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老年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110例外周血白细胞CpnDNA阳性病人和110例CpnDNA阴性病人,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CpnDNA阳性组,多发性斑块、软斑、混和斑显著多于CpnDNA阴性组(p〈0.05);CpnDNA阳性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57.2%,CpnDNA阴性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32.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以寻找有效治疗方法,认清高血压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性,从而做好预防治疗措施,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55例高血压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高血压非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炎症指标、血脂水平等方面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斑块、硬斑、软斑、混合斑的发生率分别为10.91%、9.09%、10.91%、5.45%,观察组分别为25.45%、20%、27.27%、2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脑梗塞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动脉血栓性脑梗塞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了112例脑梗塞患者和50例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抗体及IgM抗体.结果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率分别为脑梗塞组的85.71%(96/112)和对照组48.00%(24/50),脑梗塞患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病例血清TG浓度明显高于肺炎衣原体IgG阴性的病例(P<0.05);HDL-C则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脑梗塞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明显增高,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与脑梗塞有关.其可能的机制是肺炎衣原体感染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引起血管局部损伤;并改变了血脂浓度,增加了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在冠心病致病中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以降低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医院心内科诊治的冠心病(CHD)患者128例,分为肺炎衣原体感染104例和非感染24例两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正常对照,ELISA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的表达.结果 128例CHD患者中检出肺炎衣原体感染104例,阳性率为81.3%,80例健康体检者肺炎衣原体感染37例,阳性率为46.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中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患者心肌梗死和冠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和冠脉单支病变的发生率肺炎衣原体感染的CHD患者又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CHD患者中存在肺炎衣原体的高感染率,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 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杂音对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颈动脉听诊结果,将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有杂音组(100例)和无杂音组(100例).排除心脏杂音、静脉杂音及甲状腺杂音的患者.200例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必要时行主动脉弓+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率、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并对颈动脉杂音分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有杂音组颈动脉狭窄率[67%(67/100)]高于无杂音组[29%(29/100)](P<0.01).两组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动脉分叉部狭窄及重度狭窄者易于听到颈动脉血管杂音(P<0.05).颈动脉杂音分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有关(P<0.05),颈动脉杂音级别越高,重度狭窄的几率越大.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杂音与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有关,临床上可作为判断颈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的一个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80例脑梗死患者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7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比较.[结果]脑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2%,显著高于对照组(18.7%,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7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病例组)和30例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VEGF水平.将病例组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A组(颈动脉狭窄<50%,23例)、B组(50%≤颈动脉狭窄<75%,30例)、C组(颈动脉狭窄≥75%,19例),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生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9.44%( 50/72)比36.67%(11/30)、63.89%(46/72)比43.33%(13/30)、50.00%(36/72)比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组、B组、C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0.59±0.20)、(0.91±0.30)、(2.96±0.99)、(5.87±1.96)ng/L,与对照组比较,A、B、C组血清 VEGF 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7、8.746、5.332,P<0.05);A、B、C组之间血清VEGF水平差异较大,其检测结果为C组>B组>A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83,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875,P<0.05).结论 VEGF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血清VEGF高水平可能成为颈动脉狭窄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