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秋风阵阵,带给人们的是肃杀意境,一片"燥"情。燥是秋天的主气,燥胜则干,引起鼻干、咽干、皮肤干裂、皱纹增多等。"秋燥"则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其特点是在一般感冒的基础上,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如不及时防治,病邪会深入,病情会加重,少数人还会出现高热、抽风、出血等严重危象。那么,我们如何打好这场保卫自己机体以免"秋燥"侵袭的战斗呢?  相似文献   

2.
秋天,秋高气爽,很多人会感到干燥不适,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少汗、鼻咽燥涩、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这便是常说的“秋燥”症。秋燥是在秋季感受到时令燥气之邪,以肺系症状表现为重点的外感疾病。 燥为秋令主气,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逢久晴未雨,气候干燥,这时,人就易受燥  相似文献   

3.
继东 《药物与人》2013,(10):50-51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是美丽的秋天最让人烦恼的事情了。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正>酷暑气候炎热干燥,人们往往会感到口渴欲饮、鼻干、咽燥,出现皮肤干涩、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等症状,中医学称之为"夏燥"。对于夏燥,除药物治疗外,家庭饮食调养常可收到不药而愈的效果。现将常用的食疗方法简介如下,供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5.
<正>燥为秋季主气,燥邪伤肺,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又是致病因子,秋燥时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最易伤人津液,即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则出现"燥象":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燥邪伤肺,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肺为娇脏,其气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受外邪侵  相似文献   

6.
<正>时令进入漫长冬季,北风呼啸,雨水偏少,气候干燥。再加上冬天空调暖气的使用,更是燥上加燥,所以"冬燥"往往比"秋燥"更厉害,这让皮肤很受伤。由于缺水,皮肤很容易出现皲裂、瘙痒等症状,一痒就忍不住想抓,但抓得越猛,越易引发皮炎、湿疹。皮肤病专家提醒,冬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人们需做好皮肤病的防治工作,一旦出现皮肤  相似文献   

7.
人的健康和气候、外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秋天气候干燥,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患病。北方多是秋阳暴晒的天气,而刚经受过夏天酷暑"折磨"的人,在初秋受到酷暑和秋季干燥天气的夹击,常会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出血、皮肤干涩、咽干口渴、音哑、便秘、小便少等。还有的人会出现燥咳症状,如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  相似文献   

8.
<正>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应激能力较差,在夏季尤其是在"湿热"环境中,容易出现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疲乏无力、心烦气燥等多种"苦夏"症状。谈及夏季饮食,"清淡"之说便  相似文献   

9.
秋高气爽话燥症文/安瑞金秋时节.神清气爽。世每一到秋季,很多人就会感到卜燥不适,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少汗,鼻咽燥涩,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这便是长说的“秋燥症”。秋燥是在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以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主的外感疾病。燥为秋今主气,其气清肃,...  相似文献   

10.
有些人夏季易出现口苦、目赤、头眩、尿少等"上火"现象,甚至会有目赤肿痛、牙龈肿痛、咽喉干燥、口舌糜烂、大便干结等症状.有些食疗方法可以退火去燥,不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方式服用.  相似文献   

11.
赵非一 《自我保健》2013,(10):36-37
秋意渐浓,秋燥越来越明显。连日来,不少人出现眼干、鼻燥、唇裂、咽痛等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这都是燥邪伤肺的表现。秋季伤肺之际,也是养肺之时。  相似文献   

12.
正熬过了夏季的酷暑,但有些人却感觉不到秋季金风送来的爽快,而是陷入病痛的"泥淖"之中。轻者鼻咽干燥、口唇皲裂,重者头痛身热、咽喉肿痛、干咳不断,犹如"热伤风一样"。老人家会说,这是伤了"秋燥"。秋燥是人们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它不像西医所说的某个疾病那样有明确的特定症状,而是表现为一组相互关联的症候群。按照中医理论,秋三月主萧杀,属金,其气凉而燥;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五行中金主肺,故《黄帝内经》有"西风生于秋,  相似文献   

13.
夏天结束了,天高气爽的秋季开始来到,这是个气候干燥的季节;秋风阵阵,带给人们的是肃杀意境,一片“燥”情。燥是秋天的主气,燥胜则干,引起鼻干、咽干、皮肤干裂、皱纹增多等。“秋燥”则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多发于秋分前后,病症特点是在一般感冒的基础上,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如不及时防治,病邪会深入,病症会加重,少数人还会出现高热、抽风、出血等严重危象。为此,关键在于“养”掉“燥气”。那么,如何“养”呢?  相似文献   

14.
中医小知识     
燥(燥气)①六淫之一。燥气易伤津液.临床表现为目赤、口鼻干燥、唇焦、干咳、胁痛、便秘等.其中证候偏热的为"温燥",偏寒的为"凉燥"。②阴津亏损的病症。参见"内燥"条。内燥指体内阴津耗伤而出现的证候.多因热病后期,或出汗、吐泻、出血过多,或用药不当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骨蒸潮热、心烦、唇燥、舌干无津、指甲干枯等内热伤阴症状。凤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满、胁痛、皮肤干涩、舌苔薄白而干.脉浮涩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学认为,燥为秋之主气。进入秋季后,天干物燥,人们易受燥邪侵袭,出现阴虚肺燥、干咳无痰、口干唇裂、便秘等"秋燥"的症状,甚至会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因此,秋季养生应顺应"秋冬养阴"的节气特点,以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为原则,选用养阴生津、补气去燥、健脾益胃的食物进行食补,才能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活力。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人们也常说"药疗不如食疗,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宫廷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防治疫疾、美容养颜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其用药精当的医方、考究科学的饮食搭配,对当今的养生疗病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其中简便易行的代茶饮更是极具特色。经过漫长炎热的夏天,到了秋季,人体内容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部分人因此会出现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症状。秋气与肺气相通应,主气为燥。在中医病因学中,燥既为  相似文献   

17.
按中医的说法,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邪当令。人的肺脏喜清肃濡润,而燥邪“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等症状,这就是秋燥伤肺引起咳嗽的主要表现。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  相似文献   

18.
“秋气燥,宜食麻(芝麻),以润其燥……”——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 我国传统保健膳食依据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秋季气候干燥,人易出现口干,鼻燥,出鼻血等症状,宜用芝麻,核桃等滋润的食物,与清热解毒的中药配伍制作药膳,将体内的燥热加以平和,对身体健康很有益。  相似文献   

19.
正夏季天气炎热,有些人出现了"苦夏"症状,食欲欠佳,精神状态差,易疲倦困顿,肢体乏力;还有些人贪凉饮冷,出现脘腹胀满、全身困重、食欲不佳或者不欲饮食、大便溏稀等症状,此时,可以适当用砂仁配以荷叶、陈皮、法夏等药物一同调配药膳食用,以化湿行气、和胃醒脾。砂仁,又称缩砂密、缩砂仁,种子气味芳香而峻烈,常用作烹饪香料,亦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的芳香性药材。砂仁味辛,性温,归脾经、胃经、肾经,具温而不燥、行气而不破气、调中而不伤中的  相似文献   

20.
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人会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出血、皮肤干涩、咽干声哑、尿少便秘等。还有的会出现燥咳症状,如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冬季干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