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热是小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小儿正常腋下温度为36℃~37℃,正常肛温为36.5℃~37.5℃。正常舌下温度比肛温低0.3℃~0.5℃。小儿一日间体温可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一般规律是小儿年龄越小,其体温调节功能越差,一日内体温波动的幅度也越大。傍晚时的体温比清晨为高,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因素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但一般不影响健康。夏季小儿偶然短期内低热,不伴有其它症状者不一定属于病理性发热;发热时间长或呈中、高度发热(38℃以上)  相似文献   

2.
赖氨匹林儿童退热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儿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它既可见于小儿的常见病,又可见于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0℃~37.0℃,37.1℃~38.0℃为低热,38.1℃~39.0℃为中等发热,39.1℃~41.0℃为高热,41.0℃以上为超高热。持续高热将引起机体调节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除了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外,对高热患儿应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我科自2005年1~12月应用赖氨匹林治疗各种疾患引起的发热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生命体征 体温:①体温升高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热时成人可自诉不适,小儿常不能表达,且有时发热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出现惊厥后才被发现,体温常达39.0℃以上。根据我科2007年统计,有25例惊厥为高热引起,而在惊厥前家长均未发现患儿出现高热,因此小儿发热必须及时发现,如患儿出现“打蔫”、“不爱吃饭”、“唧唧磨人”等表现,或喂奶换尿布、洗澡时感觉皮肤较热,要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时应及时降温。  相似文献   

4.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布洛芬与赖氨匹林退热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机体调节功能紊乱,给小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影响。WHO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1 病倒报告 女,40)rr,农民。因间歇性发热0.5a于2002—08-24人院。2002-02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体温37.0℃~40.0℃,午后为甚,无寒颤,偶有盗汗,伴轻微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且感胸闷、气短,全身无力。曾在外院摄胸片等诊断为“肺结核”,住院抗结核治疗3mo余,病情一度缓解,但体温始终未降至正常,且症状逐渐加重,食欲不振,0.5a内体重进行性下降约15kg,为进一步求治来我院。  相似文献   

6.
小儿高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小儿的体温有个体差异,并随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一般24h内,以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小儿患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一般来说,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及散热中枢相对平衡关系发生障碍所致。发热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相似文献   

7.
小儿患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一般来说,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及散热中枢相对平衡关系发生障碍所致。发热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凡发热在2周以内者为急性发热。2周以上者为慢性发热。对待小儿发热重在护理,必要时才用药。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临床治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小儿长期发热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全身反映,是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争,阴阳失调的必然现象,长期发热是指发热2周以上的状态,一般体温在37.5℃~38.5℃之间。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末充,对疾病抵抗力差,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易为六淫所浸,饮食所伤。临床中总结小儿常期发热的四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26岁。因发热、乏力7天,右颈部肿痛1天于2002年2月23日入院。7天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乏力,体温37.8℃,在我院门诊留观治疗。治疗方法:口服阿莫灵胶囊0.5g,3次/d,静滴甲硝唑0.5g,1次/d,5天内体温波动在36.5℃~38.3℃,停药。入院第2天右颈部出现两肿块,增长快,伴剧烈疼痛。入院后查体:T38.0℃,P80次/  相似文献   

10.
第2讲发热     
发热是急诊常见的症状,各科疾病经常出现的一种临床表现,指体温超出正常界限值。一般正常成年人口腔(舌下)温度波动于36.7~37.7℃,腋窝温度36—37.4℃,肛温(直肠温度)36.9—37.9℃,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发热分低热(37℃≤体温〈38℃)、中度热(38℃≤体温〈39℃)、高热(39℃≤体温〈40℃)和过高热(体温≥40℃)。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相似文献   

11.
韦志玲 《华夏医学》2004,17(3):403-404
目的 :探讨赖氨匹林 (来比林 )在小儿急性热病中的退热效果。方法 :选择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体温 >39℃者 74例 ,采用赖氨匹林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方法给药。结果 :患儿在治疗后高热症状明显消退 ,有效率达 98.0 %。结论 :赖氨匹林是治疗小儿高热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儿退热口服液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上感发热患儿7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用小儿退热口服液,对照组30例静滴青霉素、病毒唑(高热时用25%安乃近溶液滴鼻或口服巴米尔)。结果 治疗组24h内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回升)者为91.18%,总有效率为97.73%;对照组24h内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回升)者为40%,总有效率为93.33%;24h内退热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但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儿退热口服液治疗小儿上感发热具有退热快、效果稳定、疗效高的特点,无论对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及混合感染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的五期临床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有发热 ,出血和肾损伤三大主征 ,并先后出现 5期经过。1 发热期(1)发热 :发热为 HFRS的必备症状。体温可迅速升高达 4 0℃以上 ,其发热特点为 :1热度 :以高热多见 ,约 1/ 3患者体温高达4 0℃以上 ,其余大多在 38~ 4 0℃之间 ,少数患者低于 38℃。2热程 :多数为 3~ 7天 ,亦有达 10天以上者 ,平均 5天左右。3热型 :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 ,少数病例呈不规则热型。4与病情轻重的关系 :轻型病例及家鼠型患者 ,常于热退后病情减轻 ;中、重型病例热退后病情反而加剧为本病的特点之一。(2 )感染中毒症状 :HFRS全身中毒…  相似文献   

14.
周婕 《大家健康》2016,(11):121-122
目的:探讨在儿童急性发热治疗中,给予布洛芬药物后,产生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发热患儿进行研究。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乙酰氨基酚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布洛芬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用药60 min 后,观察组的体温为(36.15±0.76),对照组的体温为(37.03±0.80)℃。用药90 min 后,观察组的体温为(38.32±0.91)℃,对照组的体温为(37.58±0.87)℃。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体温下降更明显,差异显著(P <0.05)。用药90 min 后,观察组患儿中,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中,大部分体温依旧比较高。结论:在治疗儿童急性发热病时,给予布洛芬药物治疗后,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发热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因小儿发热时精神、食欲差,不愿动,易哭闹,且在发病早期体温上升快,部分患儿可发生热惊厥,所以家长着急,带患儿就诊时常在体温38℃左右即要求应用退热药物,使体温较快下降。体温较快下降不能缩短病情,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退热药物对病情及病程有何影响了解甚微。本次研究,我们观察了13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患儿应用退热药物对病程及病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发热既体温升高,小儿时期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病态。临床按体温高低为(腋下)低热〈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41℃,而对于发热在用药之前的紧急措施,即物理降温。  相似文献   

17.
宋彦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8):856-856
1 病例简介 患儿,女,5岁。因输液后高热惊厥由社区医院转入我院。患儿于2天前因咳嗽、发热38.5℃就诊于社区医院。予口服小儿速效伤风感冒颗粒剂和依托红霉素0.25g,3次/d。治疗2日不见好转,仍发热,后予赖氨匹林0.35g肌注,青霉素320万U+0.9%氯化钠静滴。输液前体温38℃,输液过程中突然高热(42℃)、寒战,抽搐不止。社区医院给予肌注地塞米松、异丙嗪、水合氯醛灌肠并针刺人中穴,  相似文献   

18.
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天气炎热时长期发热,体温多在38-39.5℃,伴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为特征,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热愈高。西双版纳为亚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小儿夏季热更是该地区的常见多发病。笔者应用半刺加拔罐治疗暑伤肺胃型小儿夏季热36例,并没两医儿科常规治疗本病进行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儿体温异常有低热、中度发热、高热、超高热和体温过低之分.腋温37.5 ℃~38.0 ℃为低热,38.1 ℃~39.0 ℃为中度发热,39.1 ℃~40.5 ℃为高热,40.5 ℃以上为超高热,腋温低于35 ℃为体温过低.发热过高和长期发热均可给患儿带来很多危害,如蛋白质、维生素的消耗,代谢失调,神经、心脏、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等,甚至导致小儿肺炎产生.  相似文献   

20.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患流感常有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患儿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发热38℃以下不宜用退热药,因为退热药使患儿大量出汗,体液丢失.体温过高,大于39℃,最好用物理降温法.如39~42℃的温水擦浴或睡冰枕.冬天擦浴时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加重病情,有高热烦躁者予解热镇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