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尽量缩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程,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我科2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归类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结果:22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与全身因素关系重大,临床治疗要以综合治疗为主,临床穿刺与引流亦较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尽量缩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程,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我科22例颌面部问隙感染的患者归类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结果:22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与全身因素关系重大,临床治疗要以综合治疗为主,临床穿刺与引流亦较重要。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正常的口腔、颜面、颈深部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形成易发生感染并扩散的潜在间隙。间隙感染经及时合理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在一周内治愈,但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时机可引起感染扩散,发生窒息、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72例,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伴化脓的病人50例为观察对象,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黄连膏浸润的纱布条进行切口引流,观察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总体治疗痊愈率为74.00%,好转率为20.00%,有效率为94.00%,无效率为6.00%。痊愈率和有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有较好效果,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上如何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及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患者临床病例及治疗方案。结果:经积极治疗90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患者,死亡14例,76例痊愈。结论:对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经局部治疗配合全身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本院收治的6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3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中医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将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采用广谱抗生素与甲硝唑联合静滴或(和)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治疗。结果:两组治愈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颌面部较严重的感染之一,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提高治愈率,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常表现急性炎症过程,病情发展迅速,如治疗、护理不及时,会导致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应予以高度重视。我科2004年5月-2006年5月共收治严重颌面多间隙感染21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19例痊愈出院,1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包括颌面部间隙感染、牙槽脓肿、拔牙术后感染等多种口腔疾病,自1982年以来,我们运用中药治疗263例,效果满意。现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广泛口底蜂窝组织炎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底蜂窝组织炎曾被认为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感染之一[1],是发生于颌骨周围肌间隙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临床分为化脓性和腐败坏死性2种,病情发展迅速,其主要危险是呼吸道梗阻及全身中毒反应,容易并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本院口腔颌面外科2004年9月-2007年9月对26例广泛口底蜂窝组织炎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口腔颌面部血液供应丰富,组织结构复杂,是呼吸道、消化道入口之处与颅腔毗邻。所以,颌面部外伤常因窒息大出血、休克,颅脑一旦受到伤害直接威胁生命。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一定要细心,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发展,一定不要再次感染。颌面部损伤的急救处理应有整体观念[1]。对患者的情绪多观察及时疏导,为治疗打好基础。我院2007年7月~2011年6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身心康复影响因素及护理现状,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护理干预对患者病情改善的影响。结果通过对该组患者病情不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与个性化护理后,该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术后重大感染表现,手术成功率90.00%,通过随访4个月~1年后,该组患者最终存活率为60.00%(6/10)。结论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围术期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下,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措施,是患者术后身心恢复、生存质量提高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总结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汇总,100例采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口腔颌面部海绵血管瘤病人,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瘤体完全消失,皮肤正常,无功能障碍.结论: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血管瘤,注意局部护理,防止破溃感染,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自 198 6年以来 ,我院以自制中药膏剂治疗颌面部炎性肿胀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早期肿胀、冠周炎肿胀及久病硬结、急慢性淋巴结炎等 ) 12 0 0例 ,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2 0 0例 ,均来自于我院口腔外科的颌面部炎性肿胀患者 ,其中有颌面部间隙感染早期水肿不超过 4 8h者 ,冠周炎颌面部肿胀或久病出现颌面部硬结不消者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弥漫性肿胀 ,根尖周炎引起的颌面部肿胀 ,面部疖肿 ,急慢性淋巴结炎等。 12 0 0例患者中 ,儿童 30 0例 ,成人90 0例。2 治疗方法自制中药膏剂 ,药用 :乳香 2 5g ,大黄 30 g ,防…  相似文献   

15.
口腔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与环境决定了其易于发生感染,文章首先介绍了口腔颌面部的外科特点,之后阐述了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分类和治疗方法,最后对口腔颌面部损伤临床案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92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重点探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292例口腔颁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初步回顾分析。结果292例患者中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以青少年比例最高。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多为多菌种混合感染。治疗从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口腔颌面部慢性炎症多由外伤、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所致,导致创口经久不愈,长期渗液溢脓,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骨骨髓炎,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口腔颌面部慢性化脓性炎症46例,收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6例中,男31例,女15例;16~30岁12例,31~40岁15例,41~60岁13例,60~69岁6例。颧骨部创面炎症4例,颊部瘘道7例,颌下间隙反复肿胀9例,翼颌问隙炎症3例,颞下间隙慢性炎症6例,颌下间隙包块及瘘道13例,上下颌骨骨髓炎4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疗原则,以青霉素、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主,加用甲硝唑注射液;一旦脓肿形成及时切开引流,引流方法包括脓肿切开引流术以及开髓引流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1次/d,3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脓液培养以及药敏实验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并比较2组临床显效时间和治愈时间。结果 60例患者中切开引流26例,均送检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15例,分离阳性率58%。15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6例,鲍曼不动杆菌4例,阴沟肠杆菌2例,奇异变形杆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治疗组93%,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广谱抗生素,脓肿形成后及时行切开引流术,并积极联合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细护理在口腔颌面部肿物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行口腔颌面部肿物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精细护理方法,对比两组DVT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对比,观察组DVT发生率(2.86%)与临床护理满意度(97.1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精细护理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物术后能够有效避免DVT的发生,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与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