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Gao Z  Xie C  Huang X  Pan S  Yang P  Zhou H  Li 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3):168-171
目的 探讨眼葡萄膜组织中致葡萄膜炎性的自身抗原。方法 采用生化方法提取牛虹膜睫状体中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对其进行凝胶电泳分析、检测氨基酸组成成分及含量;用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加佐剂对F344大鼠和Lewis大鼠进行免疫,诱发实验性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urea soluble farction of the bovine melanin-associated-antigen-induces uveitis,FMIU),并观察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的生物活性。结果 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4000,含有17种氨基酸,可诱发F344大鼠和Lewis大鼠的EMIU,炎性反应主要发生在前葡萄膜,严重者可伴发局灶性脉络膜炎,不伴有视网膜炎和松果体炎。结论 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可能是葡萄膜组织中致葡萄膜炎性活的主要自身抗原,其诱发的EMIU有别于视网膜可溶性抗原所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不伴视网膜炎和松果体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口服牛视网膜S抗原对人S抗原多肽-35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的影响.设计实验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只雌性纯种Lewis大鼠.方法 用人S抗原多肽-35诱发EAU,提纯牛视网膜S抗原诱导口服耐受,分高剂量组(2 mg/次)和低剂量组(0.2 mg/次),同时设实验对照组(胎牛血清蛋白).主要指标EAU发病情况和脾组织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口服高剂量组的Lewis大鼠的EAU发病情况较实验对照组有显著减轻(P<0.05),而且口服高剂量组Lewis大鼠脾组织IL-4的表达水平则高于实验对照组(F=4.214,P=0.017).结论 口服高剂量牛视网膜S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町以成功抑制人S抗原多肽-35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眼科,2008,17:250-253)  相似文献   

3.
Zheng YZ  Yuan LL  Lin JY  Li HQ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2):1118-1122
目的探讨经鼻腔滴注牛视网膜S抗原诱导免疫耐受对Lewis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的影响。方法利用盐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纯化牛视网膜S抗原,然后用其诱导Lewis大鼠鼻黏膜耐受,再用视网膜S抗原诱发EAU,观察EAU的发病情况、眼部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由视网膜S抗原和刀豆蛋白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同时观察环磷酰胺对免疫耐受的影响。结果用牛视网膜S抗原鼻腔滴注诱导免疫耐受后再诱导EAU,耐受组8只大鼠仅有2只发病(25%),对照组6只(100%)全部发病,耐受组大鼠发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97)。耐受组大鼠的发病开始时间平均为16·5d,对照组为10·3d,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2,P=0·000;q=9·723,P<0·01);耐受组大鼠EAU病变的临床评分为0·89,对照组为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8,P=0·000;q=7·904,P<0·01);耐受组大鼠的组织学分级为1·21,对照组为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0,P=0·000;q=7·510,P<0·01)。耐受组大鼠的EAU表现为虹膜血管轻度扩张,前房和玻璃体内少量炎性渗出,视网膜轻度肿胀,视网膜感光细胞损害均较轻。耐受组大鼠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由视网膜S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也明显轻于对照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可轻度增强S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作用,仅用环磷酰胺对EAU的炎性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视网膜S抗原诱导的黏膜耐受可有效地预防由视网膜S抗原诱发的EAU。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口服免疫耐受预防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过程中血清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水平。方法 Lewis大鼠72只随机分为EAU组、口服视网膜S抗原10、100μg组和1、10 mg组、对照组,每组各12只大鼠。其中,EAU组用视网膜S抗原50μg和弗氏完全佐剂免疫诱导EAU模型,口服10、100 μg组和1、10 mg组,分别插管喂饲视网膜S抗原10、100 μg,1、10 mg和1 mg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混合液1 ml,隔日1次,共7次,然后按上述方法诱导EAU;对照组插管喂饲磷酸盐缓冲液和1 mg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混合液1 ml,隔日1次,共7次,然后诱导EAU。观察每组大鼠眼部EAU的临床表现。在EAU高峰期取大鼠眼球,进行病理分级。同时取大鼠血清,分离脾细胞,培养后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2、IL-4和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100μg、1 mg组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浓度降低,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浓度增高,与EAU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9, 68.8, 35.7,7.5,P<0.01);10 μg、10 mg组血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与EAU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EAU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100 μg、1 mg组大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浓度降低,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浓度增高,与EAU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1,15.6,33.1,167.7, P<0.01);10 μg、10 mg组大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血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与EAU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免疫耐受预防EAU过程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表达降低,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增高。口服过高或过低剂量抗原不能预防EAU,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无明显改变。提示细胞因子在口服免疫耐受预防EAU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脲溶性色素相关抗原诱导实验性葡萄膜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能否在不同大鼠身上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方法 将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加弗氏完全佐剂和百日咳杆菌分别免疫Lewis、F344及Wistar大鼠,通过临床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对动物模型作动态观察比较。 结果 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可在Lewis、F344及Wistar大鼠身上诱导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其表现为双眼同时发病,以眼前段为主,个别严重者可伴有局灶性脉络膜炎,不伴视网膜炎和松果体炎,与牛黑素相关抗原所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葡萄膜炎相类似。Lewis和F344大鼠发病时间及炎症严重程度相似,而Wistar大鼠发病时间较迟,炎症较轻。 结论 脲溶性牛黑素相关抗原可在Lewis、F344和Wistar大鼠身上诱导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葡萄膜炎。Wistar大鼠与Lewis和F344大鼠相比,发病时间较迟,炎症改变较轻,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背景不同有关。(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49-152)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患者出现急性视网膜坏死时 ,机体缺乏对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ZV)抗原的迟发性超敏反应 (DH) ,提示机体对VZV抗原的DH可减缓急性视网膜坏死。该研究目的是确定VZV感染与前葡萄膜炎患者是否也同样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用VZV和纯蛋白衍生物(PPD)抗原评价DH ,用皮试检测VZV引起的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 1 2例 ,VZV引起的前葡萄膜炎而无皮炎患者 3例 ,以年龄与之匹配的眼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无葡萄膜炎的患者 7例为对照组。采用PCR方法和血清抗体滴度测定诊断VZV感染引起的前葡萄膜炎。采集血样检测和分析抗VZV抗体滴度。前…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是眼后节趋化因子的主要来源[1],趋化因子在多种致盲性眼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介素-8(IL-8)与葡萄膜炎[2]、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3]关系密切。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和PDR患者玻璃体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明显升高[4]。最近  相似文献   

8.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脉络膜、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的炎症性病变.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了解其病变情况,但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影响,使FFA对脉络膜炎症的观察受到限制[1].为探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中的意义,我们对一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的眼底及FFA和ICGA检查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锐  钱江  袁一飞 《眼科》2010,19(4):267-270
目的 探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的R16多肽片段的致葡萄膜视网膜炎活性。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36只Lewis大鼠。方法应用Fmoc法合成并纯化牛IRBPR16多肽片段,以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临床观察和组织学检查。培养EAU大鼠的引流淋巴结细胞,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各实验同时建立单纯弗式完全佐剂(CFA)免疫组和空白对照组。主要指标多肽分析,视网膜形态学,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合成的IRBPR16多肽片段纯度为95.6%。应用IRBPR16多肽片段作为抗原免疫Lewis大鼠,可成功诱导出EAU模型。EAU的临床分级为(3.33±0.52)级,病理分级为(3.67±0.92)级;CFA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眼部均无异常改变。EAU组大鼠引流淋巴结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为(33.27±7.24)×10^cpm,显著高于CFA组[(1.91±1.16)×10^3cpm]和空白对照组[(1.23±0.51)×10^3cpm](P〈0.05)。结论IRBPR16多肽片段具有较强的致葡萄膜视网膜炎活性,引流淋巴结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IRBPR16多肽诱导的EAU为研究人类葡萄膜视网膜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兔视网膜S抗原诱发大鼠EAU模型,观察了视网膜抗氧化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中性白细胞标志酶(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EAU的病变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下降,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由此认为在EAU病变过程中,视网膜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自由基介导的脂类过氧化加剧,造成视网膜损伤,如果利用抗氧化剂治疗可减轻EAU的脂类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活体内免疫机制的调节机制.方法 将18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将浓度为1 mg/ml的人视网膜可溶性抗原第35号抗原决定簇多肽片段(HS-AgP35)溶液与完全福氏佐剂等体积混合,取0.2 ml分别注射至Lewis大鼠双侧后足垫内进行免疫.7 d后相同抗原剂量行第二次免疫制作模型组.造模当日将1 ml细胞数为2×106/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经尾静脉注射干预组大鼠体内,观察时间为2周.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3组大鼠的眼部表现、组织病理学分级和血清内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的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模型对照组大鼠的眼部表现分级为1级1只、2级1只、3级3只、4级1只;干预组大鼠的眼部表现分级为0级2只、0.5级3只、1级1只.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大鼠眼部表现分级显著降低(P=0.01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模型对照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分级为3级4只、4级2只;干预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分级为0级1只、0.5级4只、1级1只.两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大鼠外周血中IFN-γ水平下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57 4,P=0.01).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EAU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内炎性因子INF-γ水平.  相似文献   

12.
葡萄膜炎是眼科常见病,由于其活体标本难以获取以及伦理学原因无法观察病程的自然过程,所以其发病机制研究大多从动物实验获得.多种自身抗原在多种动物均可诱发出葡萄膜炎,但不同的抗原诱发葡萄膜炎的途径并不相同,各种模型临床特点和病理改变各不相同,与人类葡萄膜炎也有一定差别,需要更多的动物模型从不同侧面探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们首次在国内提纯了光感受器间维生素 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retinoid-binding protein,IRBP),将其免疫 Lewis 大鼠后动态测定了鼠血清抗IRBP 抗体和抗视网膜 S 抗原抗体.发现抗 IRBP 抗体于免疫后第7天出现,以后逐渐上升,于第26天达高峰,未测出抗 S 抗原抗体.根据特异性抗体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之间的关系,讨论了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在 EAU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S抗原是诱发色素膜炎的视网膜可溶性抗原,作者曾用S抗原引起哺乳动物伴有前房炎症反应的后部色素膜炎,临床表现类似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Birdshot Retinochoroidopathy)。眼底呈现许多乳白色病变,伴有玻璃体炎,及视网膜血管病变合并黄斑囊样水肿。Kaplan等报道视网膜电流图一般低于正常。Gass称此病为白斑性脉络膜视网膜炎(Vitiliginous Chorioretinitis)。作者检查了一组20例(男8,女12)白人患者,年龄37~67岁;另一组健康白人418  相似文献   

15.
多种抗原参与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但是这些抗原的免疫优势表位尚不明确.针对视网膜S抗原等葡萄膜炎自身抗原免疫表位的研究显示,每种抗原蛋白均存在多个可诱导易感动物葡萄膜炎发作的致病位点,每种抗原均存在多个可诱导葡萄膜炎患者产生体外细胞免疫反应的免疫原性表位,同种抗原的致病表位和免疫原性表位不完全一致.葡萄膜炎患者对于各抗原表位肽的反应性显示出高度异质性,表现为不同患者对不同肽发生反应和同一例患者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肽发生反应.由此,提出了葡萄膜炎表位扩展现象,并利用动物实验得以证实.表位扩展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的防御现象,但是自身免疫反应的多样化同时又对抗原特异性耐受疗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罕见且严重的葡萄膜炎, 多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及单纯疱疹病毒(HSV)导致, 主要表现为玻璃体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炎及视网膜坏死, 视网膜脱离是其常见晚期并发症[1]。眼内液中检测到病毒核酸是ARN诊断的直接证据。近年来, 眼内液检测在感染性眼病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对多种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断、治疗有指导甚至是决定性作用[2-4]。为进一步了解眼内液检测在评估ARN视力预后中的作用, 我们对一组ARN患眼房水检测结果与视力预后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葡萄膜炎的免疫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膜炎(Uveitis)是眼科常见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由于葡萄膜富含色素和血管,与眼球及全身组织有着广泛联系,使得葡萄膜炎表现得复杂而多样化.近年来的免疫学研究认为:葡萄膜炎与许多免疫因素有关,用免疫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葡萄膜炎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是葡萄膜炎常见的动物模型,自然杀伤(NK)细胞是一种强烈的致炎细胞,但其在EAU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仍有待研究. 目的 探讨EAU模型大鼠不同发病阶段视网膜组织中NK细胞的定位和分布及其机制.方法 将36只SPF级Lewis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造模后第6、9、12、16、21天组,每组各6只.造模后第6、9、12、16、21天组大鼠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联合5 mg/ml结核杆菌和完全福氏佐剂(CFA)乳化液双后足垫皮下注射,然后腹腔内注射400 ng百日咳毒素免疫大鼠建立EAU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双后足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与等容量CFA乳化液,然后腹腔内注射400 ng百日咳毒素.造模后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眼前段炎症反应过程,根据Caspi方法进行眼部炎症症状评分.分别于造模后第6、9、12、16、21天摘取各组大鼠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NK细胞的分布及浸润情况.另取25只Lewis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造模后第0、3、6、9和12天组,每组5只大鼠,电动匀浆机破裂组织并匀浆为眼内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眼内液中NK细胞趋化因子CXCL10 mRNA和CXCL12 mRNA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大鼠眼前节未发现炎症反应.造模后第6天组大鼠虹膜血管扩张,随着造模后时间延长虹膜血管扩张明显,前房逐渐出现渗出或积脓,造模后第12天炎症反应达峰.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排列整齐,各EAU模型组大鼠造模后随时间延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结构排列紊乱,外核层细胞分离,层间组织松散,视细胞水肿且有炎性细胞浸润,以造模后第12天组最为严重.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对照组仅见蓝色标记的细胞核,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规则;造模后第6天组开始可见大鼠视网膜内层大量NK细胞浸润,呈红色荧光,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造模后第9天组NK细胞浸润达峰.造模后第9天组大鼠视网膜中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为34.298±16.689,明显高于造模后第3、6、12天组的1.390±0.660、3.359±2.581和4.711±1.3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大鼠视网膜中CXCL12 mRNA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51,P>0.05). 结论 EAU大鼠发病早期视网膜中NK细胞浸润,其严重程度和视网膜中CXCL10的表达动态与EAU炎症发展过程相吻合,提示NK细胞在EAU的早期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XCL10是NK细胞的主要趋化因子.  相似文献   

19.
葡萄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1,2].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来治疗各种葡萄膜炎或相关的黄斑水肿等并发症[3],同时球后注射TA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的报道也并不少见[4].因此,我们对比观察了球后和玻璃体腔注射TA治疗兔葡萄膜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S抗原是存在于多种动物和人视网膜感光细胞内的一种可溶性抗原,自Wacker等首次将其提纯以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单克隆抗体、免疫电镜等技术的应用,有关S抗原的发育、分布、理化特性、免疫学特性、生理功能及其所致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等诸方面已日趋清楚。本文就上述诸方面综述了对S抗原的研究资料。一、历史回顾本世纪初,人们注意到某些疾病与自身抗原有关,提出了自身免疫的概念。Hess和Romer(1906)首次指出,视网膜中有器官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