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对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120例,所有患儿均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长度7~13 cm,经右第三或四肋间进腔,其中78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42例行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结果1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顺利康复,治愈出院,术后无残余漏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适用于诊断明确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与传统正中开胸相比,切口隐蔽,美观,同时保留了胸骨的连续性,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较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李金秀 《北方药学》2014,(7):137-137
2003-2013年,我院共体检出2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儿童心电图。经进一步诊断证实8例为健康儿童,15例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儿。跟踪体检15例患儿手术后心电图,9例恢复正常,6例持续存在。9例术后恢复者,为室上嵴及圆锥部肥厚产生V1 Qas波改变,符合术后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消失的表现。6例术后仍持续存在,为先天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合并先天性房间隔缺损。通过体检与临床结合,借助循证医学有利于为小儿健康保驾护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室缺)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之一。较大的缺损在婴幼儿期手术,可避免形成严重肺动脉高压,造成右向左分流而失去手术时机。本文总结463例3岁以内婴幼儿室缺术后护理的体会。1 临床资料自1990年1月至1999年6月,我科对463例婴幼儿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室缺修补术,其中男262例,女201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2.2岁,体重4~25kg。单纯室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临床治疗,以此分析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共计80例,选择时间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所有患者均予以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治疗,分析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不存在手术死亡病例,只有1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情况,且予以了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进行治疗;患者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分别为(65.55±15.55)min,(36.66±12.22)min、(86.67±23.33)m L;80例患者均没有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结论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十分可靠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用血量,且患者的术后切口具有隐蔽和美观性。  相似文献   

5.
胸腔镜辅助体外循环下治疗先心病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微创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方法。方法 5例房间隔缺损和4例室间隔缺损的先心病患者应用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采用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过胸壁打孔借助电视胸腔镜进行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修补。结果 9例患者术后一周皆痊愈出院,未出现残余漏及传导阻滞。结论 电视胸腔镜微创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等特点。只要熟练电视胸腔镜下手术器械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大部分室缺、房缺皆可在电视胸腔镜下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6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损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进行堵塞.男27例,妇23例;平均年龄(13.5±4.0)岁(5~20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1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2±0.9)mm(3~lO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50例惠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9例术后7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8.8%,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①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mm;②室间隔缺损直径≥7mm,封堵器直径≥9mm等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 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赵永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77-178
目的:在基层医院中开展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并对比右胸小切口与正中切口的预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13例,行右经胸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其中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鸡胸采用右经胸直视手术1例,正中切口手术患者未选择,仅选择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合并胸部畸形正中劈开胸骨术后对比。13例手术均采用右侧腋下第3肋间进胸,行房室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手术。结果: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胸廓畸形无加重,无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右侧腋下经胸小切口,行简单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切口小、隐蔽性强,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此方法在基层心胸外科医生中逐步推广,但要注意提高手术技巧及患者的选择。此方法不适合较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7例获成功的初浅体会。其中修补继发孔型房缺13例,直径1-4 cm,上腔型缺损1例,下腔型缺损1例,中央筛孔型缺损2例,术中遇合并左上腔静脉2例。修补室缺13例,直接缝合修补11例,应用涤毡补片修补2例。自动复跳率67%,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手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50例,分别于封堵术前1 d及术后第4天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专业人员进行校正.结果 50例中,18例(36%)于术前检测出22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其中偶发性早搏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次(77.3%),心房颤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Lown's 4级以上室性早搏5例次(22.7%).封堵术后检测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50例次,新发心律失常28例次(包括1例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患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 经导管封堵VSD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体会。方法经右外侧第4或第3肋间入胸,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152例。修补房间隔缺损78例,室间隔缺损74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1例,为肋间动脉出血;切口感染1例;气胸1例;肺膨胀不全3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入路可安全有效地行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该入路创伤小,恢复快,美观效果增强,提高了患儿将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患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左右。传统的房缺修补手术需将胸骨纵向劈开,心脏停跳下(体外循环)进行直视修补。后来,又有了内科介入封堵术。但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适应证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较大的心脏间隔缺损封堵效果不甚理想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病例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5月~2013年9月在本院心电图检查中出现的50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电指标。结果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是引起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的常见病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常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等。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图合并出现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中的一项或几项是诊断CRBBB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敏娟 《安徽医药》2005,9(12):946-946
心律失常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将影响患儿的预后.本院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180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55例.通过密切监护及治疗,预后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相当常见,约占25%左右。当出现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引起肺血管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对合并生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外科矫治手术的围术期死亡率有明显升高。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疗效。本文分析了我院1986年5月至1994年12月收治的10例经右心导管检查证实为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提出其围术期处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室缺患者,其中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动脉导  相似文献   

15.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7月-2009年5月共有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VSD)(膜部)8例,房间隔缺损(ASD)(继发孔型)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结果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mm,终止介入治疗;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两个小缺损,面积共4mm,后转心胸外科行室缺修补术;余18例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成功率为90%。有一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立即行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地塞米松10mgIV3天后CAVB恢复正常,其他患者无不良并发症发生。随访2月~4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02年4月,18例应用此法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全组男6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8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鼻温维持在34℃左右,均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术后恢复顺利。无脑气栓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尹淇  雷芸  赖碁  杨芳 《云南医药》2009,(6):696-696
病例 男,23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及右室双腔心”于2007年2月在我院胸外科行“室间隔缺损及圆孔未闭修补和右室双腔心矫治术”,手术顺利。心脏复跳后心电监护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bpm,当时给予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近1月后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不能恢复,心室率50bpm左右,QRS形态稍宽,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相似文献   

18.
刘云直 《临床医药实践》2009,(5Z):1694-1695
目的:探讨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成功率的方法和适当的手术时机。方法:对134例婴幼儿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例先天性心脏病人均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对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34例手术病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例,全部Ⅰ期根治,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4例,行Ⅰ期根治或分期手术。合并症有肺动脉高压7例,肺部感染6例。低心输出量5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其中1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131例痊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2例,术后效果欠佳2例。全组手术死亡率2.2%,死亡病儿多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或合并症有肺动脉高压,主要死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肺部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中,肺动脉高压病人,年龄较大者,术后恢复差,并发症多。所以早期治疗,选择好手术时机,掌握好适应证,才能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邱取珍 《淮海医药》2000,18(2):140-140
先天性心脏病,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的新方法。本方法仅在浅低温下完成,不用心脏停搏液,对心脏不产生再灌注损伤,有利于心脏恢复,并发症少,本组病例经精心监护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为我院1998年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4~36岁。其中室间隔缺损10例,房间隔缺损6例。16例均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右进胸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2手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多数患者术前常有恐惧心理,思想负担重,…  相似文献   

20.
我们自1989年开展在体外循环低温麻醉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共30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5岁~21岁,平均8.3岁,均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下称室缺)19例,室缺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室缺伴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缺2例,室缺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法乐氏四联征和三联征各1例(青紫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