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论述中风从脾胃论治机理,归纳总结出以脾胃论治中风之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三法,并结合临床简释了三法的运用健脾化痰法多用于中风预防;通腑泻下法多用于中风急性期中脏腑之闭证;补气活血法多用于缺血性中风之中经络者及中风恢复期.结论从脾胃论治是中风的主要治疗大法,它体现于中风的预防、救治及预后等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方爱娟 《光明中医》2012,27(7):1427-1428
目的 从脾胃的健康状况来追溯中风的病机,并得出诊治的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35例中风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对35例中风患者采用脾胃辨证治疗: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后,效果显著,其症状也不再反复.结论 中风的发生与脾胃机能的失调、气化失常和气机升降逆乱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关系,脾胃论治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中风预防、救治和预后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采用脾胃论治,对患者同时采用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和豁痰开窍等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减轻了中风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苏莉莉  金华  刘志军  曹强 《新中医》2016,48(10):3-5
基于详究镇肝熄风汤组方之思路与特点,分析其"升脾调胃肝自平""实脾即为理肝"之观点,反思中风发生与脾胃之关系,探索张锡纯在中风治疗中重视脾胃之思想,强调其中风治疗以脾胃为本,气机升降为根,突出重镇降逆、引气血下行之见解,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遗症的特点是本虚标实 ,多认为本虚是肝肾阴亏 ,在康复治疗中以滋养肝肾为主 ,常常忽略了脾胃的生理特点及康复治疗过程中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笔者仅就脾胃在中风康复过程中的相关作用略述己见。1 脾胃生理特点与中风康复的相关性中风患者后遗症多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这些肢体功能的康复需要经脉气血运行以提供能量 ,方可能在康复过程中持之以恒地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而脾胃经脉的循行能为肢体功能康复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因此 ,从脾胃经脉的循行生理特点可以看出调理脾胃与中风康复的重要性。1.1 脾胃经脉的循行特点与中风康复…  相似文献   

5.
郝军  郝纪蓉 《中医研究》2012,25(2):66-67
<圣济总录>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以藏象学说为指导,从脾胃对多种病证进行了辨证论治,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目前临床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本文对<圣济总录>从脾胃治疗胸痹、中风、消渴和积聚等病的临床意义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遗症是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灶性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过半年救治后遗留的轻重不等的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言语謇涩、失语、精神障碍、口眼斜等一系列症状的总称[1].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痛的治疗,主要是应用物理疗法以及保护神经、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中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于"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2],而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枢,故有医家提出应从调脾胃入手论治中风后遗症.现就中风后遗症与脾胃的相关性及调治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风以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为病机,风、火、痰、瘀、虚等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虽与五脏有关,但脾胃为重。治疗应调理脾胃,使气血通畅,气机如常。从脾胃论治中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中风的病理机制、治疗等方面取得许多成果,提出了不少观点与见解,然而对中风恢复期仍缺乏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中风患者在急性期经过救治后多有半身不遂、口歪、言语蹇涩、饮水呛咳、肢体浮肿、关节挛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祖国医学治疗中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疾病的恢复期,中医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宫洪涛教授认为,中风发病过程中痰的产生、气虚、血瘀的形成大多与脾胃有关。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的主要病机,其从脾胃论治中风,方小而力专,精炼而功著,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受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关系,调理脾胃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中风病防治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注重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风病的一级预防和治疗措施问题,介绍了对中风病一级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防治高血压出现可预防中风、预防心源性脑梗塞与中风病的发生、预防心房纤颤与中风病的发生、防治糖尿病与中风病的发生和防治高脂血症与中风病的发生,探讨了饮食与生活方式对中风病的影响,主要是从探讨保护脾胃与预防中风和如何调理脾胃对中风治疗,为中风病的一级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风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可出现湿浊内生酿痰、经络郁滞、血行不畅,蒙闭清窍,脑脉阻滞或血溢脑脉而发中风,病机为脾虚痰瘀、胃气不降、上犯清窍。治疗以健脾、祛痰、活血、通腑,使脾胃健运,气血通畅,而中风之病可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整理的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中中风的病机、用药规律及医案证治,认为叶氏治疗中风注重培脾土、健中焦,并通过经典医案论述从脾胃论治中风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风病脾胃发病病机,并探讨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临床对中风患者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并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均痊愈出院。结论:从脾胃如搜分析中风患者发病机制,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风后消化不良,属于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餐后腹胀,早饱,上腹疼痛、烧灼感,嗳气,恶心等症状。近些年来,对于中风的运动、感觉障碍等主要症状的治疗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次要症状如中风后消化不良等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但是中风后消化不良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数量尚少,对其理论研究及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中医治疗的思路较为单一,难以有效指导临床工作。文章整理了相关古代文献,并进行理论探究后发现,中风后消化不良的病机理论与各医家对中风的病机理论有密切关联,唐宋以前多认为是外风侵袭心、肾、脾、胃等脏腑所致,唐宋之后多认为是痰热内风、肝风内动等内因犯扰脾胃;中风后消化不良与脑、心、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均能在中风后通过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引起消化不良,“气机失常”为中风与消化不良的病机联系,此外中风与消化不良共有相同的基础病机“气血阴虚”,但因中风属急症,古代医家对中风后消化不良的治疗重点多在于“祛除邪风,平息内风”而非补益脾胃。  相似文献   

15.
笔者推崇脾胃学说 ,临床上不仅对脾胃病从脾胃论治 ,对于其他相关脏腑的慢性病、疑难病及老年病也以调理脾胃为主治疗 ,收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病后调摄森某 ,男 ,6 0岁 ,1 998年 7月 2 0日就诊。患者2月前患中风 ,经治疗肢体活动有明显好转 ,肌力为 级 ,但全身疲乏 ,步行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学"中风"范畴,现多认为由体内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高利教授认为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首要病因,脾胃虚损、痰浊内生为基本病机.临证时以治痰为基本治则,根据兼证灵活运用清热、燥湿、通腑、健脾、调气、化瘀等治法,健运脾胃、治痰之本思想贯穿治疗始终,形成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治疗中风的52首方,90味药进行分析,指出肝阳化风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并认为治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熄风、顾护脾胃、培土制木是叶天士治疗中风的三大法则.其用药规律和治疗法则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临床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结合生痰、便秘以及气血虚弱这三个病症的治疗方法,对临床资料中35名病人做出对脾胃辨证治疗。得出治疗中风的关键是调理脾胃,为中风病病机的研究和病理分析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9.
桂枝汤调和营卫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首载张仲景《伤寒论》,其具有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之功 ,为治疗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临床应用广泛 ,尤其在多种过敏性皮肤病应用 ,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文献报道多见。由此 ,我们大胆尝试该方原方或加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运用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就桂枝汤调和营卫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作用从以下方面简要论述。1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调理中焦脾胃为基础营卫之气与脾胃功能紧密联系 ,脾胃功能失和又与支气管哮喘发作或加重相关 ,调理中焦脾胃 ,对支气管哮喘起到防治作用。1 .1 营卫之气与脾胃功能的关系 张仲景非常重视中焦脾胃作为营卫…  相似文献   

20.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起病急骤 ,见证多端 ,变化迅速 ,病情多凶险 ,常留有后遗症 ,往往难以速愈。为了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 ,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必须积极探讨中风的致病因素、病变机理 ,确定其病变部位。纵观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论述 ,多详于肝肾 ,略于脾胃。笔者认为 ,脾胃和肝肾在中风发病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此略陈管窥之见于后 ,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斧正。1 脾胃在中风发病中的病理1.1 脾胃失健 ,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中风的发病因素 ,总括起来不外风、火、痰、气血逆乱。而其中痰的产生大多与脾胃有关。如嗜食肥甘美味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