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体系,能够保护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以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但同时也能诱发各种疾病,如炎症、肿瘤等。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乳腺癌的发生以及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均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雌激素代谢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等途径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因此,为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乳腺癌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为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新依据,本文就肠道菌群与乳腺癌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菌群由共生细菌和生活在宿主肠道上皮的其他微生物组成,影响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肠道上皮内稳态及调节新陈代谢、炎症和免疫力等。肠道微生物菌群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肠道微生物菌群能够影响机体对肿瘤治疗的效果及毒副作用的敏感性。在肿瘤治疗中,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有着密切关系,有可能成为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的前沿方向之一。本文就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肿瘤不同疗法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菌群由共生细菌和生活在宿主肠道上皮的其他微生物组成,影响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肠道上皮内稳态及调节新陈代谢、炎症和免疫力等。肠道微生物菌群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肠道微生物菌群能够影响机体对肿瘤治疗的效果及毒副作用的敏感性。在肿瘤治疗中,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有着密切关系,有可能成为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的前沿方向之一。本文就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肿瘤不同疗法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机体暴露于大量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中,构成机体的生态环境,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肠道菌群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肿瘤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治疗取得重要突破,肠道微生物组对肿瘤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的疗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近年来肠道菌群对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影响展开综述,为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体微生物群由人体内部和表面的微生物组成。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多个生理过程和致病因素。由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既往多数研究聚焦于肠道菌群并发现其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其他身体部位的微生物群在肿瘤中的作用了解较少。近十年来,由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许多类型的肿瘤中,瘤内菌具有肿瘤特异性,局部微生物群成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表明肿瘤相关的微生物群可能直接调控肿瘤的发生、进展及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就肿瘤组织中微生物群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与人类癌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不仅在维持肠道屏障和代谢营养方面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微生物有助于调节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进而参与机体癌症的发病机制。粪便菌群移植(FMT)是一种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它的有效机制主要基于有益微生物的增强、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增加以及正常菌群的恢复。最近有研究表明,以病原体数量明显增加和有益细菌水平相对降低为特征的微生物改变与胃肠道和胃肠道外癌症的发展有关,提示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人类癌症具有前景的手段之一。本文围绕FMT在治疗消化系统癌症、非消化系统癌症和癌症相关并发症上的作用展开论述,总结FMT在癌症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3 和第 5 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结直肠癌病因复杂,其中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癌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胃肠道及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病原体在结直肠 癌发病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宿主免疫和炎症途径的调节、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菌基因毒素等环节。传统中药 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中药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调 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等途径实现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 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菌群失调具有改善作用;中药可以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以及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下的 骨髓来源的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疗效;促进有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并抑制了厌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体肠道 菌群的抗氧化性。另外,中药亦能改善微生物的代谢、减轻代谢性炎症,以及抑制产生大肠杆菌的体外和体内基因毒性, 中草药的药效成分经肠道微生物转化后发挥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上,肠道菌群在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8.
 大量证据表明,植物性饮食可以显著降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大肠癌的发病率,而油腻饮食和肉食则是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同的膳食结构直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进而调节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成,从而替机体作出“促癌”或“抑癌”的选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饮食因素调控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产物而影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临床证据与机制,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目前仍是临床上一个值得期待的研究热点。肠道菌群失调与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大的联系。运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可以作为肿瘤放化疗后的辅助治疗,对机体的免疫调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肿瘤恶液质的发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在肿瘤恶液质的防治中肠道菌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肿瘤恶液质的发生也会造成机体肠道菌群的失调,对于这种情况,用中药来对肠道菌群失调来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对肿瘤恶液质起到改善作用,通过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对肿瘤恶液质的影响来探索中药、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肿瘤恶液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所要阐述的,目的是促进祖国医学在肿瘤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尽早攻克肿瘤这个医学难题。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物群(gut microbiota,GM)由数以万亿计的细菌、真菌、古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组成,GM在机体内部和个体之间的组成因人而异,与饮食习惯、种族、宿主遗传、年龄和既往药物使用情况相关,并参与代谢、炎症、免疫和肿瘤等病理生理功能。GM作为肿瘤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及其对癌症支持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GM和癌症的关系复杂而密切,可作为生物标记物、诊断工具、治疗靶点,是癌症精准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不仅对结直肠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具有调节、诊断预测作用,也能在其他系统的恶性肿瘤如肺癌起到生物标志物作用;提高GM的多样性,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有害菌群的丰度能有效提高肿瘤的预后、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本文旨在对GM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放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免疫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以及饮食通过GM对肿瘤的影响进行总结,为GM的精准化调控和检测对未来肿瘤治疗、肿瘤预测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1.
谢璐  万华 《现代肿瘤医学》2020,(21):3806-3810
人体共生肠道微生物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宿主生理的各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免疫成熟、新陈代谢、组织发展等,但同时也能诱发或促进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呈迅速增长的趋势。近年来乳腺癌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基于肠道屏障、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及脂质代谢三个方面对肠道微生物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把握乳腺癌的发展动向,为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harbors a complex and abundant microbial community that can reach levels as high as 1013–1014 microorganisms in the colon. These microorganisms are essential to a host’s well-being in terms of nutrition and mucosa immunity. However, numerous studies have also implicated members of the colonic microbiota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CRC). While CRC involves a genetic component where damaged DNA and genetic instability initiates a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 also contribute to the onset of CRC. Furthermore, considering the constant exposure of the colonic mucosa to the microbiome and/or its metabolites, the mucosa has long been proposed to contribute to colon tumorigenesis. However, the mechanistic details of these associations remain unknown. Fortunately, due to technical and conceptual advances, progress in characterizing 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 metabolic capacity,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human gut microbiota have been made, thereby elucidating its role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Furthermore, the use of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and clinical/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etiological factors has identified a correl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Bacteria continuously stimulate activated immunity in the gut mucosa and also contribute to the metabolism of bile and food components. However, the highest levels of carcinogen production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gut anaerobic bacteria and can be lowered with live lactobacilli supplements. In this review, evidence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ot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C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role for microbial manipulation in affecting diseas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分析,探讨血栓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现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栓塞部位、原发肿瘤的部位及分期、统计发现血栓至确诊恶性肿瘤的时间、肿瘤治疗效果、随访生存情况,为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栓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结果: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中,IV期患者占60%,40%患者失去抗肿瘤治疗机会,抗肿瘤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41.7%,死亡率为55%。结论: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注意筛查,以利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胡洪  路会侠 《现代肿瘤医学》2020,(23):4203-4206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以手术、铂类和紫杉烷类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案已被确立为卵巢癌治疗的标准,但其死亡率仍位居妇科肿瘤之首。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代谢过程,参与细胞的病理、生理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与肿瘤有重要而复杂的关系。Beclin1是自噬体形成过程中重要的靶点,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目前Beclin1与卵巢癌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将从Beclin1与卵巢癌发生发展、治疗及耐药的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卵巢癌早期诊断及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庞大生态系统,它与机体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共存体。近年来得益于分子生物技术的 蓬勃发展,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除了微生物本身的直接作用之外,由 它们引起的宿主炎症免疫系统、代谢功能方面的改变也间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变化对于后续抗肿瘤治疗也产生一定影响。 基于肠道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微生态制剂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也逐渐显现,可为今后的抗肿 瘤治疗提供辅助作用。本文从肠道微生物的地位、肠道微生物影响肿瘤发展的机制和对抗肿瘤治疗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的 临床应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抗肿瘤制剂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免疫检查点是指对于免疫系统进行负性调节的一组因子,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密切相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头颈肿瘤是当今世界第八大常见恶性肿瘤,约90%为鳞状细胞癌,致死率逐年递增,头颈鳞癌免疫检查点及其抑制剂受到广泛关注并开始被深入研究。近期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头颈鳞癌,同时其他免疫检查点的针对性研究也日益增多,如B7蛋白家族其他成员、CTLA-4、LAG-3等。针对这些免疫检查点的临床试验以及药物开发也在同时进行。这预示着免疫检查点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上解决头颈部肿瘤的新趋势,然而当前缺乏对于头颈部肿瘤免疫检查点治疗的概括与总结,因此本文结合当前最新的文献与报道对于头颈部肿瘤的免疫检查点及其相关临床治疗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正常的肠道内寄居着很多的细菌,这些肠道细菌不仅参与保护宿主的作用,也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几年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菌群参与恶性肿瘤发展的同时,也参与抗肿瘤治疗。肠道细菌通过参与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增加化疗和免疫检索点抑制剂的疗效,同时减低治疗引起的黏膜炎症反应。我们总结了肠道菌群参与癌症化疗和免疫检索点抑制剂的进展,当然我们更加关注免疫检索点抑制剂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寻找更加优化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胃肠镜、超声内镜等检查也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越来越多黏膜下肿瘤被发现。目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可直视黏膜下肿瘤大小、起源、局部血流、局部浸润等情况,结合CT检查可观察肿瘤腔内、腔外、远处转移情况,病变可较早被发现,做好较完整的术前评估。既往多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黏膜下肿瘤,随着病变较早期即被发现和上消化道各种内镜术的发展,特别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eosal excavation,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的开展,较多于内镜下直接微创治疗,现就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特别是具有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术前常用诊断方法和内镜下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由于新型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可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I,ACE2)细胞受体进入宿主细胞,前期研究显示ACE2 mRNA在正常消化道细胞中表达,但ACE2蛋白在正常消化道中的表达以及ACE2 mRNA及其蛋白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未见报道。因此,本文旨在探索消化系统肿瘤中ACE2的表达情况,以期为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防治COVID-19提供参考。方法:通过GEPIA在线分析网站和HPA数据库对消化系统肿瘤中ACE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正常组织中,消化道中的ACE2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高。在所有肿瘤组织中,消化道肿瘤的ACE2蛋白表达也较高。ACE2 mRNA在肺癌、结肠癌、食管癌和胃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且结肠癌和胃癌的ACE2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结肠癌和胃癌中ACE2的表达也高于肺癌。结论:ACE2在人类消化道中的表达相对更高,为消化道传播可能是COVID-19的感染途径提供了一定证据,并且消化道肿瘤患者的ACE2表达相对其正常组织表达更高,为预防消化道这一可能的感染途径,应高度重视消化道肿瘤患者的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