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调控白血病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肿瘤的发生关系极为密切。它是受基因调控的积极主动的生理现象。本文综述与调控白血病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的基因及其在白血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难以停止的、发作与缓解交替的肠道免疫反应。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因此,进一步探讨和阐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对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ligand 1 aberrance,TL1A)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新成员,是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TL1A在黏膜炎症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起到了关键的调控和连接作用,从而在炎症性肠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将TL1A在炎症性肠病免疫调控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造血环境因素对造血的调控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再障患者血清(血浆)中含有多种已知及未知的造血正/负调控因子,研究其与再障髓造血功能衰竭间的关系,从体液因子角度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不仅可以寻找再障发病免疫机制中的未知环节,也可以为再障的诊疗提供新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造血环境因素对造血的调控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再障患者血清 (血浆 )中含有多种已知及未知的造血正 /负调控因子。研究其与再障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间的关系 ,从体液因子角度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 ,不仅可以寻找再障发病免疫机制中的未知环节 ,也可以为再障的诊疗提供新对策。  相似文献   

5.
薛华  梁璐 《中国急救医学》2013,33(5):470-473
脓毒症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紊乱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参与发病机制.MicroRNA-155是一个多功能的microRNA,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成为调控免疫反应、治疗脓毒症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 免疫治疗逐渐引起肿瘤治疗领域专家的重视, 相关研究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晚期肿瘤临床治疗的研究热点, 已有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晚期肿瘤免疫治疗, 其不仅安全性高, 且在晚期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尿路上皮癌、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治疗效果, 有效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也是目前免疫治疗领域的明星产品之一, 对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展现出强大持久的治疗效果, 以Simpuleucel-T为代表的肿瘤疫苗曾一度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里程碑式的成功范例。肿瘤免疫治疗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研究前景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7.
免疫卡控点是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调节免疫应答的调控分子,尤其在肿瘤免疫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免疫卡控点阻断疗法可通过特异性阻断抗体消除免疫抑制功能,促进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该文就几种常见的免疫卡控点分子,即细胞毒T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粘蛋白分子-3(TIM-3)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发现NKG2D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在白血病免疫中具有一定作用.白血病细胞上表达NKG2D配体有利于NK细胞、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等免疫效应细胞的杀伤,但是白血病细胞自身又能通过一系列的机制逃逸免疫监视.本文就NKG2D受体配体系统在白血病免疫监视及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PD-L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协同刺激分子的重要成员,通过与活化T细胞表面表达的抑制性受体PD-1结合负性调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PD-L1可在多种免疫细胞及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广泛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和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在多种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等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异常表达PD-L1,经PD-L1/PD-1信号通路调节T细胞的功能及应答类型,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因此,干预PD-L1信号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炎导致的软骨、骨、关节的破坏和重塑导致畸形为特征。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表达于各种活化的免疫细胞表面,参与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存活和免疫应答的转归,介导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稳态的维持等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PD-1/PD-L1信号参与了RA的病程进展,因此,深入探讨该信号途径对RA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从PD-1表达及PD-1/PD-L1对T、B细胞的功能调节角度阐述了PD-1/PD-L1信号在RA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检测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11.
p27是一种主要对细胞周期起负性调控作用的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物,它的功能正常与否在细胞周期的调控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p27的分子特征、p27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机制、p27蛋白水平的调节及p27与白血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免疫介导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但是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Blimp)-1是由正性调控区域(PRDM)1基因编码的蛋白,最初因其可以促进B淋巴细胞转变为抗体分泌细胞而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Blimp-1通过调控T淋巴细胞在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将分别总结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Blimp-1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阐明Blimp-1如何调控T淋巴细胞,及其在AA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是产生内源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主要分子,在中性粒细胞发挥免疫功能及其分化成熟方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证实NADPH氧化酶活性异常是导致白血病细胞中ROS水平增高的关键因素,并且与白血病发生、发展及耐药密切相关。NADPH氧化酶的活化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弄清这些调控机制有助于研究和寻找更为有效的白血病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免疫应答的有效激活需要双信号的作用。共刺激信号中B7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广泛,PD-L1是新发现的B7家族成员,其配体为PD-1。PD-1/PD-L1通路有负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PD-1和PD-L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PD-1/PD-L1通路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旨在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免疫表型分析与急性白血病诊断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免疫表型分析与急性白血病诊断肖志坚郝玉书自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MIC)协作组提出急性白血病(AL)MIC分型以来,染色体核型、免疫表型分析在AL诊断、治疗策略制定、预后、微量残留病检测以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地位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现就免疫...  相似文献   

16.
t(8;21)染色体易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常见的核型异常之一,易位形成的AML1-ETO融合基因及表达生成的蛋白在AML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AML1-ETO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造血干细胞正常分化,在协同打击共同作用下导致白血病的发生。AML1-ETO9a(简称AE9a)是AML1-ETO的异构体之一,单独表达时即可导致白血病,与AML1-ETO共表达时致白血病能力更强。研究AE9a致白血病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t(8;21)相关AML的发病机制,进而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本文就AE9a异构体与AML1-ETO基因在t(8;21)相关AML的致病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调控与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发现一类新的非编码的微小RNA(micro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转录后和翻译水平的调节,异常的microRNA的表达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表观遗传研究范畴的microRNA,已成为了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异常表观遗传调控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就表现遗传调控与白血病的发生、miRNA的表达异常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miRNA在白血病诊断、分类、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是宿主对炎症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免疫抑制在脓毒症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导致脓毒症患者二次感染及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2],其主要表现为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数量减少.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l(programmed cell death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通过负向调节免疫细胞,从而引起免疫抑制,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脓毒症免疫抑制机制及PD-1/PD-L1在其中的潜在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白藜芦醇调控白血病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白藜芦醇抗白血病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采用细胞体外培养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沉淀法检测白血病细胞L1210p-JAK1、p-STAT3蛋白的表达;建立了L1210白血病腹水瘤小鼠模型,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测定信号转导分子p-JAK1及p-STAT3的活性。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以时间-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p-JAK1、p-STAT3表达,减弱JAK1和STAT3的酪氨酸磷酸化活性。结论:白藜芦醇体内外均具能明显调控白血病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常成熟外周血粒细胞提取物含有多种抑制因子(granulocyte-derived inhi-bitor,简称G-INH)。G-INH抑制骨髓CFU-GM及白血病细胞系(HL-60、K562、CEM、Raji-Li和Molt4)体外集落生长。形态学及DNA电泳技术证实:G-INH亦可诱导正常骨髓细胞、外周血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K562和CEM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但Molt4(一种T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则例外。集落抑制活性存在于分子量<3kD、3-100kD以及>100kD各组分中;而细胞程序性死亡诱导活性则存在于>3kD组分,主要存在于分子量>100kD组分。生物活性及ELISA检测提示:G-INH不含有TNF-α、IFN-α、GM-CSF、IL-3、乳铁蛋白以及前列腺素活性;热处理60℃,30min不影响活性。癌基因表达水平检测表明:G-INH显著降低HL-60细胞内bcl-2表达而p53无显著改变;同样实验条件下,CEM细胞并未显示bcl-2表达差异而表现为细胞内p53表达明显提高。提示这些癌基因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之机理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推测这些细胞死亡与基因调控有关。正常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并无bcl-2及p53阳性表达。G-INH各成分尚在分离纯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