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07例股骨颈骨折和6例骨性关节炎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或全髋置换术。随访101例,有20例发生松动,松动率占5.0%。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较早发生松动与年龄、手术操作、人工关节的选择及患者术后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随访一组采用同一类型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组合在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并探讨该种混合型假体对于全身健康情况和骨质质量一般较差的老年患者的适用情况。方法 共有75例患者84髋得到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平均年龄为67.9岁。其中老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1例41髋,平均年龄72.1岁。随访时间为4.1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方法、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于骨形态、骨水泥固定质量和假体稳定性的判断。结果 2例股骨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臼杯则未见骨溶解或松动征象。未出现骨水泥相关的术中或术后死亡,各类全身性疾病在围手术期无加重表现。4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为81.1分。股骨近端骨形态A型17髋(20%),B型47髋(56%),C型20髋(24%)。骨水泥固定质量分别为A级31髋(37%),B级40髋(48%),C级13髋(15%)。结论 混合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结果良好;混合型人工关节的术后即时稳定性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在手术中必须应用现代骨水泥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总结围术期特点,对今后高龄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00年6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的61例8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男25例,女36例;平均年龄83.4岁(80~94岁).新鲜骨折53例,其中Garden Ⅰ、Ⅱ型6例,GardenⅢ、Ⅳ型47例;陈旧骨折8例,均为GardenⅣ型.51例(84%)患者术前合并内科或神经科疾病.给予必要的术前检查和处理后,6例Garden Ⅰ、Ⅱ型骨折行空心钉内固定术;55例GardenⅢ、Ⅳ型骨折(47例新鲜骨折和8例陈旧骨折)中,2例患者因髋臼有明显骨关节炎表现而行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其余53例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空心钉内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51 min,平均术中出血50 ml;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81 min,平均术中出血180 ml;人工全髋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05 min,平均术中出血350 ml.15例(25%)患者于术后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低血压、心功能不全、房颤)最多,为12%.空心钉内固定组、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置换组术后血红蛋白比术前分别平均下降11.9%、17.1%和18.1%,术后自蛋白比术前分别平均下降10.8%、18.1%和20.2%.17例(28%)患者术后血红蛋白<100 g/L,4例(7%)术后白蛋白<30 g/L.结论 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或神经科疾病,手术风险高,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防治围术期各种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经验.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9例(207髋)初次全髋置换,其中46例(46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新鲜骨折31髋,陈旧性骨折15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股骨颈骨折置换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和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期间最后一次Harris评分: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84.1±8.6)分,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评分(85.8 ±7.6)分.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假体位置不良.新鲜和陈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各有1例患者脱位.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及并发症少和功能恢复快的特点,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内固定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7年6月,9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设计,47例行内固定术,43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24~48个月,平均(28.0±18.0)个月。髋关节功能评价根据Harris评分法进行评分,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总的医疗费用、再手术、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内固定组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医疗费用、再手术和并发症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低于全髋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全髋置换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6.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在治疗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1998—2003年收治的89例65岁以上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和2年的功能评价、并发症以及二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闭合复位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问、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为最低(P〈0.05),但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最高,术后2年随访功能最差。全髋置换术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最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创伤比全髋置换稍小,但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翻修率较高,术后功能比全髋置换差。结论全髋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特别是活动能力要求较高、期望寿命较长和身体一般状况好的老年患者,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1980年6月~1997年6月,协和医院收治髋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例共43例。现分析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男24例,女19例;年龄17~80岁,平均50.9岁。左髋人工关节置换术29例,右髋14例。所用假体骨水泥型37例,非骨水泥型6例。原始疾病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坏死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0例,股骨颈骨折后头坏死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骨结核2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3例。本组中50岁以上者29例,合并糖尿病1例,心脑疾病7例,腰椎管病变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有髋部手术史18例。本组中并发症出现最早为术中,最晚为术后14年,平均4.9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物型假体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自2008-2012年,我科应用半髋置换术治疗80岁以上移位性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患者76例,按住院号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应用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患者42例,应用生物型假体置换的患者34例。术后评估手术时间、心肺功能意外事件的发生、下地活动时间及各时段Harris评分等相关指标。结果 7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0±4.5)个月;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松动和双下肢不等长(差距>1 cm)的患者。生物型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骨水泥组。两组下地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有2例患者在术中出现心肺意外而死亡。两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时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移位性股骨颈骨折采用生物型假体半髋置换术治疗,近期疗效肯定,且心肺意外事件的发生少于应用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治疗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Ⅱ期翻修术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30例30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感染治愈后行Ⅱ期人工关节翻修术并进行随访。结果 29例用抗生素间隔物治疗,感染得到有效治疗,1例失败。其中27例患者行Ⅱ期翻修术,Harris评分由间隔物置人前的34.6分提高到Ⅱ期置换术后的81.8分,但1例感染复发。结论 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能有效地治疗感染,维持软组织的张力,为Ⅱ期翻修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2005~2007年收治的127例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和2年的功能评价、并发症以及二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闭合复位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为最低(P〈0.05),但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最高,术后2年随访功能最差;全髋置换术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最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创伤比全髋置换稍小,但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翻修率较高,术后功能比全髋置换差。结论全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特别是活动能力要求较高、期望寿命较长和身体一般状况好的老年患者,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9例临床资料,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骨折内固定术组39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组50例。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骨折内固定术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低于骨折内固定术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骨折内固定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效果明显,预后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一次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对12例外伤性股骨转子下新鲜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一次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57~84岁,平均71.5岁。均伴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坏死按照Ficat分类,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4例。骨折类型按照AO分类均为A型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按照Russell—Taylor分类均为IA型转子下骨折。均采用美国DePuy公司的Solution全涂层长柄股骨假体。结果1例发生术中再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泌尿系统感染3例,深静脉栓塞4例。术后绝对卧床1个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8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恢复步行能力,4例在1年后仍需扶拐步行。经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为84~92分,平均87分。结论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老年患者发生股骨转子下骨折经一次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虽然手术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性,但可以减少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曾昭池  陆国平  阳波  郭中凯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3):483-483,F0004
例1,女,76岁,体质量43kg。因左股骨颈骨折,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左全髋置换术(骨水泥型)。患者术前有高血压史40余年,基底节腔隙性梗死史2年。ECG示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一般情况良好,ASAⅢ级。术前30min肌内注射东莨菪碱0.3m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成两组,A组5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3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随访6年,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两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手术4年以后B组疗效优于A组,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基本相同,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后期疗效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选取我科2008年6月~2013年6月因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0例,其中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例,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LCP)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术后弃拐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骨水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和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LC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骨水泥组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LCP组,P0.05;骨水泥组的术后弃拐时间显著短于LCP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取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风险小,患者术后恢复佳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应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75岁以上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145例随访10~40个月,与同龄段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该方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重建关节功能快,是治疗超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3月-2013年2月15例行骨水泥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均采取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水泥叠加技术固定假体;骨折发生时间为髋关节置换术后10d~3年,按Vancouver骨折分型:B2型11例,B3型4例。术后6个月对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观察术后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X线片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假体稳定,位置安放合适;无感染、无内固定物及关节假体移位、断裂发生。髋关节功能Harris平均83分(76~87分)。结论骨水泥叠加技术是骨水泥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保留关节囊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保留关节囊的重要性及手术方法,以恢复THA术后髋关节软组织平衡。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采用保留关节囊的THA(R组)41例43髋,男19例,女22例;年龄46~80岁,平均66.5岁。同期采用常规的THA(S组)42例44髋,男20例,女22例;年龄43~80岁,平均64.3岁。患者术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13例13髋(R组),14例14髋(S组);髋臼发育不良(CroweⅠ、Ⅱ)9例9髋(R组),8例8髋(S组);骨性关节炎6例8髋(R组),7例8髋(S组);股骨头坏死(FicatⅢ、Ⅳ)13例13髋(R组),13例14髋(S组)。其中骨水泥型假体13髋(R组),11髋(S组);非骨水泥型假体8髋(R组),10髋(S组);混合型假体双髋22髋(R组),23髋(S组)。两组手术均采用Gibson入路。R组术中应用了保留关节囊和旋后小肌群的方法,可靠地重建术后髋关节软组织平衡。S组采用常规手术入路,切除大部分关节囊,术毕关节囊不作修复。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以及术后髋感染、髋脱位、起床站立时间、弃拐行走时间、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6~22个月随访,R组平均时间16.5个月,S组平均时间16.7个月。R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S组(P〈0.05)。结论THA术中保留关节囊,可减少手术创伤,重建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增加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更好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合并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方法、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 对7例合并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行Ⅰ期THA.髋臼骨折按AO分型:A型1例,B型3例,C型3例.股骨头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6例.伤后7~21 d接受THA,5例行髋臼复位内固定后采用生物型髋臼,2例金属加强环配合骨水泥固定髋臼,股骨侧均采用生物型固定.结果 6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9个月(2年3个月~6年5个月),出现脱位1例,经手法复位后未再脱位,1例出现异位骨化.所有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8分,术后提高到91分.随访期内未发现假体松动.结论 THA是治疗合并同侧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避免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中医院2011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8例老年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患者,其中40例患者选择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组),38例患者选择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生物型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生物型组的手术时间短于骨水泥组(P0.05),生物型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康复训练时间、术后负重时间、输血率、输血量均显著高于或晚于骨水泥组(P0.05);术后3个月,生物型组的Harris评分低于骨水泥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较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骨水泥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5.00%与生物型组的8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和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