平较低,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实施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护理,由疾病护理心理护理扩展到了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多方面,护理人员不仅是执行...  相似文献   

9.
临终护理是为满足晚期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全面照顾。在多年临床护理工作中,面对患者不幸死亡,护理人员也经历由恐惧、悲哀到能以护士高度职业责任感、同情心满足病人使其无憾离开人世的心理历程。为提高尚存生命的质量,维护其人格生命的尊严,切实做到让患者在最后生命历程中,面对死亡,保持安详。[1]本文就临终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及临床中取得较好效果的护理方法作如下介绍。1 临终患者生理需求及护理经验临终患者因其所患疾病不同而表现出不同行为反应。护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病情,主动了解和帮助解决其生理上痛苦,满…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措施,肾衰竭患者因长期依靠机器生存、饮食受限以及透析并发症和疾病本身带来的各种失调,给患者带来心理障碍。心理护理就是护理人员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通过语言引导、情感支持、鼓励启发等手段使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乐观对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患者多伴有不同限度的功能障碍,生活能力减退,患者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身心极度痛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衰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护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护理人员除了给患者提供功能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消除不良的心理,获得患者的密切配合,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康复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疾病消退。因此护理人员只有掌握了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性慢性疾病,而且经常反复发作,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身心极度痛苦,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衰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环境等一些配套性护理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5.
健康教育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疾病常识教育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 ,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和痛苦往往大而持久 ,致使患者长期心神不宁而焦虑重重。为此 ,护理人员应热情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 ,随时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 ,还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 ,使他们对所患疾病的基本特点及控制方法有所了解 ,从而使其由被动转为主动接受教育 ,积极配合治疗 ,为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打好基础。2 心理调适教育护理人员应视患者为亲人 ,热情周到 ,关怀备至 ,运用心理护理 ,以礼貌得体的语言和文明规范的举止 ,有目的地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CU患者的心理变化,提出护理措施。方法:针对病人不同心理特点,因人施护。结果:解除了患者对环境及对疾病的恐惧感,使其在Icu住院期间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结论: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病情监护治疗的同时,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既把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17.
骨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护理又称精神护理,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以减轻疾病或促进疾病痊愈的护理方法。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调动病人主动性,激得病人合作的有利保证。所以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骨科每年收治各骨科患者近900例,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8.
浅谈心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或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9.
浅谈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且反复发作,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身心极度痛苦,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衰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职业、经历和心理需求等有效地展开心理护理。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心衰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1 概述 心理护理系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帮助病人摆脱心理障碍。由于病人患病期间受疾病折磨及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病人精神紧张,心情比较烦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面对现实,心理护理任务艰巨。要为病人排除紧张、恐惧、忧伤、愤怒及消极情绪,正是依赖护士的工作这个主导因素,去改变病人的消极心理因素,建立有利于恢复健康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情愉快,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坚持治疗,战胜疾病,走向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