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医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疗效差异,了解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2月-2009年12月确诊的45例医院内MRSA肺炎应用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的完整资料,记录用药前后各种临床参数包括退热时间、呼吸道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肝肾功能和血常规,不良反应发乍情况,比较和分析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利奈唑胺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3.07±1.54)d,治愈率45.0%、有效率80.0%和MRSA清除率80.0%均优于万古霉素组退热时间(8.69±3.88)d,治愈率16.0%、有效率48.0%和MRSA清除率44.0%(P<0.05);利奈唑胺组的退热率和病死率分别为87.5%和10.0%与万古霉素组的68.4%和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奈唑胺引起腹泻2例、血小板减少4例,万古霉素致肾功能损害4例.结论 利奈唑胺对医院内MRSA肺炎的临床疗效包括治愈率、有效率、退热时间和MRSA清除率均优于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和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脑出血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肺炎的疗效差异,评估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 2009 年 1 月 -2011 年 10 月确诊的 48 例脑出血术后 MRSA 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按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比较和分析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利奈唑胺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 (4.8±1.5)d,治愈率 41.67%,有效率 91.67%,MRSA 清除率 75.0%,均优于万古霉素组退热时间 (6.7±1.8)d,治愈率 25.0%,有效率66.67%,MRSA 清除率 54.2% ;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 4 例,万古霉素致肾功能损害 3 例.结论:利奈唑胺对医院内 MRSA 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在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差异,评价利奈唑胺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23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利奈唑胺组)和28例接受万古霉素治疗(万古霉素组)的老年MRSA感染致VAP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细菌学清除率、疗程及治疗后发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伤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从51例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离到89株病原菌,其中51株为MRSA,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51株MRSA均有极强的抗菌活性,敏感性达100.0%;利奈唑胺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为86.96%,万古霉素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为60.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利奈唑胺治疗组MRSA清除率为82.61%,万古霉素治疗组MRSA清除率为57.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治疗疗程分别为(13.57±3.12)d和(16.92±5.47)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25%者在利奈唑胺组有3例占13.04%、万古霉素组1例占3.57%,两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万古霉素组有2例发生急性肾功能受损,利奈唑胺组未见肾功能受损.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MRSA所致VAP疗效优于万古霉素,但应警惕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病历查询系统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51例术后颅内感染后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利奈唑胺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温、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质、葡萄糖变化等指标,参照颅内感染的判定标准,评价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颅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51例神经外科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感染痊愈30例,显效12例,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16%。有效的47例患者中,利奈唑胺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2.5 d(2~27 d)。其中11例脑脊液培养出革兰阳性菌者经利奈唑胺治疗后,脑脊液细菌培养均转为阴性。 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控制万古霉素等治疗无效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术后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5.
侧脑室引流术致鹑鸡肠球菌入侵脑脊液报道甚少,本院收治侧脑室引流术后颅内鹑鸡肠球菌感染1例,报道如下. 1病例 患者,男,48岁,农民,因神志不清1d于2010年10月20日入院,行颅脑CT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行双侧脑室引流术,术后给予头孢匹胺预防感染,2010年10月25日拔除右侧引流管,脑脊液检查正常,神志转清,出现发热,体温38℃,11月2日拔除左侧引流管,脑脊液常规示细胞数80×106/L,体温达39℃,头孢曲松治疗1周,万古霉素治疗3d,体温不降,转我院治疗,查体:体温38.5℃,脉搏11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5 /100 mm Hg,神志模糊、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右侧周围性面瘫,右侧霍纳斯征,伸舌左偏.心肺腹无异常,腱反射(++),左侧肌力0~1级,右侧肌力5级,左侧Babinski sign(+).血常规示白细胞10.3×109/L,中性粒细胞85%,脑脊液常规示外观黄色浑浊有絮状物,蛋白定量210 mg/dl,糖定量0.42 mmol/L,氯化物107 mmol/L,有核细胞计数2000×106/L,中性粒细胞97%,脑脊液培养示鹑鸡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敏感,给予利奈唑胺静脉滴注,连续2次,脑脊液培养出鹑鸡肠球菌,给予利奈唑胺治疗两周,体温下降,精神好转,脑脊液示蛋白及细胞数仍稍高,间断发热,脑脊液未培养出鹑鸡肠球菌,继续应用利奈唑胺两周,体温正常、脑脊液常规正常,患者出院.  相似文献   

6.
利奈唑胺治疗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治疗严重血液病和烧伤患者合并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SST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医院2007-2008年116例住院患者发生cSSTI的临床特征、细菌学结果,以及应用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cSSTI细菌学检测结果以G+球菌为主,葡萄球菌属占51.7%;治疗结束后7 d,利奈唑胺组的临床有效率(93.9%)明显高于万古霉素组(76.3%,P<0.05)和去甲万古霉素组(7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菌学评价患者治疗结束后7d,针对所有G+球菌,利奈唑胺组的临床有效率(93.1%)优于万古霉素组(74.2%,P<0.05)和去甲万古霉素组(63.2%,P<0.01),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针对MRSA和肠球菌属,利奈唑胺组的有效率(86.7%)也优于万古霉素组(42.9%,P<0.05)和去甲万古霉素组(43.8%,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患者可以耐受.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严重血液病和烧伤患者合并cSSTI安全性好,具有显著疗效,优于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7.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2岁,因纳差、乏力3天入院.查体:体温36.7℃,双巩膜轻度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26 μmol/L、直接胆红素9.8 μmol/L、谷丙转氨酶82 u/L;乙肝表面抗原标志物(+).诊断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  相似文献   

8.
耐异质性利奈唑胺金黄色葡萄球菌筛选及耐药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耐异质性利奈唑胺葡萄球菌筛选方法,并对其耐药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常规方法检测葡萄球菌属临床分离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头孢西丁、利奈唑胺耐药性,采用菌谱分析法筛选耐异质性利奈唑胺葡萄球菌,琼脂稀释法和E-test法检测利奈唑胺MIC值,PCR方法检测其耐药cfr基因。结果未检出利奈唑胺中介或耐药菌株;耐异质性利奈唑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1.04%;琼脂稀释法和E-test法检测异质性耐药菌株MIC结果一致;未检出利奈唑胺耐药cfr基因。结论利奈唑胺对葡萄球菌属在体外具有较强抗菌活性,该研究未检出利奈唑胺中介或耐药葡萄球菌属,其耐药机制和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治疗EICU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MRSA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观察组给予利奈唑胺治疗;14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利奈唑胺组总有效率为82.1%,明显优于万古霉素组的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奈唑胺组的细菌清除率为78.6%,明显优于万古霉素组的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均明显下降,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奈唑胺治疗EICU内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68例MRSA所致VAP患者随机分为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每组各34例,两组的疗程均为7~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细菌清除率、炎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利奈唑胺组MRSA清除率为73.5%、总有效率为64.7%,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55.9%、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白细胞、前降钙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利奈唑胺组白细胞、前降钙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程度显著优于万古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MRSA所致VAP疗效优于万古霉素,可明显提高细菌清除率,减轻肺部炎性反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在治疗球菌引起的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合理性及其价值.方法 对2008年3月-2009年7月3例使用利奈唑胺治疗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进行了脑脊液培养:第1例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但使用万古霉素不能控制感染;第2例为肠膜明串珠葡萄聚糖亚种,药敏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对利奈唑胺敏感;第3例最初为头状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使用万古霉素3周后感染控制不理想,脑脊液培养出现了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VREF).3例患者最终均使用了利条唑胺4~6周并且得以康复出院,随诊未复发.结论 利奈唑胺有良好的脑脊液的穿透率,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尤其在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中的价值更为突出,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成功病例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反复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 对2008年2月-2009年1月3例使用利奈唑胺治疗MRSA反复感染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多次检出MRSA,体外药敏试验对糖肽类药物敏感,选用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疗效欠佳;多次使用利奈唑胺治疗临床疗效确切.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MRSA反复感染临床疗效确切,但不能有效清除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分析6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38例接受利奈唑胺;25例接受万古霉素.结果 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73.0%和59.1%(P=0.207),在局部感染中利奈唑胺组的疗效(80.0%)高于万古霉素组(58.3%);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9%和24.0%,在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中,两组血细胞计数在用药的不同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对恶性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是有效和安全的,在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感染中应用并不延迟粒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2013年6月前发表关于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应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合计5 567例患者,MRSA所致肺炎者利奈唑胺组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均高于万古霉素组(P<0.05);MRSA所致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STTI)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均高于万古霉素组(P<0.05);利奈唑胺的肾功能不全、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万古霉素(P<0.05),消化系统不良反应高于万古霉素(P<0.01)。结论对于MRSA所致的肺炎、cSTTI感染,利奈唑胺的临床及微生物疗效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分析,探讨其耐药性;并观察利奈唑胺在MRSA感染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ICU 2006年3月-2009年3月入住ICU患者的痰、血、尿、脑脊液、中心静脉穿刺针顶端及局部引流物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其中15例MRSA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结果 ICU 3年共发生MRSA感染72例,绝大多数为耐药菌;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对MRSA感染的敏感率高,均为100%,ICU近3年MRSA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利奈唑胺组的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73.3%和33.3%,均高于万古霉素组(66.7%和28.6%)(P<0.05).结论 ICU中MRSA的感染率较高,必须引起重视,利奈唑胺是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耐利奈唑胺头状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以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某院分离的耐利奈唑胺头状葡萄球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PCR方法扩增23S rRNA基因、编码核糖体蛋白L3和L4的基因(rplC、rplD),以及耐药基因CFR,并测序。结果 5例患者标本分离7株耐利奈唑胺头状葡萄球菌,其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仅对糖肽类、利福平、四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7株耐药菌23S rRNA均存在突变,均不携带CFR基因。PFGE显示,7株临床株属同一谱型。5例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分离出耐药菌的住院时间92 d~10个月,其中3例患者深静脉置管,1例同时深静脉、透析置管,3例曾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结论7株头状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是由于23S rRNA第V区G2576T和C2104T突变导致;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表型,患有基础疾病、长期住院、长疗程使用利奈唑胺和深静脉置管可能是患者感染此类耐药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在脑梗死患者医院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发生院内MRSA肺炎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为利奈唑胺组、替考拉宁组及万古霉素组,利奈唑胺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替考拉宁组给予替考拉宁注射液0.4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万古霉素组给予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1000mg,静脉滴注,一日两次;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有效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替考拉宁组为70.00%,万古霉素组为67.50%,利奈唑胺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和万古霉素组(P<0.05);利奈唑胺组患者细菌清除有效率为87.50%,替考拉宁组为60.00%,万古霉素组为55.00%,利奈唑胺组细菌清除有效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和万古霉素组(P<0.05);利奈唑胺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替考拉宁组为5.00%,万古霉素组为7.50%,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均较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比于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治疗脑梗死患者院内MRSA感染具有显著优势,能更有效的清除MRSA,改善患者病情,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利奈唑胺在可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患者疗效.方法 统计2005-2008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医院感染患者资料,分析100例可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患者临床特点及利奈唑胺抗感染的临床疗效.结果 4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平均为36.5%;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第1位致病菌(22.2%),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16.2%);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比例分别为61.3%、81.3%及83.5%.检出2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100例患者应用利奈唑胺,98例可评估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8%,其中检出革兰阳性球菌者痊愈率(92.6%)明显高于革兰阴性杆菌者(35.3%)(x2=11.6,P=0.001)及病原学检查阴性者(55.8%)(x2=10.3,P=0.001);感染初始即应用利奈唑胺者(45例)比后来换用者(40例)体温控制所需中位时间更短,分别为3.4 d及6.6 d.结论 医院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致病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以大肠埃希菌最多;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比例高达60%~80%;对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尽早应用利奈唑胺可取得非常好的抗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分析及控制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患儿954例。使用无菌棉签收集患儿痰液或血培养。使用德国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敏感分析仪检测多重耐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954例患儿有220例患儿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23.07%。G-杆菌150株、真菌43株、G+球菌6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青霉素不耐药,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不耐药,对克林霉素、青霉素、红霉素高耐药,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低耐药。结论:儿童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较严重,感染率较高,临床应采取积极控制措施减少儿童多重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全国2010年临床分离革兰阳性菌耐药性.方法 用常规方法培养分离革兰阳性菌;采用纸片法、微量稀释法或E-test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用WHONET 5.6软件,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所属129所医院2010年临床分离革兰阳性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共分离83 195株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属51 570株,占62.0%,肠球菌属20 315株,占24.4%,链球菌属9004株,占1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4.9%、79.4%和88.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属;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8%和0.8%,未发现耐利奈唑胺肠球菌属.结论 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菌仍有很高抗菌活性,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率仍然较高,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分离率仍很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