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导致痴呆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常用的检查手段多昂贵、有创。视网膜和视神经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为大脑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窗口”,很多研究发现AD患者有视网膜的结构、功能和血管的变化。本文通过总结AD患者视网膜相关的研究现状,发现视网膜标记物在AD的诊断、预后和风险评估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鉴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早期诊断是神经精神科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为此,作者对我院68例住院AD患者的定量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早期发现AD提供实验室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体液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迅速发展, 提高了AD诊断的准确性, 促进了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对疾病修饰疗法的评价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自AT(N)生物标志物系统被提出以来, 其在AD的临床和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 AT(N)系统中的体液标志物尚不能充分反映AD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神经炎症、突触及血管功能障碍等重要机制相关的体液标志物应作为AT(N)的重要补充。近年来, 外周血标志物的发展丰富了AD的体液标志物系统, 有望极大地促进A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文中简述了目前AT(N)及其相关的脑脊液研究、外周血液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提出应从多种病理生理的角度进行AD体液标志物的探索, 以提高体液标志物在AD诊断中的效能。同时, 文中还探讨了体液标志物在AD诊断中的局限性, 并对AD体液标志物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标准经历了从 1984 年最初的诊断标准到 2018 年基于 A/T/N 分 类系统的 AD 研究框架的演变。诊断标准的不断更新,让人们更加了解 AD 这个疾病,也认识到了早期 诊断和生物标记物的重要意义。AD 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生物标记物的纳入使 得疾病的诊断不断前移。在 AD 临床前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必将为 AD 的研究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唯一可视的部分。研究证明,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 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均有视网膜结构的异常,但两种疾病的视网膜改变可能不同。现总结 AD、PD 视网膜 标志物的研究,旨在探讨视网膜改变作为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现场测试阿尔茨海默病(AD),对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AD诊断标准的制订提出建议。方法 应用与CCMD-2配套的精神障碍诊断量表(DSMD)对71例AD患者进行现场测试,并进行1年随访。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A)排除血管性痴呆。结果 71例AD均完成现场测试,其中完成1年随访者34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的AD诊断标准。部分AD患者伴有思维症状和情感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CCMD-2-R有较好的预测效度。结论 建议CCMD-3中AD诊断标准按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四项进行制定。  相似文献   

7.
<正>Alzheimer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起病隐匿,近5年来AD各项生物标志物(影像、脑脊液、血液等)的研究以及对AD的治疗和干预已经从中晚期提前到痴呆前期,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阶段[1]。MRI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为AD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随着MRI新技术的发展,其对MCI与AD的诊断价值有了明显提高,已成为AD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现对MCI与AD不同模式MRI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痴呆,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早诊断、早 干预尤为重要。目前,外周生物标志物正成为 AD 的研究热点。血浆 p-tau217 在 AD 早期诊断、鉴别及 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需进一步确定标准化的实验室方案及 最佳分界值。本文就外周生物标志物在治疗 AD 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微管作为Alzheimer病非神经系统生物学诊断指标的意义。方法选取Alzheimer病(AD)患5例、正常老年人7例,利用透射电镜和体视学技术对AD和正常老年人皮肤基底细胞内微管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1)AD和正常老年人的皮肤基底细胞内的微管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其横切面均为由13根原纤维组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外径约25nm,内径约15nm;纵切面为一中空的圆柱状结构,长度几微米不等,部分AD病人皮肤基底细胞微管略有肿胀,常分布于核膜、质膜、基底膜及桥粒附近。(2)定量研究发现:AD组的体积密度、长度密度、面数密度显地少于正常老年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即AD患皮肤基底细胞内的微管数量明显少于正常老年人。结论本研究提示AD患皮肤基底细胞内做管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潜在的可能成为AD非神经系统的一种生物学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Alzheimer病 ( AD)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而且各种辅助检查对早期 AD诊断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 AD典型病理改变——老年斑 ( SP)和神经纤维缠结 ( NFT)的组成成分和形成过程 ,近几年人们将研究焦点汇集到脑脊液 β淀粉样蛋白 ( Aβ4 2 )和 tau蛋白的定量分析研究上 ,希望找到 A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参数 ,为此本文对脑脊液内 Aβ4 2和 tau蛋白定量分析方法学的敏感性、特异性、影响因素和联合应用对临床早期AD诊断的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