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种脊柱内固定方法疗效和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两组手术开放复位固定治疗脊柱损伤的临床疗效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A组哈氏棒加钢丝节段固定17例;B组爱德华兹大棒内固定60例。结果(1)两组方法对畸形角的短正均十分明显(P<0.01),B组优于A组(P<0.01)。(2)移位百分率的改进亦显著(P<0.01),B组优于A组(P<0.01)。(3)压缩椎体高度的恢复B组优于A组(P<0.01)。(4)神经功能恢复一级以上A组为82%,B组为90%  相似文献   

2.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 ,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式。方法 对 1 0 2例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分别行或不行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3、6个月、1、2、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记录融合时间 ,测量融合节段高度。本组平均随访 2年 6个月 (6个月~ 3年 ) ,并与同体相邻节段平均高度作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 3.8个月 ,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经t检验 ,将术后 6个月 ,1、2、3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 ,两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 ,并能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相似文献   

3.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椎体终板在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 将 2 1只家犬按 4 ,8,1 2周 3个时相点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7只。采用自身对照 ,在每只犬的 2个腰椎间隙制成保留终板 (实验组 )和不保留终板 (对照组 )的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模型 ,应用组织学、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两组的植骨愈合情况进行比较 ,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植骨界面的新生血管情况 ,同时比较两组标本的抗压性能。 结果  (1 )术后 4周时实验组的植骨愈合情况差于对照组 ,8周时趋于相等 ,1 2周时无差别。 (2 )术后 4周时实验组新生血管数量少于对照组 ,8周时差别减小 ,1 2周时两组基本相等。 (3)引起实验组植骨间隙 1mm位移时的抗压强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脊柱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且终板的保留不会对植骨愈合的整体进程有明显影响 ,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同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6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 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大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 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于轻度神经损伤的不稳定AO A型胸腰段骨折,不进行减压及融合,单纯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的疗效. 方法对比分析我院2004年2月-2008年2月手术治疗的AO A型胸腰段骨折(T11~L2)患者42例,分为A组(未植骨组,21例),予单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而未行椎板切除减压及植骨;B组(植骨组,15例),予椎弓根螺钉固定,不进行椎板切除减压但植骨.对两组术前及术后后凸角、椎体压缩高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A组术前局部后凸角平均19.1°(15.4°~29.8°),椎体压缩高度平均46%(30%~63%);术后局部后凸角5.00(0.3°~10.3°),椎体压缩高度10%(0~28%),后凸矫正率79%.平均随访21.2(12~46)个月,随访超过12个月患者21例,末次随访后凸角平均7.0°(1.8°~10.7°),椎体压缩高度10%(2%~22%).B组术前局部后凸角平均25.8°(15.9°~34.5°),椎体压缩高度平均55%(30%~76%);术后局部后凸角7.1°(1.5°~19.1°),椎体压缩高度15%(0~28%),后凸矫正率74%.平均随访17.9(12~31)个月,随访超过12个月患者15例,末次随访后凸角平均8.3°(0.7°~19.2°),椎体压缩高度15%(1%~26%),植骨全部愈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明显腰痛症状,无内固定断裂或椎弓根螺钉拔出.后凸角和椎体压缩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一些神经损伤较轻的AO A型胸腰段骨折,在选择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可考虑不进行椎板切除减压,也不行后外侧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相邻椎体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轻、中度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32例应用相邻椎体单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矫正丢失、腰痛、腰椎活动情况及融合椎体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4.6个月时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均得到满意复位,复位率达96%,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退变率仅为6%,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多节段内固定。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相邻椎体单节段内固定不但可以达到骨性融合、满意复位、坚强骨性融合,而且较三椎体二节段固定可明显降低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相邻椎间盘退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严重创伤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严重创伤性颈椎后凸畸形9例,术前后凸Cobb角50°~71°,平均59°。先以在伸展侧位片测量椎体后缘切线夹角作为依据,决定后部截骨高度及角度,行颈椎后路截骨及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使松解后颈椎后凸达到最大可能的矫正,7—10d后Ⅱ期行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本组患者随访14—32个月(平均28个月),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颈部疼痛症状消失,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植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后凸Cobb角-10°~11°,平均-5°,纠正率为85%。结论通过动态颈椎后缘切线夹角测量可决定合适的后路截骨高度、椎间撑开高度及植骨块的大小。分期手术及手术间期持续牵引能够充分矫正严重创伤性颈椎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37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Cloward法(15例)与Smith-Robinson 钛板内固定(22例).采用SAS 6.12软件对两组术式术前、术后1周、最后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分、融合节段及全颈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高及后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2个月.两种术式最后随访按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无显著性差异,Cloward法术后融合节段椎体高度、颈椎生理前凸无变化;改良Smith-Robinson法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恢复,并可以维持.结论近期观察证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能够改善神经功能,而且改良Smith-Robinson法可改善并维持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   

9.
改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临床疗效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良式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66例多节段脊髓型或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手术有效率为95.5%(63例),优良率为84.8%(56例),无手术死亡或重残发生。该术式的优点是手术野较大,脊髓损伤机会少,能同时直接去除椎间盘水平和椎体后方的脊髓压迫,且可避免椎体切除过多和脊髓减压不充分,镶嵌植骨和术后颈胸口膏围领外固定能防止植骨块脱出和确保植骨融合。最为适宜2 ̄4个节段的脊髓型或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32个椎体用SiemensSomatomHIQCT机做了三种不同扫描方法的定量测量,并用材料测试机做了椎体单轴压缩负荷试验。通过对三种QCT测量所得BMD值与椎体压强的相关回归性研究证实三种方法所测的BMD值(mg-CaHa/ml)与椎体的压强(N/cm2)均呈正比,相关性显著(P<0.01),其中椎体中部10mm层厚单层扫描所测BMD值与椎体压强的回归效果最好(R2=0.604),椎体压强与BMD值间存在平方回归关系,其最佳方程为γ=222.52.354χ+0.017χ2。笔者认为QCTBMD测量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方法,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以预测椎体的压缩强度,从而达到预测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其中以椎体中部10mm层厚单层扫描对椎体压缩强度的预测最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