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内窥镜在桥小脑角手术中的应用张开文我科于1994年6~12月在35例(35侧)桥小脑角手术中应用内窥镜,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病例资料:35例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31~72岁;左21侧,右14侧;病程2~20年。半面痉挛...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据调查在70~79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0万分之33,7,而40岁以下的发病率为10万分之0.2,儿童发病则甚为少见。本文报告18岁以前发病的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23例,并进行了小脑桥脑角探查,除1例发现表皮样瘤外,其余22例均有三叉神经的血管压迫,同时做了显微血管减压术。22例中男7例,女15例,左侧痛10例,右侧痛12例。发病时平均年龄13.6(±4.6)岁,平均病程15.5(±13.2)年,微血管减压术中发现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有19例为静脉,其中5例为唯一的压迫…  相似文献   

3.
自1995年以来,我们共开展乙状窦后入路血管减压松解梳理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4例。术中发现桥小脑角区域肿瘤12例,术前均常规行桥小脑角横断层面CT扫描,其中仅1例术前CT诊断为占位病变,余11例均报告无异常发现。本病术前漏诊率高,为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仅供参考。1 临床资料12例桥小脑角区域肿瘤的临床资料与漏诊及术后病理诊断见表1。表1 12例桥小脑角区域肿瘤临床资料编号性别年龄(岁)病程(年)术前CT报告术前诊断术中所见病理报告并发症1女6914无异常发现左三叉神经痛(Ⅰ~…  相似文献   

4.
小脑桥脑角薄层增强CT扫描在耳神经外科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脑桥脑角薄层增强CT扫描在耳神经外科的临床意义张开文1邓国清2小脑桥脑角解剖复杂,汇集着诸多的神经、血管和重要结构。耳神经外科涉及小脑桥脑角的手术较多,术前了解小脑桥脑角结构及病变对手术的选择和估价甚为重要,小脑桥脑角薄层增强CT扫描基本上可满足...  相似文献   

5.
桥小脑角手术中切断岩静脉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5年以来,我们在经乙状窦后入路行44例桥小脑角手术时,对20例挡住视线、影响操作的岩静脉,均予电凝后剪断。术中无出血及相应并发症发生。本文试就在桥小脑角手术中先处理好岩静脉的意义进行探讨,以供同道们参考。1资料与方法44例中,男17例,女27例;年龄33~76岁,平均58.6岁;病程1~20年,平均8.2年。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6例,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8例,半面痉挛10例。在行桥小脑角手术中见:岩静脉单干28例,双干13例,3干3例。其中,18例的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外侧(包括脉瘤外侧4例),2例位于Ⅶ、Ⅷ颅神经外侧。此20例中,岩…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以来,经乙状窦后进路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64例,肿瘤全部切除者61例(95.3%),大部分切除者3例,1例死亡,63例随访6个月至9年,未见症状复发,文中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桥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12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MRI检查7例为桥小脑角胆脂瘤所致,5例为桥小脑角脑膜瘤所致;均经乙状窦后进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发生;12例三叉神经痛全部治愈。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结论:MRI检查是诊断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依据;乙状窦后进路显微手术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三叉神经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桂训海,范利,王世巴,宋美荣,代慧珍神经根减压是进入桥小脑角幕下的开颅术,该区空间狭小,内有脑干中枢及众多颅神经和血管,手术难度和危险性较幕上区为大,一般手术死亡率为1%~2%,严重颅内并发症发生率为3%[本刊,199...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庭代偿过程中前庭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05例单侧前庭功能丧失患者进行自发性眼震、前庭眼反射及视动反射眼震电图检查,并行定量分析。结果①21例患者出现自发性眼震,其病程为3天~6年,眼震平均慢相速度为7.12~12.70°/s;②患者组健侧耳冷热水灌注前庭眼反射眼震强度均低于健康人;③0.167Hz正弦摆动、幅度90°试验患者组双向眼震强度低于健康人,病程≤5年的患者眼震优势偏向向健侧,病程>5年的患者无眼震优势偏向;④非桥小脑角占位病变及直径<2.5cm的桥小脑角占位病变患者,视动性眼震强度与健康人差异无显著性,直径≥2.5cm的桥小脑角占位病变患者,视动性眼震强度低于健康人,眼震优势偏向向健侧。结论在前庭代偿过程中前庭功能处于抑制状态,通过抑制达到前庭系统的重新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的诊断以及影像学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01年1月~2016年12月185例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的病例资料,其中后组颅神经鞘瘤65例,面神经瘤55例,脑膜瘤25例,胆脂瘤9例,恶性肿瘤9例,三叉神经鞘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蛛网膜囊肿5例,脂肪瘤3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诊断和手术入路根据术前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确定,术后均病理确诊。结果 185例患者中男96例,女89例,年龄11~77岁,平均(46.4±25.6)岁,术后平均随访(5.1±3.2)年,病变均全切除,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4例(2.2%),术后随访过程中死亡4例(均为桥 小脑角恶性肿瘤),1例胆脂瘤复发。各类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根据术前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3.5% (173/185)。结论 准确的术前诊断对制定内耳道及桥小脑角病变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结合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桥小脑角胆脂瘤—附6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5年以来,经乙状窦后进路手术切除侨小脑角胆脂瘤64例,肿瘤全部切除者61例(95.3%),大部分切除者3例。1例死亡,63例随访6个月至9年,未见症状复发,文中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桥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半面痉挛表现为面神经机能亢进,常见原因是由面神经根区受异常血管压迫所致,多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的分支。其他少见原因有动脉瘤、血管畸形、各类肿瘤及囊肿。该文报告由桥小脑角室管膜囊肿导致半面痉挛的一少见病例。患者女性,27岁,右侧面部肌肉抽搐3年,痉挛起始于眼轮匝肌,逐渐扩展至下面部,曾应用安定剂治疗数月无效。除右半面肌肉抽搐外,神经科检查无异常。cT扫描见右桥小脑角有一均质性病灶,其密度与脑脊液相近。甲泛葡胺(metrizamide)增强CT脑池造影显示右桥小脑角炳灶内造影剂充盈及清除缓慢。MRI示右桥小脑角…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人们注意到在桥小脑角由于小脑动脉粘连使脑神经根搏动性受压,引起各种慢性刺激综合征。这种神经血管压迫在内耳道内并不多见,作者们对18例单侧进行性耳蜗前庭功能障碍、疑为动脉神经压迫的患者,经颞部及颅中窝系统地探查了桥小脑角,作了第七或第八脑神经松解术。其中女10例,男8例;年龄为20~71岁。【手术方法】此种内耳道进路很宽敞,桥小脑角暴露很清楚。不仅可检查从脑干至内耳道底的第七和第八脑神经干,而且能完整切除相当大的听神经鞘瘤(Wigand,1982),用金刚钻向前、  相似文献   

14.
经乙状窦后进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小脑角区病变常见有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蛛网膜增厚、粘连、囊肿,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胆脂瘤等。其外科治疗可采用多种手术进路,包括枕下进路、迷路或迷路后进路及乙状窦后进路等。我科采用经乙状窦后进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29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异常听性脑干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听性脑干反应(ABR)异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报道56例ABR异常的病因和特点,包括手术和/或影像学证明桥小脑角病变25例,颅内或桥小脑角附近的肿瘤3例,脱髓鞘病变7例,脑梗塞2例,多发性颅神经麻痹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影像学检查无改变6例,11例未作进一步检查。这些患者的ABR改变多样,即使同一种病变也不尽相同,总的倾向是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以潜伏期和波间期改变为主,脑干或颅内弥漫性病变以波形  相似文献   

16.
65岁以上三叉神经痛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neurlgia ,TN )为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 ,治疗方法甚多 ,但以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效果最佳。由于老年人高龄体弱且并发有其他疾病 ,加之该术式为小脑桥脑角幕下的开颅术 ,故对高龄TN病人的手术治疗趋向保守。回顾总结我院 1989~ 2 0 0 0年收治 168例中的 3 0例 65岁以上TN手术治疗临床资料 ,以探讨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处理及其治疗。资料和方法 :3 0例病人中 ,男 18例 ,女 12例。年龄 65~ 70岁 2 4例 ,71~ 78岁 6例。病程 1~ 18年。左侧 16例 ,右侧 14例。三叉神经Ⅰ支痛 2例 ,Ⅱ支 3例 ,Ⅲ支 5例 ,Ⅰ、Ⅱ支…  相似文献   

17.
刘洪娣  孙晨薇 《耳鼻咽喉》2003,10(6):335-336,334
目的提高对桥小脑角胆脂瘤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0例桥小脑角胆脂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均行乙状窦后进路胆脂瘤摘除术,取得良好近期疗效。术后观察2~4年,无复发。术后6例患侧面肌力弱、3例听力减退、1例鼓室积液,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前庭功能、CT或MRI有助于诊断,选择合理手术入路并应用显微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椎动脉数字减影(DSA)、桥小脑角池充气与椎动脉插管造影CT同层动态扫描结合起来,自1989年起对36例患者进行检查,全部病例都能清楚地显示面神经自脑干至内听道受动脉血管压迫的情况。责任血管系小脑下后动脉(55.6%),小脑下前动脉(44.4%),内听动脉(25.0%),椎动脉(11.1%)。36.1%病例有二条以上责任血管。其对面神经的压迫为1点占22.2%,2点占38.9%,3点占25.0%,伴行压迫占13.9%。85.7%的压迫点在面神经出根区,14.3%在内听道口附近。24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所见与影像学研究结果相符。术后面肌痉挛消失23例,显著进步1例,无1例死亡。本文报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的动脉分布及对面神经的压迫情况,对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及桥小脑角区其他手术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104例桥小脑角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重点分析了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处理。结果 104例桥小脑角手术中,13例出现并发症,占12.5%,包括术中发生小脑肿胀2例,神经性聋1例,面神经麻痹1例,颅内感染5例,脑脊液漏3例,脑梗塞1例;经合理治疗,除1例神经性聋和1例面神经麻痹未愈外,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合理规范的桥小脑角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桥小脑角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的外科治疗—附3例报告刘军,韩冰,韩东一,武文明,刘良发,余新光,黄德亮,杨伟炎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4(1):46-49目的:探讨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的致病机理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2年6月收治的3例桥小脑角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分别为桥小脑角的舌咽神经鞘膜瘤、微小血管瘤样脑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临床表现是咽部和舌根部疼痛或伴有耳深部疼痛。1例行肿瘤切除及舌咽神经切断术,另2例行肿瘤切除、舌咽神经切断及迷走神经1~2只感觉支切断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