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髓过氧化物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按MPO的值四分位法分组,观察各组之间临床事件、理化指标等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计算MPO与多因素的相关性;以MPO水平四分位中位数62.9AUU/L为界限(n=176),MPO水平≥62.9AUU/L和MPO水平〈62.9AUU/L两组数据中,用卡卜兰.迈尔图方法比较6个月随访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结果(1)MPO血清水平最高四分位数(MPO水平≥82.5AUU/L)组中ACS患者为36.2%(42/116),是最低四分位数(MPO水平〈48.1AUU/L)组[5.2%(6/116)]的7倍(P〈0.01)。(2)MPO血清水平最高四分位数组中Gensini积分(65.6±30.3)明显高于最低四分位数组(17.3±10.2,P〈0.01);最高四分位组中白细胞计数为(7.7±1.6)×10^9/L,明显高于最低四分位组的(6.6±1.8)×10^9/L,P〈0.05。(3)TnI≤0.05ng/ml时,血清中MPO活性水平和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21,P=0.002);与白细胞数呈正相关(r=0.230,P=0.025)。(4)卡卜兰-迈尔图显示,MPO水平≥62.9AUU/L和MPO水平〈62.9AUU/L两组数据中,比较6个月随访终点事件如死亡、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和冠状动脉搭桥的累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P=0.01)。结论MPO的活性水平对于ACS危险性评估及初步诊断,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尤其是对急性胸痛患者6个月内患心肌梗死或再梗死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有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IL-10比值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探索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新途径。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1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18和IL-10的水平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24个月随访,根据随访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组,38例)及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B组,173例)。结果 A组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IL-18/IL-10比值显著高于B组[(229±77)vs(166±5 0)ng/L,(2.4±0.7)vs(1.6±0.6),P〈0.01],A组患者血浆IL-10水平低于B组[(101±37)vs(115±38)ng/L,P〈0.05];高血浆IL-18/IL-10比值使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优势比值增加3.935倍(P〈0.01)。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IL-18和IL-10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IL-18/IL-10比值增高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预测价值,提示机体炎症活动增强是促进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抗炎治疗可能是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踝臂指数与CD62p、纤维蛋白原(Fib)与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测定102例ACS患者的踝臂指数、Fib、CD62p、与hs-CRP的水平。同时随访6个月后的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人院时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UAP)两组踝臂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入院时AMI、UAP组中血小板CD62。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AMI、UAP组hs—cRP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AMI、UAP组Fi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所有ACS患者踝臂指数与Fib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58,P〈0.01);所有ACS患者血小板cD62。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1,P〈0.01)。患者出现临床终点事件者(5例,包括随访6个月内的再发AMI,再住院行心肌血管重建术、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源性死亡者)与随访6个月内无心脏事件(95例相比),踝臂指数(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P〈0.01)、血hs—CRP(P〈0.05),为影响临床终点事件的因素。结论踝臂指数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和程度的一个简单可靠的预测指标,与Fib呈负相关可能预测病情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78例ACS患者分为脂联素≤4.5 mg/L组10例(观察组)、脂联素〉4.5 mg/L 6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6个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加重4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加重、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管重建及心力衰竭加重各2例。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不同,其6个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各异;表明血清脂联素水平可预测A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行冠脉造影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28例,测定血红蛋白水平并进行临床随访;据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随访终点为心源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因心绞痛再入院。建立Cox相对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与终点事件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2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贫血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07.5(81~120)g/L,非贫血组为136.0(111~178)g/L,平均随访期为20(1~120)个月,随访结束时共104例达终点。Cox回归模型显示血红蛋白(RR=0.363,95%CI:0.171~0.770,P=0.00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贫血组30d(92.0%∶96.9%,P=0.018)、90d(86.8%∶92.4%,P=0.048)及随访结束时(42.2%∶53.6%,P=0.035)的无事件累积生存率均低于非贫血组。结论:血红蛋白水平是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贫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血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行急诊或择期PCI治疗。根据入院第1次血糖随机分为两组,血糖正常组:血糖〈7.8mmol/L;高血糖组:血糖≥7.8mmol/L。结果高血糖组病人血三酰甘油浓度高;冠脉造影结果中高血糖组多支病变及多处病变比例高;PCI术后半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血糖组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进行PCI后半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代谢综合征(MS)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2月到2011年1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152例,按有无MS分为MS组(78例)和非MS组(74例),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比较两组间各参数水平的差异,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评价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与非MS组比较,MS组血清MPO[(0.68±0.33)μmol/L比(1.99±1.21)μmol/L]、TNF-α[(61.74±7.71)pg/ml比(70.17±7.91)pg/ml]、ICAM-1[(275.09±73.87)pg/L比(292.27±73.87)pg/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MS组总狭窄指数明显高于非MS组[(11.03±3.87)比(6.97±3.68)];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MPO、ICAM-1、TNF-α呈正相关(r=0.5,0.51,0.51,P均〈0.01)。结论:髓过氧化物酶、细胞间粘附分子、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炎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检测600例住院的ACS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依据住院期间患者有无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事件组(108例)和无事件组(n=492例),比较两组NT-proBNP水平,并用回归分析法判断血浆NT-proBNP是否为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事件组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无事件组[1361.2(965.3,2088.6)pmol/L比605.7(274.5,1177.8)pmol/L,P〈0.01]。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是ACS患者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00,P=0.000)。结论:入院时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强化降脂治疗近期已经证实能更好地预防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强化降脂预防心脏病事件发生的远期疗效。方法:2001年4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有一年以上随访记录的ACS患者244例,其中心肌梗塞142例,不稳定心绞痛102例,均于术前及术后一年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辛法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PCI术后3-6个月复查,以低密度脂蛋白(LDL-C)<2.0 mmol/L为强化降脂组(A组,72例);LDL- C≥2.0 mmol/L为标准治疗组(B组172例),随访观察两组死亡、心肌梗塞、再发心绞痛、再次住院、血管重建和脑卒中等联合终点的达到率。结果:A组和B组的LDL分别为(1.4±0.58)mmol/L、(3.2±1.08) mmol/L;平均年龄分别为(54±9.8)岁、(55±11.9)岁。A组和B组的单支血管病变例数/多支血管病变例数分别为75.6%(31/41)、72%(72/100);不稳定心绞痛例数/心肌梗塞例数分别为67.4%(29/43)、73.7% (73/99)。A组和B组随访一年达联合终点率分别为6例(8.3%)和34例(20%)。强化降脂组主要联合终点率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强化降脂可以显著降低心脏病事件发生率,带来更显著的临床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roponinI,TnI)、肌红蛋白(myoglobin,Mb)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因急性胸痛拟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而连续收入院的120例病人,入院后仔细询问病史、检查体格,并在10min内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同时测定静脉血TnI、Mb。以血TnI1.0μg/L将病人分成TnI阳性组和TnI阴性组;Mb70μg/L分为Mb阳性组和阴性组。随访各组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TnI阳性组及Mb阳性组的随访期因反复心绞痛住院及复合心管事件显著增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I阳性较Mb阳性及ST段压低因素对病人随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TnI及Mb水平对非ST段抬高ACS病人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血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85例冠心病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对比分析,探讨血CRP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互关系。方法:入选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85例,分为研究组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组)21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6例;对照组为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所有患者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CR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TnⅠ)水平。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病变斑块血管形态按照Ambrose分型分为Ⅰ~Ⅲ型,与血CR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NSTEMI组和UAP组血CRP和TnⅠ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20.2±8.3、8.6±4.2、15.6±5.3、2.56±1.38)vs(9.61±4.1、0.20±0.03,P<0.05);2.血CRP水平与冠状动脉Ambrose斑块形态分型有关,尤其是Ⅱ型不稳定斑块者明显增高,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无关。3.NSTEMI组(95%)和中高危UAP组(92%)大部分患者的斑块病变为Ambrose斑块形态分型的Ⅱ~Ⅲ型。结论:ACS组患者血CRP水平显著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斑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对氧磷酶-1(paraoxonase,PON-1)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300例人院患者分为冠心病组240例和对照组60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6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80例;根据冠脉病变类型分为A型病变、B型病变和C型病变组,并对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别通过比色法、乙酸苯酯法测定血清MPO、PON.1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的M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2.23±13.92)vs(22.49±8.81)U/L,P〈0.01],PON.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14.10±35.84)VS(139.40-I-39.42)t,tkat/L,P〈0.05];ACS组MPO水平明显高于SAP组【(58.84±17.93)vs(36.52±8.21)U/L,P〈0.01],PON一1水平明显低于SAP组[(93.10±27.68)vs(111.97±33.42)tlkat/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MPO水平逐渐升高,而PON.1水平逐渐下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PO、PON一1、HDL、LDL浓度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MPO和PON.1水平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症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AP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临床诊断为ACS的患者102例,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8例)。另选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为SAP组和2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PAPP-A、ET,采用超敏免疫透视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①ACS组(AMI组和UAP组)血浆中PAPP-A[(20±6)mI U/L∶(15±4)mI U/L∶(6±4)mI U/L∶(5±5)mI U/L]、ET[(60.9±35.4)ng/L∶(52.4±33.4)ng/L∶(38.1±30.5)ng/L∶(35±19.0)ng/L]和hs-CRP[(22±11)mg/L∶(24±8)mg/L∶(3±2)mg/L∶(2±1)mg/L]浓度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②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PAPP-A、ET和hs-C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CS患者血PAPP-A水平与ET及hs-CRP有明显相关(r=0.68、0.63,P均0.01),而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APP-A、ET与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有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s of activated T cells,NFA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发病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300例(ACS组12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80例),正常对照组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酶联免疫法测定NFAT、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分析NFAT预测ACS的效果并与hs-CRP相比较。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CS组血清NFAT浓度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96±4.49)pg/mL vs.(28.48±3.81)pg/mL vs.(25.92±3.91)pg/mL,P0.05]。NFAT的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ACS效果与传统的hs-CRP的预测方法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1%vs.82.8%,P0.05)。结论相比hs-CRP,NFAT不是早期识别诊治ACS的更理想的标识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危险分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1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90例,ACS组又分成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5例,UAP组55例(其中低危组18例、中危组20例、高危组17例);另选3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FABP、IMA。结果 AMI组血清H-FABP、IMA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1);ACS组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UAP低危组(P〈0.05或〈0.01);UAP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血清H-FABP、IMA水平随UAP危险程度增加而升高,根据二者的血清水平可判断UAP患者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PTX-3)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方法选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吴忠市新区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132例,男性81例,女性51例,年龄范围40~75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35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UAP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32例(NSTEMI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9例(STEMI组)。另选同期年龄、性别相匹的正常体检者共35例(正常对照组)。检测PTX-3、hs-CRP水平,并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PTX-3、hs-CRP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97例ACS患者随访1年MACE的发生情况,33例发生MACE。通过ROC曲线计算血浆PTX-3、hs-CRP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的最佳界值(cut off value)分别为PTX-3=6.05μg/L,hsCRP=8.21 m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58。结论 PTX-3水平能够预测ACS患者MACE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于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3例,采用胶体金标法动态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二聚体含量:UAP组(0.95±0.32)mg/L,AMI组(1.82±0.63)mg/L,UAP组与SAP组(0.39±0.15)m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二聚体定量检测是判定ACS血栓形成相对特异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300例,正常对照组60例。冠心病患者分急性冠状脉综合征(ACS)组180例以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20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用Gensini评分。酶联免疫法测定MCP-1浓度,PCR-RFLP方法检测MCP-1-2518G/A位点多态性,研究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1)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ACS组GG型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较SAP组及正常对照组升高[GG型基因:ACS组(33.4%),SAP组(24.2%),对照组(15.0%)。P〈0.05;G等位基因频率:ACS组(51.1%),SAP组(40.4%),对照组(31.7%),P〈0.05],ACS组AA型基因及A等位基因较SAP组及正常对照组降低[AA型基因:ACS组(31.1%),SAP组(43.3%),对照组(51.7%),P〈O.05;A等位基因频率:ACS组(48.9%),SAP组(59.6%),对照组(68.3%),P〈0.05]。(2)三种基因型间MCP.1浓度比较,GG型MCP-1浓度较AG型及AA型升高[GG型基因:(153±22)ng/L,AG型基因:(136±18)ng/L,AA型基因:(124±15)ng/L,(P〈0.05)]。(3)多元回归分析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MCP-1GG型基因成正相关(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MCP-1-2518G/A基因多态G等位基因能通过增强MCP-1表达参与冠心病发病。  相似文献   

19.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这种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7年9月-2007年12月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6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8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NCHD组).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血清hs-CRP.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与SAP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及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重要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