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内镜颅底手术中选取合适的手术径路至关重要,视野暴露良好、避免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是两大原则,相对固定的解剖参考标志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旁中线颅底手术中,翼突根部、翼管、圆孔、卵圆孔、咽鼓管圆枕等解剖结构相对固定,可以互相作为参考。内镜经鼻翼突径路可以处理翼腭窝、颞下窝、海绵窦、Meckle腔、斜坡旁至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岩斜坡区域、岩尖区、咽鼓管区域、咽旁间隙上部。加强以翼突为解剖标志的内镜颅底手术,可以增加术中辨别的标志,并能以此为中心,向内、外扩展,充分利用其空间定位,增加术者在操作中的空间立体感,有助于内镜颅底手术的扩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上颌骨掀翻入路所暴露的颅底解剖区域以及所受到的限制,为采用该术式处理颅底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上颌骨掀翻入路,对涉及的组织结构,神经、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上颌骨掀翻入路可暴露广阔的颅底解剖区域,可以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包括鞍区、垂体、斜坡全程和至少第1颈椎、手术侧海绵窦、鼻咽部、翼腭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的茎突前、后间隙,颈内动脉岩骨内段及岩尖等区域的病变。结论①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可同时获得对中颅底及侧颅底良好的暴露;②蝶骨翼突及其后方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咽鼓管等结构是限制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病变的主要障碍;③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处理咽旁间隙的茎突后间隙、茎突外区域、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及海绵窦区域病变时会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不同的内镜手术入路解剖翼腭窝及颞下窝,比较内镜下各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恰当选择内镜手术入路处理翼腭窝及颞下窝病变提供解剖学方面的依据。方法 4具8侧成人尸头标本,0°内镜引导下分别采取上颌窦后壁入路、扩大上颌窦后壁入路、鼻腔外侧壁入路、揭翻经上颌窦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各手术入路的有效显露范围。结果上颌窦后壁入路能显露翼腭窝上部和颞下窝内侧区深部;扩大上颌窦后壁入路在以上手术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翼腭窝下部;鼻腔外侧壁入路再进一步显露整个上颌窦和上颌窦底壁平面以上的颞下窝内外侧区;揭翻经上颌窦入路则能更进一步显露整个颞下窝。结论不同的内镜手术入路对翼腭窝及颞下窝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处理不同范围的翼腭窝及颞下窝病变将有利于充分显露和有效切除病变,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单鼻孔入路解剖训练流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旨在利用最少的尸头标本,完成尽可能多的临床手术解剖训练。指导初学者进行高效的训练,缩短学习曲线。方法流程的设计原则为:①前次手术暴露但不损伤后续手术的结构;②用一侧标本完成尽可能多的临床手术训练;③根据临床常用径路,设计分步操作;④临床上需要双鼻孔入路完成的手术暂不纳入本流程,故一侧全部完成后,对侧鼻腔结构无损伤。采用5例新鲜硅胶灌注尸头的双侧验证并完成流程,采用Storz公司0°,4 mm鼻内镜及HD IMAGE 1高清摄录系统全程录像。结果按上述原则设计单鼻孔入路解剖流程,可经同一侧鼻孔按顺序完成19项解剖操作。操作靶区集中在泪囊、鼻窦、翼腭窝及颞下窝。依次为:①钩突的精细切除术;②泪囊造口术;③Draf I型及Draf IIa型手术;④前组筛窦开放术;⑤后组筛窦开放术;⑥蝶窦开放术;⑦蝶腭动脉凝扎术;⑧制作HB瓣;⑨下鼻道开窗;⑩Draf IIb型手术;制作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翼腭窝及经中鼻道部分颞下窝前壁开放术;泪前隐窝入路;经泪前隐窝部分颞下窝前壁开放术;内镜下改良Denker入路;经Denker入路颞下窝前壁开放术;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翼腭窝手术;颞下窝手术。本流程可在10侧标本中重复,所用时间亦随操作次数增加而缩短。结论本流程设计思路清晰,特点鲜明,可重复性高,可作为鼻颅底解剖学习的参考,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 dimension digital manikin,3D DM)在内镜经鼻翼腭窝、颞下窝解剖中的应用。方法12例(24侧)成人头部标本灌注后经CT扫描,将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出3D DM,然后在3D DM辅助下对翼腭窝、颞下窝进行内镜解剖,对头部标本解剖与3D DM视野及相关测量进行比较。结果头部标本解剖与个体化3D DM下视野高度一致,相关测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3D DM为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翼腭窝、颞下窝提供详尽解剖数据,可以术前模拟翼腭窝、颞下窝解剖,对该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具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侵及颞下窝和翼腭窝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例由邻近组织的肿瘤侵犯颞下窝和翼腭窝的患者行手术治疗。2例为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侵及者,其中1例采用颈颌入路切除腮腺和颞下窝与翼腭窝肿瘤;1例是因术后复发,术中对复发灶切除后,直接暴露颅底,手术缺损用胸大肌肌皮瓣和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另1例是由鼻咽和腭部肿瘤侵及者,采用上颌骨掀开入路切除原发病灶,同时切除颅底肿瘤。表明,对由邻近组织肿瘤侵犯颞下窝和翼腭窝者,手术治疗时,采用上颌骨掀开入路,只要将颅底手术野予以充分暴露,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经鼻内镜翼腭窝、颞下窝恒定的解剖标志,为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奠定基础。方法对11例尸头行鼻内镜侧颅底解剖学研究。经鼻内镜经中鼻道、蝶腭孔、上颌窦后壁入路,暴露翼腭窝及颞下窝的重要血管、神经及骨性解剖标志,并测量各解剖标志间的距离。结果经鼻内镜可恒定暴露蝶腭孔、翼管、圆孔、蝶腭神经节、眶下神经、卵圆孔、棘孔等重要侧颅底标志。鼻小柱基底到蝶腭孔、翼管、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的距离分别为(69±3)、(73±3)、(75±3)、(90±5)、(96±4)、(88±3)mm。结论经鼻内镜可显露翼腭窝及颞下窝重要解剖结构,且各解剖结构可通过相互之间的距离及位置在鼻内镜二维平面上互相定位,以更直观、安全的处理该区域的病变。  相似文献   

8.
颞下窝-翼腭窝-咽旁间隙肿瘤手术进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如何选择最佳手术进路切除颞下窝-翼腭窝-咽旁间隙肿瘤,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颞下窝、翼腭窝、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包括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及手术人路。结果:50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2~5年,均无复发;16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2~5年,生存期不足1年4例,2~4年8例,5年及以上4例。结论:扩大上颌骨切除术适于上颌窦原发恶性肿瘤侵及翼腭窝、颞下窝和(或)咽旁间隙的患者;面正中揭翻术适于鼻腔、鼻窦、鼻咽及翼腭窝良性肿瘤及局限的恶性肿瘤患者;颈侧高位切开下颌骨外旋人路术适于咽旁间隙肿瘤累及翼腭窝和(或)颞下窝的患者;颈颌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适于咽旁间隙-颞下窝良、恶件肿瘤侵犯侧颅底及翼腭窝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是位于颅底交界处眶尖后下方的狭长骨性间隙,由蝶骨体、蝶骨翼突、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体围成,是头颈交界区颅底的重要结构,位置深在、空间狭小、解剖关系复杂,分别与  相似文献   

10.
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翼腭窝入路摘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经翼腭窝入路的手术方法,可满意显露鼻咽、翼腭窝和颞下窝三个区域,将侵入上述三区的瘤体整体取出。这一入路无损伤颞颌关节、面神经、中耳和咽鼓管的缺点,手术时可窥及肿瘤与窝周诸壁的关系,可避免损及中颅底、鞍旁、海绵窦和破裂孔、颈动脉等重要构造。手术共4例,随访3~5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