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期联合应用多个平面手术的方法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93例患者经PSG确诊为重度OSAHS.术前进行明确的阻塞平面定位,均为多平面阻塞,根据阻塞平面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全部患者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均进行临床随访和PSG监测.结果:手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至少随访1年.术后6个月疗效评定示:治愈66例(70.97%),显效14例(15.03%),有效13例(13.98%),总有效率为100%.术后1年疗效评定示:治愈51例(54.84%),显效22例(23.66%),有效12例(12.90%),无效8例(8.60%).总有效率为91.40%.行舌骨前徙悬吊术的患者X线头影测量指标(后气道间隙、舌骨前上点至下颌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结论:重度OSAHS患者大多存在上气道多平面解剖结构的阻塞,鼻腔、腭咽平面及舌咽平面阻塞者常见.根据阻塞平面进行同期行多平面联合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手术方案应根据患者上气道阻塞情况和接受程度等具体制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三重平面阻塞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患者同期行多平面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68 例鼻腔、口咽、舌咽三重平面狭窄的OSAHS患者,采用保留悬雍垂的腭咽成形术(H-UPPP)、鼻腔结构重建及改良下颌骨舌骨悬吊术,对重度OSAHS患者术前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结果 68例患者手术完成顺利,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多导睡眠监测(PSG)显示,术后6个月有效率100%,术后1年有效率95.55%。手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及最低Sa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CT检查发现舌后区前后径减小,左右径增大,P<0.05,气道形态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同期多平面手术对三重平面阻塞的OSAHS患者治疗有效,术后气道形状逐渐趋向正常人的气道形状,术前CPAP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期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联合舌根射频消融术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对34例重度OSAHS患者行纤维喉镜检查并结合Müller试验,确定阻塞同时存在口咽及舌咽平面。同期先行UPPP,再将舌根行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于术后6个月、1年观察疗效。结果:术后舌根体积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1年经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 复查AHI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最低SaO2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按照杭州会议标准, 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100.00%,术后1年总有效率为91.18%。结论:同期UPPP联合舌根射频消融术,治疗口咽及舌咽平面同时阻塞的重度OSAHS患者,是一种见效快且持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回顾我院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不同阻塞层面手术治疗后的主、客观检查与随访,通过分析多平面联合手术治疗OSAHS的疗效,进一步完善OSAHS患者术前治疗评估方案。方法回顾南京同仁医院自2007年10月~2010年6月间以OSAHS收治的20~55岁患者82例,将其按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重度,全身情况评估后,分5组进行手术治疗,1组:单纯鼻腔平面,2组:单纯口咽平面,3组:鼻腔+口咽腔平面,4组:口咽+喉咽平面,5组:鼻腔+口咽+喉咽平面;根据术前评估结果进行对应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行主观问卷调查、随访6个月及多道睡眠图(PSG)监测复查。结果①1组治疗有效率达85%;②2组治疗有效率达54.5%;③3组治疗均有效;④4组治疗有效率为42.9%;⑤5组治疗有效率为25%;⑥在所有完成随访的63例OSAHS患者中,手术总有效率达63.5%。结论术前针对患者上气道各层面狭窄情况的评估对于术后达到较好疗效的前提,同时要兼顾全身情况的评估,尤其是体块指数(BMI)值;鼻部手术对于OSAHS患者是否有效,取决于患者的OSAHS症状是否主要由鼻腔鼻窦病变引起,而对于鼻腔、鼻窦无明显病变情况的患者,鼻部手术仅为OSAHS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舌骨下颌骨悬吊手术在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68例OSAHS患者采用同期或者分期行改良舌骨下颌骨悬吊术,术后6个月复查多导睡眠监测(PSG)和上气道螺旋CT。结果 68例术后睡眠监测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变, 参照2009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和外科治疗指南行疗效判断, 术后6个月的有效率为100%;术前和术后螺旋CT检查发现舌后区前后径减小,左右径增大,更符合正常人气道形状。结论 改良舌骨悬吊术是治疗舌咽平面狭窄的OSAHS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期行鼻腔扩容术及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合并Ⅰ、Ⅱ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意义和疗效。方法 对合并Ⅰ、Ⅱ型的重度OSAHS患者44例先施行鼻腔扩容手术, 3个月后行UPPP, 分两次解除不同平面上气道阻塞, UPPP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主客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经多导睡眠监测(PSG)显示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呼吸暂停、打鼾症状消失或不同程度减轻,但术后6个月中度打鼾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合并Ⅰ、Ⅱ型OSAHS疗效明显, 但治疗后打鼾程度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联合或不联合等离子射频舌根打孔消融术(coblation-channelling of tongue, CCT)在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伴有舌根肥大的多平面阻塞、重度OSAHS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单纯采取H-UPPP或H-UPPP+CTT术各30例,全部患者均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和术后2年行喉镜检查、ESS评分、VAS评分和PSG监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半年、术后1年PSG监测、ESS评分和整体评价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PSG监测和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意义,一组优于二组(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H-UPPP联合CCT治疗合并舌根肥大的重度OSAHS患者是安全的,远期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辅助下的悬雍垂腭咽成形术(CAUPPP)联合舌打孔术(CCT)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经手术治疗的重度OSAHS患者296例。术前经PSG监测:AHI≥40,LSaO2≤80%。患者均行CAUPPP联合CCT术,行CAUPPP以减容软腭,行CCT以减容舌。术后分别于6个月、12个月随访行PSG监测。结果:患者主观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软腭功能良好,无明显鼻咽反流出现。术后与术前比较AHI值下降(P<0.01),且LSaO2升高(P<0.01)。术后有效率为91.7%。结论:重度OSAHS患者常存在多平面狭窄,CAUPPP联合CCT是一种治疗重度OSAHS的有效手术方法,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和保留正常软腭功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epose舌骨舌根悬吊术联合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对28例重度OSAHS患者经鼻咽通气管、上气道CT、头颅定位侧位片、电子鼻咽喉镜结合Muller试验确定存在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行R e p o s e系统舌骨和(或)舌根悬吊术+U P P P。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复查上气道CT、多道睡眠图(PSG)监测,手术前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owest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LSaO2)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HI从术前(56.32±15.70)次/h下降至术后(18.67±8.56)次/h,LSaO2从术前(56.37±4.35)%上升至术后(86.03±11.24)%。按杭州会议标准,治愈6例,显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7%。术后除1例发生大出血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同时存在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的重度OSAHS患者,Repose系统舌骨和(或)舌根悬吊术联合UPPP是目前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X线测量舌骨悬吊联合腭咽成形术前后舌咽平面后气道间隙的变化,为治疗舌咽平面狭窄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例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olysomnography,PSG)、Müller′s试验确定的舌咽平面和腭咽平面狭窄的中、重度OSAHS患者,同期行舌骨悬吊术联合腭咽成形术。术后随访,应用PSG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年,呼吸紊乱指数从(63.00±11.23)下降到(19.00±4.52),参照杭州会议OSAHS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12例(40.00%),显效10例(33.33%),有效3例(10.00%),无效5例 (16.67%),总有效率83.33%。X线头影测量分析示舌骨向前上移位,后气道间隙扩大。结论舌骨悬吊术可通过向前上牵拉舌骨,扩大舌咽平面后气道间隙,达到治疗舌咽平面狭窄的部分OSAHS患者。  相似文献   

11.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加舌根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应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及舌根手术治疗腭-咽平面、舌-平面阻塞所致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方法 对26例经Muller动作检测确定的因腭-咽平面、舌-咽平面阻塞所致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otopharyngoplasty,UPPP)加舌根手术,其中22例采用激光或电刀的舌根正中做菱形或梭形切除(其中6例舌根加舌根侧缘切开前固定缝合),4例单纯舌根侧缘切开前固定缝合。2例术前做了气管切开术,20例手术时做了气管切开术,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3年多导睡眠监测。结果 按照杭州会议疗效评定标准,6月内效率100.0%,1年有效率84.6%,3年有效率76.9%,4例患者在1-2年后舌根切除处的凹陷又修复,舌根侧缘切开前固定者在术后短期有进食呛咳问题,锻炼后顺利进食。结论 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Muller动作确定阻塞平面是不可缺少的手段;UPPP与舌根手术等综合治疗可能会达到更好疗效。行舌根菱形或梭形切除者,术后应缝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电影磁共振(cine magnetic resonance,CMR)定量评估不同上气道阻塞模式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上气道及其相关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30例男性重度OSAHS患者成功完成清醒时和自然睡眠时上气道正中矢状位CMR扫描。根据上气道阻塞模式将患者分为三组,并对患者的上气道及相关结构进行测量,评估其形态及位置变化特点。结果与清醒时相比,自然睡眠时OSAHS患者软腭后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上气道矢状径均明显减小,硬腭-软腭间夹角增大,舌骨上肌群长度减小(P<0.01)。三型阻塞模式患者在清醒时,舌后区上气道矢状径存在显著差异(P<0.01);自然睡眠时,舌后区上气道矢状径、舌体上部矢状径、硬腭-软腭间夹角、舌体角及上述测量指标的变化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MR可定量评估不同上气道阻塞模式的OSAHS患者之间上气道及相关结构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整夜睡眠中的咽腔阻塞部位,分析睡眠分期和体位对阻塞部位的影响.方法对54例OSAHS患者行整夜多道睡眠监测与同步上气道-食管压力持续测定,判定每次阻塞性、混合性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塌陷阻塞部位,结合睡眠分期、体位进行分析.结果54例患者共分析气道塌陷事件23 172次,均存在源自腭咽平面(14 837次)和舌咽平面(5605次)阻塞,29例观察到喉咽阻塞共105次.81.4%的患者腭咽平面的气道塌陷次数占气道塌陷总数的构成比在50%以上.快速动眼睡眠期源自舌咽平面的气道塌陷、阻塞频率和占同期阻塞来源构成比较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89和8.790,P值均<0.01),腭咽平面阻塞构成比相对下降(t=-6.846,P<0.01).仰卧位时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增高(t=4.000,P<0.01),腭咽、舌咽平面气道塌陷、阻塞频率平均较侧卧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腭咽平面t=1.890,舌咽平面t=1.393,P值均>0.05).不同体位各平面阻塞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腭咽是OSAHS患者最主要的咽腔阻塞部位,其次为舌咽.阻塞部位和程度受睡眠分期、体位影响,快速动眼睡眠期舌咽后气道阻塞明显增加.仰卧位阻塞增加来源于各平面阻塞程度增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上气道测压阻塞定位指导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外科随诊疗效,了解上气道测压阻塞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1例中、重度OSAHS患者应用睡眠呼吸监测阻塞定位仪(ApneaGraph,AG)进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和同步上气道压力测定.根据阻塞层面,分成2组.腭后区阻塞组:以上部阻塞为主,行腭后区手术;舌后区阻塞组:最低阻塞层面以下部为主,结合纤维喉镜观察阻塞结构,行腭部及不同的舌后区联合手术.以上两组患者,有鼻塞症状的,均同期行鼻部手术.术后6个月再次应用AG随访,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51例患者中,中度5例,重度46例,其中4例为UPPP失败再手术者.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为9个月.Epworth嗜睡评分(ESS)由术前(17.6±4.7)分((-x)±s,下同)降至(4.3±4.3)分(t=15.195,P<0.001),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由(52.4±17.5)次/h降至(16.3±18.2)次/h(t=10.873,P<0.001),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由0.706±0.099提高至0.823±0.092(t=-8.39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手术成功率(术后AHI<20次/h,且降幅≥50%)为76.5%,其中治愈14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6例.腭后区阻塞组27例,手术成功率81.5%;舌后区阻塞组24例,成功率75.0%.结论 上气道压力测定法能较准确地判断上气道阻塞平面,与传统检查相结合,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能提高中重度OSAHS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上气道持续压力测定预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以上气道-食管持续压力测定定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咽腔阻塞部位,评价定位诊断指标预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疗效的准确性。方法以整夜多道睡眠监测与同步上气道-食管压力持续测定对患者每次咽腔阻塞的部位定位,以腭咽、舌咽、喉咽各平面来源的气道阻塞、塌陷次数占总次数的构成比定量表示各平面参与气道塌陷的作用大小。对27例选择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多道睡眠监测。结果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and hypopnea index,AHI)较术前下降的比例≥50%为显效标准,手术总显效率51.9%。AHI下降比例与腭咽构成比和腭咽阻塞指数正相关(r分别为0.609和0.521),与舌咽构成比负相关(r=-0.479)。术后AHI与腭咽构成比、舌咽构成比和阻塞指数相关(r分别为-0.675、0.542和0.647)。腭咽构成比1〉70%者10例,9例手术显效,腭咽构成比〈60%者10例,无显效者。以腭咽构成比1〉60%作为预测手术显效的标准,预测一致率88.9%(24/27)。综合舌咽阻塞指数,腭咽、舌咽构成比、扁桃体大小及其他多道睡眠监测指标对术后AHI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r^2=0.632(F=6.701,P=0.001)。结论以上气道-食管持续压力测定各阻塞平面参与气道塌陷的作用大小,可较好地预测腭咽平面气道重建手术的疗效。以腭咽构成比为指标,可获得88.9%的预测一致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独鼻腔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0sAHS)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3例OSAHS并伴有鼻部相关疾病的患者,经PSG和Epworth嗜睡评估表(ESS)确诊,只行鼻腔手术,其中包括鼻中隔矫正术、鼻甲成形术、鼻窦开放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PSG和ESS检查评估疗效。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12-39个月,平均(22.64±9.13)个月,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明显,ESS分值从13.68降至8.14(t=9.429,P〈0.01)。客观检查方面,患者术前术后平均AHI和LSaO2无明显变化(P〉0.05)。23例中5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21.74%(5/23),鼻腔是主要阻塞部位;其余18例患者无效。结论:OSAHS患者尤其是中、重度患者,上气道往往存在多个阻塞平面,单独行鼻腔手术适合于阻塞平面主要位于鼻腔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气道多平面同期手术在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OSAHS)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整理我科169例存在多个平面阻塞征象的OSAHS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方案与术后随访资料及总住院费用、总住院天数等,分析不同手术方案的优缺点、多平面同期手术前后并发症状况及救治经验、不同手术方案的费用与时间耗费等。结果 169例中,接受多平面同期手术81例,其中腭咽及鼻平面同期手术70例,腭咽及舌根后气道平面同期手术9例,保留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合并鼻甲消融及舌根消融2例。选择序贯手术29例,即一期处理鼻或腭咽平面,半年后行另一平面手术。59例仅接受H-UPPP。围手术期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半年到2年,依据术前术后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结合嗜睡量表评分(ESS)评估手术疗效。多平面同期手术在改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等方面效果与序贯治疗组相近,均优于单纯H UPPP。多平面手术总体有效率为88.9%,单一平面为66.1%。单纯H-UPPP平均住院费用为(7500±439)元,住院日(9.8±1.3)d,多平面同期手术平均住院费用为(10541±1043)元,住院日(11.4±1.5)d,多平面序贯手术平均住院费用为(14500±1097)元,总住院日(18.6±2.1)d。多平面同期手术后近期误呛与吞咽困难发生率34.6%(28/81)高于单一平面手术11.9%(7/59)。结论 对于具有不同平面阻塞征象的患者,采用多平面同期手术与多平面序贯手术疗效均优于单纯H-UPPP,多平面同期手术与多平面序贯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期手术缺点在于并发症较单一平面手术或序贯手术为多,且同期手术平均住院费用及平均总住院日显著低于序贯手术。上气道多平面同期手术是治疗中重度OSAHS的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鼻咽及口咽通气道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多平面术后缓解上气道阻塞的作用,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探讨鼻咽及口咽通气道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靠性。方法:鼻咽通气道组为56例经PSG确诊为重度OSAHS的患者,术后置鼻咽通气道。口咽通气道组为45例经PSG确诊为重度的OSAHS患者,术后置口咽通气道,其余治疗2组相同。2组患者术后行心电、血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比较2组患者术后24h内的呼吸困难、最低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咽部疼痛不适情况。结果:多平面术后24h内,鼻咽通气道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HR(82.3±2.65)次/min、SBP(124.5±13.95)mmHg、DBP(76.2±8.1)mmHg、RPP(10 282.0±1 481.7),口咽通气道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HR(93.4±2.89)次/min、SBP(135.1±16.5)mmHg、DBP(92.25±11.25)mmHg、RPP(12 664.4±1 93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部疼痛鼻咽通气道组(1.71±0.45)分,口咽通气道组(3±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