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超时间窗急性后循环卒中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东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共16例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急性后循环卒中且合并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发病时间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4. 5 h)或病情进展性加重,术中给予取栓支架(Solitaire FR、Trevo、Solitaire AB)拉栓,若残余狭窄,给予小球囊(Gateway)扩张,扩张后,病变能维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 TICI)为2b级以上前向血流,则狭窄择期处理,若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超50%或出现夹层,给予支架置入术。评价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再通情况依据m TICI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6例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14±11)分,发病至入院时间6. 5~336 h。所有患者治疗后获得血管再通,部分再通3例,完全再通13例;术后2例死亡(1例因为肺部出血、感染,1例因术后高灌注出血),余14例术后NIHSS评分2. 5(0,7. 5)分;术后3个月复查,14例患者中,支架内再狭窄1例,无再发卒中事件; mRS评分≤2分,平均(1. 3±1. 6)分。结论对急性后循环卒中、发病超过6 h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合并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多模式再通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Solitaire AB支架置入对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取栓后残余重度狭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后残余重度狭窄并行Solitaire AB支架置入的9例颅内动脉闭塞患者的资料,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基底动脉闭塞2例。分析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3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以Solitaire AB支架置入后血管再通率[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分级评价]、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疗效,以手术相关并发症、病死率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1)9例行Solitaire支架取栓后残余重度狭窄患者均成功行球囊扩张+Solitaire AB支架置入,m TICI分级Ⅱb级3例和Ⅲ级6例。(2)术后1周NIHSS评分中位数3.5(2.0,9.5),较术前10.5(6.0,12.0)明显下降(Z=2.524,P=0.012)。8例患者中,6例预后良好(mRS为0~2分),2例残疾(mRS为3~4分),1例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转化脑疝死亡。(3)未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4例出现无症状性出血转化。(4)随访期间1例发生无症状性支架内中度再狭窄。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治疗取栓后残余重度狭窄近期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尚需更大样本的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9月—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单纯动脉溶栓后(尿激酶)再通不良的16例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中位数(NIHSS)18(14~21)分;改良Rankin评分(mRS)中位数4(3~5)分]患者行血管成形术治疗。对其中6例行球囊扩张术,3例行支架置入术,7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结果①16例患者术前血流灌注(TIMI)分级0级14例(87.5%),1级2例(12.5%)。术后14例血管再通,总再通率为87.5%。其中11例(68.8%)完全再通,3例(12.5%)部分再通。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的7例,均为完全再通;单纯支架置入术的3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1例;单纯球囊扩张术的6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TIMI分级由0级变为1级)2例。②术后2例(12.5%)死亡,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小脑及脑干出血,另1例于术后第6天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③生存的14例患者,术后2周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NIHSS和mRS评分较术后2周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采用超声随访14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19.5(3~46)个月,仅行球囊扩张术后的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结论单纯动脉溶栓后再通不良的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成形术可能会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其中联合支架置入术可能较单纯联合球囊扩张术具有更高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输送导管抽吸进行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机械血管再通的效果。方法在同轴导管系统下,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输送导管抽吸,对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1例基底动脉尖急性闭塞患者进行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的机械血管再通。结果 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取+抽的血栓长度3 cm,术后右侧颈内动脉造影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再通良好,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3级,术后90 d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另1例基底动脉尖急性闭塞患者血管完全再通,左侧椎动脉造影示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完全再通,TICI 3级。结论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输送导管抽吸进行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的机械血管再通技术,初步显示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和减少远端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5.
机械取栓是目前治疗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手段,但其血管再通成功率仅为70%左右,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以及动脉夹层,对于上述情况补救性支架置入是可选择的治疗手段,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缺少高级别证据。该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失败后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的相关文献,从手术适应证、支架种类、围术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临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完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病人18例(MCA闭塞9例,ICA闭塞2例,BA闭塞6例,ICA合并MCA闭塞1例)。分析即时取栓效果、术后24 h出血情况及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17例血管再通,其中有5例再通后存在明显狭窄,予支架植入及球囊扩张;1例未开通;1例术后24 h颅内出血;2例死亡,死亡病例为颈内动脉闭塞取栓后出血及大脑中动脉合并颈内动脉闭塞取栓未成功;出院90 d后MRS评分2分的10例。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相对安全、有效,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SNAIVAO)血管内开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闭塞超过24 h的SNAIVAO并接受血管内开通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随访期间支架再狭窄及卒中复发事件。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与否(TICI≥2b为血管成功再通)。结果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24例SNAIVAO患者,其中23例成功开通(TICI均为3级),术后半年22例患者病情改善,2例稳定,mRS评分由术前的中位评分4(2,5)分恢复至出院时的中位评分3(2,4)分,术后半年的mRS中位评分为2(1,3)分。术前与出院前(Z=-3. 153,P=0. 002)、术后6个月(Z=-4. 069,P 0. 05)的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术中,3例并发夹层,1例神经症状加重。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的17例患者中,再发狭窄6例,其中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再发卒中1例。结论 SNAIVAO的闭塞段虽较长,但成功开通率高,安全性高,临床预后好,开通血管远期再狭窄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直接抽吸技术(ADAPT)在卒中绿色通道中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卒中绿色通道中心接受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技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病人14例,记录病人一般信息,术前及出院时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病情,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90 d随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4例病人采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血管内治疗,取栓次数中位数为1(1,2)次,其中2例取栓2次和1例取栓4次病人术中出现出血,1例取栓4次病人90 d随访mRS评分为4分,1例取栓3次病人随访最后死于肺部感染并发症。TICI血管再通分级,2a级1例,2b级6例,3级7例。术前NIHSS评分为15.0(17.5,19.5)分,与出院时NIHSS评分为5.0(7.5,8.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4,P<0.01)。术中未发现远端栓塞、血管夹层、动脉痉挛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随访中,11例愈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愈后不良,mRS≥3分。结论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技术在卒中绿色通道中治疗大血管闭塞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5 h,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股动脉穿刺)在发病≤6 h。根据取栓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41例)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闭塞部位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分析静脉桥接下两种动脉内治疗方式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入院时、术后72 h和90 d的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单纯支架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37例(90.2%),后循环闭塞4例(9.8%);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20例(90.9%),后循环闭塞2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大血管均获得良好开通(m TICI分级:Ⅱb~Ⅲ级)。(2)单纯支架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6±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8±0.9)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症状性出血5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1.2%(21/41)。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3±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2±0.8)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症状性出血2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9.1%(13/2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均能快速使颅内闭塞大血管获得再通,并且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具有更好的再通率。但两种技术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0例,均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2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各1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发病时间、到院时间、静脉溶栓时间、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以及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血管再通情况,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 h NIHSS评分及临床预后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TOAST分型、pcASPEC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20例患者中,17例(85. 0%)血管内机械取栓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达2b~3级,3例(15. 0%) m TICI分级2a级。基线和术后24h NIHSS评分中位值分别为21. 0(16. 0,27. 2)分和8. 5(0. 8,27. 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155,P=0. 031);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17. 0(15. 2,21. 5)分比27. 5(21. 2,35. 2)分,术后24 h:0. 5(0. 0,1. 0)分比27. 5(17. 0,34. 5)分;均P 0. 05]。两组静脉溶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症状性颅内出血所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取栓次数、发病至再通时间中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术后90 d随访,20例患者中,4例(20. 0%)死亡(mRS评分6分),6例(30. 0%)中重度残疾(mRS评分3~5分),10例(50. 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结论部分ABAO患者初步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可获得安全有效的临床预后,基线及取栓后24 h NIHSS评分较高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5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血管再通分级[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m TICI分级≥2b为血管成功再通]、一次再通率、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NIHSS评分以及患者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0~2为预后良好)。通过SPSS23. 0软件对组间相关数据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6~74岁,平均(57±12)岁,合并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12例,心房颤动6例,卒中史2例,吸烟史8例; ASPECT评分6~10分,平均(8. 5±1. 4)分;入院NIHSS评分7~16分,平均(12. 0±2. 9)分。15例患者均实现闭塞大动脉再通成功,自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20~120 min,中位时间43. 6(31. 3,47. 2) min,一次实现血管再通成功12例(12/15),无严重的操作相关并发症。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0~12分,中位评分3. 4(2. 7,3. 8)分。术后90 d随访,患者预后良好12例。结论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结合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发病4.5~9.0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发病4.5~9.0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血压、就诊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病因分型、病变血管部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核心梗死及低灌注体积、术前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时间指标(包括发病至就诊时间、门诊至静脉溶栓给药时间、给药至动脉穿刺时间、门诊至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方法、取栓次数等,临床资料包括术后90 d 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术中末次造影血管mTICI分级(mTICI分级≥2b级定义为良好再通)、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 h...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颅内大血管闭塞(LVO)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栓抽吸治疗近期预后。方法 选取284例发病24 h内老年颅内LVO所致AIS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血栓抽吸组(n=148)与支架取栓组(n=136),记录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术后24 h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死亡率,依据血栓抽吸治疗患者近期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血栓抽吸组与支架取栓组发病至再通时间、首次取栓成功再通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栓抽吸组穿刺至再通时间明显短于支架取栓组(P<0.05),成功再通率、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支架取栓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24 h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及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再通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脑白质疏松程度、侧支循环分级、糖尿病及成功再通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因颅内动脉狭窄而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自膨式支架置入组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组,比较其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显著残余狭窄发生率.收集术后1、3、6、12和24个月时定期门诊或住院随访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资料,比较2年内缺血性卒中和(或)死亡发生率以及再狭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分析缺血性卒中复发和(或)死亡以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83例患者共192处狭窄性病变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92例,自膨式支架置入组42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组49例,术前狭窄程度分别为(80.2±l2.8)%、(76.3±11.9)%和(89.7±10.2)% (F=15.863,P=0.000),其他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自膨式支架置入组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96,7%、95.2%和91.8%(x2=1.646,P =0.43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14.3%和10.2%(Fisher精确概率法P=0.334),缺血性卒中和(或)死亡发生率分别为9.2%、4.8%和13.0%(Fisher精确概率法P=0.458),均无显著性差异.影像学随访显示,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组再狭窄发生率为48.5%,虽然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的27.7%和自膨式支架置入组的34.8%,但无显著性差异(x2=4.176,P=0.12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是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490,95%可信区间1.247 ~4.969,P=0.010).结论 与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相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更易发生再狭窄,但其与术后缺血性卒中复发和(或)死亡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支架取栓治疗难治性颅内大动脉分叉处急性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盱眙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江苏省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自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行双支架取栓治疗难治性颅内大动脉分叉处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比较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患者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 结果本组共纳入11例患者,均为单支架取栓失败后改用双支架进行补救,9例(81.8%)患者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为2b~3级),2例患者再通失败。4例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本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的中位数[12(2,20)分]较术前[16(8,21)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随访90 d,2例患者死亡(mRs 6分),3例患者严重残疾(mRs 5分),1例患者重度残疾(mRs 4分),1例患者中等残疾(mRs 3分),4例患者良好(mRs≤2分)。 结论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难治性颅内大血管分叉处急性闭塞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可以作为单支架取栓不成功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DSA证实为颅内外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405例,均行机械取栓治疗。依据责任血管闭塞部位的不同,将405例患者分为前循环组(335例)和后循环组(7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术前收缩压]、手术相关资料[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一次再通、支架置入、卒中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病因不明)]、术后(血管成功再通、血管完全再通)和结局终点(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进行对比分析。术后血管成功再通为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血管完全再通为mTICI分级3级。主要结局终点为机械取栓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次要结局终点包括其他临床结局(取栓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及安全性结局(住院期间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果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83岁,中位年龄69(51,75)岁;合并心房颤动9例,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史4例,卒中史2例[此次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为1分],吸烟史8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28分,中位评分为15(11,22)分;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 3~10分,中位评分为8(6,9)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心源性栓塞10例。分析其取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等情况,并分析术后90 d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 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9例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137~545 min,中位时间为265(184,347) min,穿刺至再通时间中位数为75(58,98) min; 17例患者仅使用取栓支架,2例患者联合使用球囊再通,中位取栓次数为1(1,2)次;成功再通占比为16/19,3例为m TICI分级2a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7(4,21)分,出院时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1(2,15)分。7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另12例未发生颅内出血。90 d时随访,19例患者中死亡3例,分别为脑疝形成、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脑出血各1例; mRS评分中位数为2(1,4)分,预后良好占比为11/19(包括成功再通者10例),预后不良占比为8/19(包括成功再通者6例)。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安全、有效,但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分析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行血管内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7例,均使用支架或抽吸技术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27例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17例)和清醒镇静麻醉组(1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心房颤动)、既往卒中病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发病时间、到院时间、到达导管室时间、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术前平均动脉压(MAP)、术中MAP、取栓次数、取栓治疗方式[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 d临床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TOAST分型、pc-ASPEC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两组基线NIHSS评分、取栓次数及静脉溶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取栓后mTICI分级≥2b级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前、术中MAP水平及MAP下降幅度 20%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发病至导管室、穿刺至再通、发病至穿刺及发病至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全身麻醉组导管室至穿刺时间[29.0 (15.0,36.5) min]长于清醒镇静麻醉组[13.5(10.8,20.0) 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23)。(3)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4.8%(4/27),全身麻醉组与清醒镇静麻醉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7比1/10,P=1.000)。27例患者均完成术后90 d随访,其中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12例(44.4%),全身麻醉组与清醒镇静麻醉组预后良好占比(7/17比5/10)和mRS评分[3.0(0.5,5.0)分比2.0(0.0,5.0)分,Z=-0.6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对于因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行血管内治疗患者,全身麻醉方式可能延长动脉穿刺时间,对预后的影响与清醒镇静麻醉方式无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对心源性脑栓塞病人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脑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病人50例。其中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病人作为静脉溶栓组,20例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的病人作为支架取栓组。比较两组病人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mRS评分和脑出血情况。结果支架取栓组NIHSS评分改善率、血管再通率、mRS评分神经功能良好率均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以及90 d内死亡率均低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脑栓塞病人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法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和降低脑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颈动脉穿刺入路对复杂手术路径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行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6例,均为复杂手术路径下采用颈动脉穿刺入路行Solitaire FR支架技术行动脉机械取栓术。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流再通时间、穿刺至血流再通时间、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等资料。采用取栓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脑出血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颈动脉穿刺取栓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1) 6例复杂路径患者行颈动脉穿刺后均成功实施取栓术,血管均再通,mTICI 2b级,其中4例达mTICI 3级;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2)术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未见夹层及血肿。术后24 h NIHSS评分2~22分,中位NIHSS评分12. 5 (9. 8,13. 8)分,低于入院时[评分8~22分,中位NIHSS评分18. 5 (13. 5,19. 8)分;Z=-2. 032,P=0. 042]。(3) 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3例,预后不良3例,其中死亡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对于复杂路径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使用颈动脉穿刺入路取栓治疗可快速建立手术通路,实现闭塞血管的有效再通,可尝试作为解决前循环复杂取栓路径、改善该类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