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及龈下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隐形组和自锁托槽组。跟踪检查患者的牙周指数,包括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VAS法评价矫治前、后牙周疼痛情况和矫治效果,PCR分析矫治后患者龈下菌斑中常见致病菌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12个月及矫治结束后,自锁托槽组PLI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PD、GI、SBI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矫治后,隐形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矫治后1 d,隐形组患者的疼痛指数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隐形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自锁托槽组(89.10% vs 76.36%)。矫治后,自锁托槽组龈下致病菌检出率及含量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结论: 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及龈下致病菌增殖,更有利于牙周健康及口腔卫生维护。  相似文献   

2.
谢勤  林珊  林立  李多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3):290-294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上颌切牙不同内收方式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颌骨前突畸形82例患者的328颗上颌切牙,135颗切牙纳入倾斜内收组,193颗切牙纳入控根内收组。拍摄锥形束 CT(CBCT),测量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倾斜内收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IE-MP)、上颌切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LAI-PP)变化值显著大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根尖至腭中垂面长度(RA-MP)变化值显著小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后L1、L2、L3、P1、T1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2、P3、T2、T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控根内收组治疗后L1、L2、L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1、P2、P3、T1、T2、T3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2、L3、P3、T3变化量显著高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1、P1、P2、T1、T2变化量显著低于控根内收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上、下颌牙槽骨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上颌切牙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及牙槽嵴顶宽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服用强骨胶囊,对照组服用阿仑膦酸钠片;于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分别行锥形束CT(CBCT)检查,应用Anatomage invivo 5软件测量并观察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及牙槽嵴顶宽度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的骨密度在药物治疗后1个月时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在药物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牙槽嵴顶宽度和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厚度在药物治疗后3个月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在药物治疗后6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骨的颊(唇)侧皮质骨、松质骨、腭(舌)侧皮质骨的厚度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骨碎补总黄酮能显著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骨密度,在增加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的骨密度上较阿仑膦酸钠存在优势;骨碎补总黄酮能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厚度,对牙槽嵴顶宽度、牙槽骨高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成型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GF)膜修复前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2月就诊的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62例,依照电脑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种植修复,对照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覆盖于骨缺损区,实验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与CGF膜覆盖于骨缺损区。随访12个月,统计2组种植成功率,比较2组牙槽嵴高度、骨增量、牙槽骨骨密度、骨厚度、红色美学指数(PES)以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12个月,2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无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现象。2组术前牙槽嵴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牙槽嵴提升高度、骨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前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术后12个月(P<0.05),术后6个月牙槽骨骨厚度均显著高于术后12个月(P<0.05),且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P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预成型钛网联合CGF膜用于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疗效确切,可提升种植修复的美容效果,改善术后骨代谢,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低能量激光照射疗法(low level laser treatment, LLLT)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DMCP)患者龈沟内细胞因子及LPS、Leptin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DMCP患者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实验组采用低剂量激光配合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患者口腔PD、SBI及CAL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液中糖代谢指标;采集患者龈沟液,检测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治疗后2组CAL、PD及SBI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CAL、PD及SB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中FBG及HbA1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FBG及HbA1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龈沟液中hs-CRP、IL-1β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龈沟液中hs-CRP、IL-1β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龈沟液LPS显著降低,Leptin水平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龈沟液中LPS显著低于对照组,Lep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能量激光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降低DMCP患者血糖水平及龈沟内LPS水平,提高Leptin水平,显著改善病灶区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10多态性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3月淄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作为实验组(n=79),按照牙周炎类型分为中度牙周炎(n=47)与重度牙周炎(n=32)。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牙周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5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龈下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抽取静脉血,通过PCR技术检测IL-10中的-1082、-819、-592位点上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IL-10不同基因型与龈下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度牙周炎患者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mycetes actinomycetes,A.a)定植量显著低于重度牙周炎患者(P<0.05);中度牙周炎与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及A.a定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牙周炎患者中,-819位点的CC基因型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TT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19位点CC、TC、TT基因型比例与重度牙周炎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592位点的CC基因型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AA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牙周炎中,-592位点的AA基因型患者A.a定植量显著高于本组AC基因型患者(P<0.05);-819位点的TT基因型患者A.a定植量显著高于本组TC基因型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度牙周炎中IL-10-592-AA基因型、-819-TT基因型与A.a定植水平密切相关(P<0.05)。结论:IL-10基因多态性是中度牙周炎患者龈下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其中,IL-10-592-AA基因型、-819-TT基因型与A.a定植水平相关性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2种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在上颌窦内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放置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实验组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比较2组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骨增量、骨密度等情况,统计2组术后种植体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24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种植体牙槽骨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2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放置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可改善术后骨代谢,增强种植体稳定性,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的牙周炎患者骨硬化蛋白水平和细菌分布及骨硬化蛋白与常规牙周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根据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Ⅱ期组(n=27)、Ⅲ期组(n=42)和Ⅳ期组(n=22),另选择同期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30)。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收集患牙颊面、舌面近中侧位点的龈沟液及菌斑,进行细菌培养,对照组在体检当天进行以上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包分析数据,BI分级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法,PD、CAL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结果:治疗前、治疗后Ⅱ期组患者平均PD、平均CAL显著小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前Ⅳ期组平均CAL显著大于Ⅲ期组(P<0.05);治疗后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平均PD、平均CAL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Ⅲ期组平均PD显著小于Ⅳ期组(P<0.05)。治疗前Ⅱ期组BI分级2级(85.19%)显著高于Ⅲ期组(19.05%)和Ⅳ期组(18.18%)(P<0.05);治疗前Ⅲ期组3级(64.29%)显著高于Ⅱ期组3级(14.81%)(P<0.05)。治疗前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后Ⅱ、Ⅲ、Ⅳ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不同牙周炎分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D、CAL、BI分级与龈沟液骨硬化蛋白均呈正相关(P<0.05)。Ⅳ期组检出细菌数目大于Ⅲ期组及Ⅱ期组,各期牙周炎患者均以厌氧菌为主,优势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核梭杆菌、产黑色素普氏菌。结论: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与牙周炎患者PD、CAL、BI分级密切相关,不同分期牙周炎患者龈沟液、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不同。检测骨硬化蛋白水平、牙周微生物培养鉴定,有助于对牙周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牙周病免疫病理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照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35例)与重度组(33例),选取同期进行牙周检查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间临床牙周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菌斑指数(plag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 index,BI)]、外周血中Th细胞表达(Th1、Th2、Th17)、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PD、PLI、BI等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3组PD、PLI、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3组AL指标相比差异显著(P<0.05);中、重度组PD、AL、PLI、BI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PD、AL、PLI、BI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轻、中、重度3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Th1、Th2、Th17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轻、中、重度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且重度组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龈沟液及血清中IL-12与PD、AL、PLI、BI、Th1、Th2及Th17等指标呈正相关(P<0.05)。H-E染色中、轻度组淋巴细胞较少,中度组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加,重度组淋巴细胞表现为密集状态,同时在细胞间质中出血明显;IL-12蛋白阳性染色结果均在牙龈组织淋巴细胞质中表达,可见明显棕褐色,轻、中、重度3组IL-12蛋白阳性染色在牙龈组织中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着色随着轻、中、重度炎症变化而加重。结论:IL-12参与牙周病的免疫调节机制,可能是牙周炎发生的关键促炎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正器与固定矫正器在治疗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中的牙周健康状况。方法:选取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即无托槽隐形矫正器组(实验组,16例)和唇侧固定矫正器组(对照组,17例)。记录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龈沟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对照组BI、PD、PLI和GI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1、3、6、9个月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实验组BI、PLI、G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D略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正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更加有利于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治疗措施对错畸形患者龈沟液趋化因子CX3CL1、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L/OPG)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6例拟采取正畸治疗的错畸形患者分为4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分别给予0、50、150、250 g的远中正畸力。观察4组患者治疗1、2、3、4周后龈沟液中CX3CL1、RANKL/OPG水平。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患者治疗1~3周后,龈沟液中CX3CL1、RANKL、RANKL/OPG水平持续上升,治疗4周后出现下降(P<0.05);治疗1~3周后,龈沟液中OPG处于较低水平,治疗4周后出现上升(P<0.05)。龈沟液中CX3CL1、RANKL、OPG、RANKL/OPG水平在A、B、C、D组逐渐增高(P<0.05),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沟液中CX3CL1、RANKL/OPG水平与正畸力度和治疗时间关系密切,其动态水平变化可作为评估正畸治疗牙槽骨改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头影测量分析,评价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和前方牵引器矫治前牙反的疗效,以及对舌骨位置和气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应用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和前方牵引器2种矫治方法矫治完成的前牙反病例各 30 例,应用 Winceph 9.0 软件及 AutoCAD 2016 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 SPSS 21.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矫治器治疗后,SNA角显著增大(P<0.01)、ANS-PNS线距显著增加(P<0.05)、SN-MP角显著增大(P<0.05)。上前牙唇倾(P<0.01),下前牙舌倾(P<0.05),覆盖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2组UL-E显著增加(P<0.05),舌刺联合头帽颏兜组PLA显著增大(P<0.05)。舌骨位置H-C3距显著变小(P<0.05),H-S及H-Ar距均显著增大(P<0.01),舌骨向后下移位。气道宽度PNS-UPW距均显著增加(P<0.01),前方牵引组U-MPW距显著增大(P<0.01)。结论: 前方牵引器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均能促进上颌骨发育,并使下颌骨顺时针旋转,有效地纠正前牙反。前方牵引器和舌刺联合头帽颏兜均会导致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前方牵引器可使气道的鼻咽段、腭咽段宽度增加,但舌刺联合头帽颏兜仅使鼻咽段宽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畸应力变化下牙龈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变化以及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的表达。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正畸患者74例,随机分为A组(24例,0 g力)、B组(25例,75 g力)、C组(25例,150 g力)3组。于加力0、4周采集患者部分牙龈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在加力后0、2、4周收集龈沟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2、TIMP-2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正畸应力与α-SMA、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MP-2、TIMP-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加力2周及加力4周,3组患者龈沟液MMP-2、TIMP-2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加力4周后,3组患者牙龈组织中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水平依次升高(P<0.05);不同正畸应力与MMP-2、TIMP-2、α-SMA、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龈沟液TIMP-2、MMP-2表达水平以及肌成纤维细胞表达与正畸应力变化有关,可能在正畸治疗的牙周组织改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洛昔芬对牙周炎合并系统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小鼠模型局部牙槽骨破坏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级雌性成熟Wistar小鼠,适应性喂养7 d 后,随机分为空白组(保留两侧卵巢,只切除卵巢组织周围与卵巢重量相当的脂肪组织)、对照组(切除两侧卵巢+口腔正畸结扎丝结扎)、实验组(切除两侧卵巢+口腔正畸结扎丝结扎+雷洛昔芬试剂),每组各15只。术后4周拍摄CT,检测骨密度和骨吸收情况,体视显微镜观察牙槽骨破坏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破骨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IL-1α、转化生长因子(T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NF-β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新骨形成少于实验组。亚甲蓝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骨显著吸收,体视显微镜下可见骨破坏,实验组小鼠骨吸收程度较轻。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牙槽骨密度降低而牙槽骨丧失、IL-1、IL-1α、TGF、TNF-α、TNF-β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牙槽骨密度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牙槽骨丧失、IL-1、IL-1α、TGF、TNF-α、TNF-β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雷洛昔芬可减少PMO牙周炎症小鼠牙槽骨吸收、破骨细胞因子表达,防止牙槽骨破坏而有效防止牙周炎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