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左侧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行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资料与方法 对16例经DSA确认有LIPA 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其中,结节型15例,巨块型1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行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DS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3例(81.2%):5例位于S3, 5例位于S2,3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3例 (18.8%).16例患者LIPA TACE全部成功.8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患者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LIPA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肝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行肝脏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增强扫描,采用三维VR、MIP、MPR技术重建血管三维图像,并与介入治疗术中DSA图像做对比研究。结果:本组55例患者,对肝动脉2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肝动脉3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CTA发现肝动脉变异13例(23.6%),与DSA完全符合。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肝癌供血血管的走行、分布、变异情况,提高TACE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对肝癌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65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DSA检查,将65例DSA结果与CT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65例肝癌患者中,47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成像法与常规CT增强在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病灶复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肝癌TACE术后患者50例,按照常规腹部扫描体位选择双能量扫描条件,获得三套数据分别采用双能量成像处理(A法)和常规CT增强成像(B法),最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肝癌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检出效果。结果 以DSA复查结果为金标准,DSCT检查与DSA检查符合率为64.0%(P<0.05)。其中A法确诊复发患者与DSA检查符合率为80.0%,高于B法64.0%(P<0.05);残余病灶区的血流量(BF)、肝动脉指数(HAI)及血容量(BV)等肝组织血流灌注参数均较非瘤区高,且残余病灶区肝门静脉灌注PVP较非瘤区低(P<0.05);DSCT中A法在肝癌TACE术后病灶复发检查中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高于B法。结论 相比常规CT增强成像,采用DSCT双能量扫描成像法在肝癌TACE术后病灶复查中的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4周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瘤体大小、坏死或复发、碘油沉积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与临床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因素。比较术前、术后影像指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并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两组68例肝癌病例共发现139个瘤体,术后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坏死,8个肝内转移灶,27个瘤灶碘油完全沉积,有14个瘤灶几乎无碘油充填。在判断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上,两组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CT优于超声学检查。CT检查通过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间接了解TACE术后肿瘤血供,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观测肝脏、肿瘤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TACE术前、术后有必要进行螺旋CT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影像学变化,为下一步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与其血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与其血供的相关关系。方法:对比37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前、术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分析其血供与碘化油沉积的数量、部位的相关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碘化油主要沉积于动脉期明显强化的区域。肝动脉供血型肝癌碘化油沉积较好。易发生肿瘤组织变性坏死、肿瘤结节缩小。而肝动脉供血型肝癌伴发动静脉瘘形成、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肝癌碘化油沉积较差。结论:原发性肝癌血供与TACE术后碘化油沉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肝癌TACE后CT随访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已成为非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其治疗效果的随访除临床检验指标外,影像学检查也是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我们回顾性分析了52例行TACE后患者的CT随访图像,评价CT随访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3D-DSA和DynaCT成像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进行3D-DSA、DSA和DynaCT扫描检查,应用3D-DSA重建成像Inspace的容积重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和DynaCT成像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显示。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和空间走行,比较肿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瘤灶数目、瘤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结果:47例肝癌患者3D-DSA重建成像发现40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2例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其中1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由肠系膜上动脉单独发出一支供血动脉到位于肝右下叶的肿块;显示肝动-静脉瘘9例,其中2例大流量混合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6例周围型小流量局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和1例小流量肝动脉-肝静脉瘘。DynaCT成像发现病灶179个。常规DSA发现病灶145个,动静脉瘘7例,门静脉瘤栓9例。和常规DSA相比较,3D-DSA成像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显示优于后前位DSA;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及肝动-静脉瘘较常规DSA更清晰方便;DynaCT重建成像对肿瘤瘤灶数目的显示率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尤其是选择适宜形状的导管及合适、适量的栓塞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其采集时间最长只有20s,不能同时显示肝脏动脉期血管和静脉期门静脉内瘤栓的情况,必须与常规DSA检查结合,才能更加完整全面的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天津肿瘤医院13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TACE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远处转移)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TACE联合CIK治疗67例为研究组,单纯T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 CT 在肝癌(HCC)诊断中应用价值及血管成像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41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HCC 患者,治疗前均行320排 CT 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观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走行,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癌栓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0排 CT 对于发现直径<3 cm 的小肝癌具有优势,对于肝动脉变异、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癌栓的显示与 DSA 一致。结论320排 CT 及血管成像可以准确诊断、评价 HCC 并供血动脉、门静脉癌栓,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