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笔者在对1具中年女性尸体的解剖过程中,发现其左侧腋动脉部有较少见的变异,右侧未见变异,现报道如下. 左侧腋动脉于第2段中1/3处发出一较粗变异动脉干,起始处外径为5mm,该动脉干自腋动脉发出后行向外下方,被臂丛的内侧、外侧和后束围绕,其分支有:(1)肱二头肌支,于起始1.5 cm处发出分支,行向外下,营养肱二头肌;(2)肩胛下肌支,于肩胛下动脉近侧0.3cm处发出分支,行向内下,营养肩胛下肌;(3)肩胛下动脉,自起始处3 cm发出,向内下行1 cm分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旋肩胛动脉又分出1支旋肱后动脉;(4)旋肱前动脉,向外穿肱二头肌短头,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5)变异干终末支为另一支旋肱后动脉,与腋神经和由旋肩胛动脉分出的旋肱后动脉伴行,向后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与旋肱前动脉吻合.  相似文献   

2.
局部解剖课使用的32侧上肢中,发现一老年男尸右侧腋动脉行径及分支异常.1 腋动脉在第一肋外侧缘处续于锁骨下动脉,通行于腋窝内,其第一段的外径约8.00mm,第二段的外径约6.00mm,第三段的外径约5.00mm.主要变异是:(1)在腋动脉第一段分出一干(是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后动脉的共干),此干长约55.00mm,外径约5.00mm,沿喙肱肌内侧缘下行,在行程中被臂丛的三个束及其分支围绕(与包绕正常腋动脉情况相同).此动脉干的末端分为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二者的行径及分布与正常腋动脉分支相同.旋肽后动脉在距其起始处约3.00mm处发出一分支,此支伴行于桡神经的前面,出腋窝后进入肱三头肌内侧头.未发现由肱动脉发出的肱深动脉.  相似文献   

3.
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具成年男尸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报告如下:右侧腋动脉在第2段发出深、浅2条分支.深支被臂丛的3个束包绕,是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肱深动脉4支的共干血管,另外肱深动脉还发出1支肌支(营养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和尺侧上副动脉.浅支走行正常,其内侧有腋静脉伴行,在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没有发出肱深动脉和尺侧上副动脉;其左侧腋动脉分支及其走行无变异.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侧腋动脉分支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左侧腋动脉长8.90 cm,起始口径为6.85 mm,经正中神经内侧根的前面下行,于大圆肌腱下缘延续为肱动脉(中段外径3.74mm).该侧腋动脉在第二段外下缘发出一变异动脉干(长4.41cm,起始外径5.30 mm).该动脉干从正中神经内、外侧根之间穿过后行向外下,分为内、外2个分支:(1)内侧支为变异肩胛下动脉,长2.03 cm,起始外径为4.11mm.该动脉沿肩胛下肌下缘行向内下方,除了发出正常行程的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外,还在距起点0.64 cm处发出肌支至肩胛下肌(起始外径为1.05 mm).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局部解剖标本中,发现两例上肢动脉变异,特报导如下。一例中年男尸,左侧挠动脉由胸小肌覆盖的腋动脉第二段发出。桡动脉发出处外口直径0329cm,内口直径队233cm,主干在臂部沿肱动脉血管神经束下行,在前臂行于桡侧诸肌中发出肌支,直至大鱼际肌表面分两大终支,一支行于掌深面形成掌深弓;另一支则绕掌背再穿过第一、二骨间至掌面浅出,形成掌洗干挠动脉由腋动脉第二段至大鱼际肌表面主干长52cm;大鱼际肌处桡动脉外回直径0237cm,内回直径几163cm。另一例中年男尸,右侧,路深动脉由腋动脉第三段发出。腋动脉的第三段即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线长3.45cm,在距胸小肌下缘2.053cm发出胸外侧动脉起点直径队312cm;在距胸小肌下缘2.773cm发出路深动脉。起点直径0.328cm,主干伴桡神经没脑三头肌下行。在路深动脉起点稍下方有肩肿下动脉发出,起点直径0.317cm;在距脑深动脉起点2.18cm有旋肱前、后动脉发出起点直径分别为0.147cm、0.521cm。同时在大圆肌下缘与腋动脉续连肱路动脉起点直径0.95cm.  相似文献   

6.
<正> 在解剖一女尸右上肢时发现腋动脉在背阔肌下缘即分为桡、尺动脉。桡动脉在上臂由腋动脉发出后,于正中神经外侧0.5cm处下行,经肱二头肌短头内侧深面到达肘窝后在正中神经外侧、肱二头肌腱膜深面进入前臂桡侧,以下行程与正常桡动脉相同。桡动脉在臂于肱二头肌深面先后发出三支到肱二头肌,此外在上臂无其他分支。  相似文献   

7.
旋肱后动脉一般起自腋动脉的第3段,伴腋神经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分布于肩关节和三角肌.旋肱后动脉与腋动脉其他分支共干起自腋动脉或直接发自其他分支曾有报道,但尚未见旋肱后动脉未穿四边孔的报道,本例中的旋肱后动脉未穿四边孔,而是绕过大圆肌在腋窝底、皮下走行,其位置相对表浅,皮肤切口或损伤时易造成血管破损而出血.  相似文献   

8.
肩胛下血管蒂复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以肩胛下血管为蒂复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察肩胛下动脉的分支类型及分布。结果:肩胛下动脉分支有3种类型:①肩胛下动脉直接分出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占52.5%;②肩胛下动脉发出旋肩胛、胸背、旋肱后或胸外动脉,占40%;③旋肩胛动脉与胸背动脉分别起于腋动脉,占7.5%。旋肩胛动脉恒定发浅、深支,浅支分布于肩胛冈下部筋膜皮肤,深支分布于肩胛骨外侧缘。胸背动脉恒定发肩胛骨支、前锯肌支,分布于肩胛骨外侧缘中下部、前锯肌及第5~7肋。胸背动脉于肩胛骨下角上方1.9cm处分为内、外侧支。结论:92.5%可以肩胛下血管为蒂形成:①肩胛(骨)皮瓣与背阔肌皮瓣;②肩胛(骨)皮瓣与侧胸皮瓣;③肩胛(骨)皮瓣与前锯肌肋骨瓣。7.5%则可以胸背动脉为蒂形成背阔肌皮瓣与前锯肌肋骨瓣。  相似文献   

9.
老年,男性,右上臂有两种变异。变异一:右上臂肱二头肌有一副头,它起干肱肌起点内侧骨面及内侧肌间隔,斜向外上,与胸大肌遮盖处的肱二头肌短头融合,长11.5cm,起始区域呈扁形,宽达4.3cm,止点侧呈带状,宽度仅0.6cm;起始区域的上端与内侧肌间隔形成V字形裂孔,正中神经穿过该孔并紧贴其深面下行。肱动脉经过副头的浅面。变异二:右上臂肌皮神经变异。由臂丛外侧束及正中神经奋发出2支细小的肌皮神经:第1、2支为短支,在喙突尖下方1cm和4cm处起干外侧束,分别向外下和横行穿喙肱肌上端并发分支支配该肌;第3、4支为长支,第3支在喙突尖下方9.1cm处发自正中神经外侧缘,斜向外下走在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并发出分支支配该两肌和肱二头肌副头,第4支在喙突尖下方18.5cm处,亦从正中神经外侧缘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肩关节手术前内侧人路和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按照手术人路进行层次解剖观测。并通过模拟显露证实其可行性和临床意义。结果:(1)头静脉95%位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区筋膜深面,90%上端注入腋鞘内的腋静脉。(2)胸肩峰动脉三角肌支横过三角肌前缘、喙突深面的锁骨下缘与胸小肌止点上缘之间。(3)肌皮神经人肌点至喙突尖的间距为5.99±4.54(7.8~11.5cm)。(4)四边孔内结构与肩胛下肌切断线之间的间距在肩关节内收、外旋位时最大,此时四边孔内结构张力最低。结论:(1)当分离和牵开切口时,应将头静脉和切断的喙肱肌及肱二头肌短头向内侧拉开。(2)胸肩峰动脉三角肌支应在三角肌前缘深面的锁骨下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寻找。(3)在切断肩胛下肌时,应使肩关节处于内收外旋位。  相似文献   

11.
正中神经合并肌皮神经变异1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正>笔者在解剖一具男尸时发现其右侧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变异较大,现报道如下。右侧正中神经为双支型,第一支由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神经纤维组成,与腋动脉和肱动脉伴行于喙肱肌内侧,起始处横径为3.1mm;第二支由臂丛外侧束发出,穿经喙肱肌,起始处横径为5.2mm,在距起点12.7cm处与第一支汇合,汇合后的横径为6.8mm。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在距第二支起点8.4cm处发出,支配肱二头肌。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左侧正中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之间有交通支相连 ,现报道如下 :该例左侧臂丛的各干、股、束合成正常 ,正中神经的内侧根由内侧束发出 ,此后正中神经内侧根即直接与外侧束合并 ,合并处横径 6 .8mm ,合并后伴肱动脉前外侧下行 1.6cm处分出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 ,肌皮神经行程和分支正常 ,正中神经行程正常 ,但正中神经在臂部肱骨内上髁上方 11.5cm处发出一分支 ,此分支横径 2 .2mm ,其在肱二头肌深面和肱肌之间向外下行 3.6cm处发出 2个分支 ,一支在肱二头肌深面支配肱肌的下份 ,其横径 1.8mm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临床应用三角肌皮 (骨 )瓣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5 0侧成人上肢标本 ( 10侧动脉铸型标本 ) ,观察三角肌形态、血供来源、分布特点及神经支配 ;2例新鲜上肢标本经锁骨下动脉灌注含有银珠粉的显影剂 ,X线拍片 ,观察动脉在三角肌内的分布、构筑特点。结果 :三角肌前部肌束血供来源于胸肩峰动脉的三角肌支和肩峰支 ,其血管神经束在肩峰角下 5 .6cm入肌 ;中后部肌束血供主要来源于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 ;三角肌由腋神经支配 ,其主干的体表投影位于肩峰平面下方 ( 5 .3± 1.7)cm ;三角肌后缘前方 ( 4 .2± 1.2 )cm和肩峰前角与三角肌粗隆连线后方 ( 1.3± 1.1)cm处。结论 :三角肌血供丰富为多源性 ,血管径粗、蒂长、体表易定位 ,有神经伴行 ,可以制成带感觉的肌皮骨瓣用以修复软 (骨 )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胸背神经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接重建屈肘功能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 15具 ( 3 0侧 )成人尸体 ,对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和胸背神经及其伴行动脉进行解剖 ,观测其走行、可应用长度、横径及分支情况 ,并取神经标本经石蜡切片、HE染色 ,对有髓神经纤维进行计数。在 2具 ( 4侧 )新鲜尸体上模拟设计手术入路。结果 :( 1)定上肢外展 60°时胸锁关节与喙突间连线中外 1/3交界处锁骨下缘为测量点。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发出点距测量点距离平均为 13 .1cm ,强行分离长度平均为 5 .0cm。胸背神经 1~ 3肌支距测量点平均距离分别为 :9.2、11.1、12 .3cm。 ( 2 )肱二头肌肌支发出点与胸背神经各肌支发出点的横径、束数和有髓纤维数等数值相仿。 ( 3 )在新鲜尸体上设计上肢外展 60°锁骨中点下缘至上臂上段内侧正中切口与背阔肌前缘斜行切口 ,操作简易 ,创伤较小。结论 :应用带血供的胸背神经移位与肱二头肌肌支吻接重建屈肘功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解剖 1具中年男性尸体时 ,发现其右侧桡动脉和头静脉异常 ,现报道如下 :该例右侧肱动脉在背阔肌下缘续于腋动脉 ,沿肱二头肌的内侧下行 2 .14cm后分出肱深动脉 ,肱深动脉横径 3.4mm ,在肱深动脉发出处下方 0 .84cm处肱动脉高位发出桡动脉 (图 1) ,桡动脉起始处横径 3.1mm ,其与 1条静脉共同伴正中神经的前外侧行向前下越过肱二头肌腱膜的浅面进入前臂 ,其在臂部未发出分支 ,在前臂桡动脉行程正常 ,周围伴行有 2条桡静脉 ,2条桡静脉在桡骨茎突平面合成 1条静脉伴行于桡动脉的臂部部分注入肱静脉 ,其注入处横径 5 .1mm。肱动…  相似文献   

16.
在解剖一具发育正常的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右上肢血管同时存在以下变异:1腋动脉在距其起点3.5cm处、胸小肌深面向内下方发出一动脉干,由动脉干依次发出胸外侧动脉、胸背动脉和旋肱后动脉,最后主干延续为旋肩胛动脉.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上肢解剖过程中发现其左侧肱动脉发生罕见变异,此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现将观测结果报道如下。男尸,身长175cm,年龄、死因不详。左侧肱动脉续于腋动脉,起始处外径4·1mm,发出肱深动脉。本干于肱二头肌内侧沟伴正中神经下行,约1cm后发出尺侧上副动脉,于三角肌止点附近发1横  相似文献   

18.
旋肱后动脉降支延续为桡侧副动脉少见 ,作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见其右侧旋肱后、肱深动脉分支、走行变异 ,报道如下。旋肱后动脉口径粗大 ,出四边孔外径 3.8mm。出四边孔后旋即发出一升肢和一降支 ,发出升、降支后旋肱后动脉主干外径为 2 .5mm。升支起始外径 1.0mm ,进入三角肌。降支起始外径 2 .1mm ,降支在下行过程中 ,发出 4个分支 ,第 1分支在其起点下 0 .5cm处发出 ,第 2分支于起点下 1.0cm处发出 ,上述两分支均进入三角肌 ,起始外径 0 .6mm ;第 3、4分支于降支起点下 4 .0cm、7.2cm处发出 ,进入肱三头肌…  相似文献   

19.
<正> 童尸,女性,解剖发现右侧肱动脉高位分支。右侧腋动脉在背阔肌下缘即分成两条动脉。两条动脉之间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穿过。外侧支(尺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缘和正中神经外侧之间下行。内侧支(桡动脉)下行过程,在臂的上份,绕过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前方,并逐渐斜向前外侧,在臂的中份,跨过外侧支的前方,它们之间隔以臂筋膜。在肘窝处,于桡骨颈高度,两动脉有吻合支。而后,桡动脉和尺动脉继续下行入前臂。内侧支起始处下方0.5cm 分出肱深动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在解剖某男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腋动脉变异,为丰富解剖学资料,同时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特报道如下。变异腋动脉第1段正常发出胸上动脉,第2段正常发出胸肩峰动脉,第2段距胸小肌下缘2 cm处,腋动脉变异分为深浅2支:浅支外径为0.5 cm,沿肱二头肌内侧沟浅层下行至肘窝,在桡骨颈平面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执行肱动脉功能。深浅变异支分支点与桡、尺动脉分支点之间全长29cm;深支外径0.7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