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一、食用菌--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1.我国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我国栽培食用菌的历史十分悠久.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记载了紫芝的栽培方法,"芝生于土,土气和而芝草生."并说"紫芝之栽如豆",认为其像种豆一样容易普遍.明代<本草纲目>中又有这样的记述:"方土以木积湿处,用药敷之,即生五色芝."到了清代,<花镜>一书中更进一步地叙述了芝类的种植.  相似文献   

2.
胡萝卜是水果,也是蔬菜,素有"东方小人参"之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胡萝卜"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复".<医学纂要>也有胡萝卜能"润肾命,补元阳,暖下部,除寒湿"的记载.所以中医认为,胡萝卜可治疗下痢、咳嗽和消化不良等症,是一种食疗兼优的果蔬.  相似文献   

3.
入秋话芝庥     
我国种植黑芝麻的历史悠久.相传汉张骞得其种于西域,原名胡麻.晋时改名芝麻,又名脂麻、油麻、巨胜,种子有黑白二种,皆可榨油.<神农本草经>记载:芝麻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本草纲目>称服(黑芝麻)至百日.能除一切瘤疾;一年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  相似文献   

4.
服哮喘药时:不宜与乳制品、豆制品及鸡肉、牛肉、鱼虾、动物肝肾等高蛋白食物同服,否则会降低药效。服用铁剂药时:不宜与高脂肪类食物同服,否则会影响药物吸收。应忌食花生仁、芝麻酱以及海带、动物肝脏等含钙、磷较多的食物。服健胃药时:主要借助于它们的苦  相似文献   

5.
枸杞益寿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雪寄茅堂钟磐清,展斋枸杞一杯羹."这是唐宋诗人刘禹锡、陆游歌咏枸杞功能的诗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明目定神,令人长寿."  相似文献   

6.
做粥与食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早在<逸周书>中就有"黄帝始蒸谷为粥"的记载.据考古学者考证"黄帝"生存的时代,约为我国氏族社会的后期,相当于仰韶文化所反应的历史情况,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我国人民对喝粥能起到养生和医疗作用亦早有认识.远在<夏小正>的古籍中就有"助厥母粥"的记载,把"粥"字作为养生的同文词.  相似文献   

7.
青翠芳郁的芹菜,是华夏子民喜食的古老佳蔬之一.<诗经·小雅>中有"言采其芹"、"芹,楚葵也"的记述.<吕氏春秋>赞誉:"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而在西方国家,直到19世纪初,它还只是王室贵族们独享专用的珍贵食物,欧美一些史书记载:"宫廷礼宴上芹菜,喻意和谐吉祥,令席间充盈喜悦".  相似文献   

8.
1.茶叶:服人参等滋补药品时忌食. 2.银耳:外感伤风者忌食,便秘腹胀者不宜食.  相似文献   

9.
荆芥+小米     
<正>祛风之荆芥荆芥是药食两用植物,有强烈的香气,我国中原一带很早就有食用荆芥的习惯。《唐本草》将其收入莱部;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记载其"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元代《饮膳正要》有药膳"荆芥粥"。河南人用荆芥入馔有荆芥拌黄瓜、辣椒丝拌荆芥、凉拌荆芥,常在汤羹中放几片嫩绿的荆芥叶子增加香气和色泽,西红柿汤面上撒上一把清香水绿的荆芥头,顿时一碗色香味俱全  相似文献   

10.
咽津养生法     
张天戈 《现代养生》2002,(10):18-18
中国古代许多医学著作中,都记载了咽津功的方法及其作用.古人把口中的津液称为醴液、华池、玉泉、琼浆、醍醐、金津、玉液等.如晋·<抱朴子>记载:"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叩齿三百过,永不动摇."又如东汉文物<铜尚方规矩镜>中铭文记载:"渴饮玉泉,饥食枣."这里浸醴液、饮玉泉,就是古代的咽津养生气功,而道家把它称为玉液炼丹,流传久远.常年坚持锻炼,可以祛病,可以保健,可以延年.  相似文献   

11.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就有种植、食用和医用生姜的习惯.据史籍记载,山东种植姜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那时,孔子就懂得生姜养生的功效.他在<论语·乡党>中说:"不撤姜食,不多食."这就是说孔子一年四季饮食不离姜,但并不多食.他深知食姜之益,所以有每次饭后嚼几片姜的习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孔子食姜为养生,他活了73岁,这在当时已为高寿了.  相似文献   

12.
天津栗子驰名四海,脍炙人口.地处燕山山脉的河北兴隆、遵化、迁西一带是栗子的主产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燕秦千树栗"等记载.西晋陆机为<诗经>进行疏证时也说:"栗,五方皆有,唯渔阳范阳(今河北涿州一带)生者甜美味长,他方不及也."燕冀的栗子以良乡、遵化所产最负盛名,果形秀美、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13.
美容可能是女人最在意的一件事情了. 美容的出现,和人的爱美天性有关.早在殷商时代,就有"燕支" (胭脂)记载,即用燕地红蓝花叶,捣烂取汁,凝作脂用于饰面.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有"沐"字.<说文>有解: "沐,濯发也,洗面也."这大概就是古代清洁美容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14.
天下第一羹     
4000多年前,彭祖善于烹调,创制味美的雏羹,也就是野鸡汤,献给尧帝食用,治愈了尧帝的多年疾病,尧帝便把彭城封给了彭祖,故而后世称他为厨师之鼻祖,徐州也被称作"彭城".彭祖首创雏羹,影响深广,<论语>、<史记>中均有记载,虽时代变迁,但经过历代彭城厨师的不断努力,使彭祖遗艺有继,并被逐步改良.据<大彭烹事录>记载:雏羹被历代皇帝视为珍品,至今仍是高级宴席上珍馐美味.雏羹初以稷米、野鸡为主料,后演变为薏米、乌鸡为主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邹云翔名老中医所创制的"导阳归肾汤"方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方法:用此方5剂,每日一剂,水煎温服,日3餐,饭前半小时服,服药期间忌食鱼虾、辛辣、肥甘厚腻之品。结果:在治疗中3天好转,5天治愈。结论:本方是根据反佐疗法和泻南补北的理论而组成,凡属心营不足,虚阳无制,浮越于上,表现为上盛下虚者,皆为其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16.
养生保健一直是伴随着人类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古代的医学活动从目前的资料考证可见于<礼记>中的"三世医学"之说,故后人有"医不三世,不可服其药"之论.三世医学是"黄帝针灸"、"神农本草"、"天子脉决",是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之滥觞.另外在古代的养生保健中还崇尚"神仙术".考之,原来先民们的所谓"神仙术",其一就是欲长生延寿,其二欲美容健身,其三欲娱乐身心,如此等等.而欲达以上目的则求之于丹药,因而在其后就出现了炼丹药与服石.  相似文献   

17.
早在1700年前,我国已开始用蜂蜜护肤美容.晋代郭璞在<蜜蜂赋>中记载"灵蛾御之以艳颜",即指晋代女子直接用天然蜂蜜抹面.南北朝百岁名医甄权在<药性论>中记载"蜂蜜常服面如花红".世界著名影星索非亚·罗兰年过花甲时,肌肤仍然柔嫩而有光泽,风韵犹存.不少影迷和"追星族",尤其是年过半百的女士们,都在千方百计探索她保持青春活力的养颜秘诀.她在介绍自己的养颜秘方时说:"我的秘方就是'运动+蜂蜜'".  相似文献   

18.
耿华峰 《职业与健康》2005,21(3):481-481
痛风是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相应的病损及有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痛风"一症,中医经典中曾作了较详细的记载.<丹溪心法.痛风>描述痛风的症状为"四肢百节走痛是也,"还指出"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类证治载.痛风>则说痛风是"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证治准绳.痛风>认为痛风是由"风湿客于肾经,血瘀瘀滞"所致;<张氏医通.痛风>则指出"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的见解.[1]笔者根据以上中医学理论,采用清痹汤加减治疗本病2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金兰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354-3354
柴胡是伞形科植物,我国药典规定柴胡和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可以入药.在古代医书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本草求真>、<伤寒论>等均有详细记载.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和解退热等功效,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胃肠疾病、妇科疾病、肾脏疾病、肝病等,现就柴胡的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茯苓是一种腐生真菌,野生茯苓多生长在松树根上,但也可家种.野生茯苓在我国秦岭以南各省林区均有分布,主产于皖、鄂、豫、滇等地.其中以云南所产质量最佳,称为云苓. 我国人民对茯苓这一药用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淮南子>中就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描述.<神农本草经>也早已把它列为上品药材,并曰:"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