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硬质肿块为表现的耳鼻咽喉小涎腺来源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以硬质肿块为表现的发生于耳鼻咽喉各部位的小涎腺来源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平均为4.3年,随访6个月~15年;9例均复发,死亡5例,其中肺转移3例,骨转移1例,颅内扩散1例;存活4例。带瘤生存时间最长为6年3个月。结论:本组9例病理类型均为实心型小涎腺来源腺样囊性癌,均有以硬质肿块生长为主要表现的特点,应及早诊断,第1次行扩大手术,术后辅以放疗,其预后远较其他类型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法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1988--2004年收治的19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Pittsburgh外耳道癌分类法,T1期5例,T2期2例,T3期6例,T4期6例.T1和,12期病例行局部切除,T3和T4期病例行乳突根治术或颞骨切除术.术后予以足量放疗.复发病例伴远处转移单灶者行手术治疗,远处多灶转移者行放疗.结果 19例病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9年,随访时间中位数44个月,随访5年以上者8例.12例复发,7例远处转移,4例死亡.初次切缘肿瘤细胞阳性的4例患者足量放疗后全部复发.复发患者有9例进行了2次以上手术治疗,8例进行了3次以上手术治疗,4例进行了4次手术治疗.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起病隐匿,易复发,可长期带瘤生存.首次手术应扩大切除范围,确保切缘肿瘤细胞阴性.术后辅以足量放疗.复发病例可多次手术治疗,延长生存期.多次局部复发后易发生远处转移.远处转移是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3.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结果,其中5例行颞骨次全切除术(含外耳道全切除),1例行外耳道后下壁广泛切除及鼓室成形术。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8~21个月无复发。结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生长缓慢,可长期带瘤生存,但远期预后不佳,首次治疗应该采用扩大根治性手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江苏省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19年3月行原发灶根治手术且病理确诊为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信息,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远处转移率为40.9%,其中肺转移发生率最高,达66....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治疗及随访结果。2例行乳突扩大切除术,3例行颞骨次全切+腮腺浅叶切除+颞肌修复术,1例行颞骨次全切+腮腺浅叶切除、深叶部分去除术+颞肌修复术。结果 6例患者术后随访2~8年,随访5年以上者5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不易及时确诊,肿瘤生长缓慢,容易复发和发生肺部转移。手术治疗结合术后辅以放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是治疗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4-2003年40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其生存率、复发及远处转移特点.结果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原发于上颌窦者最多见,占80%.全部患者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9%和61.6%;5年和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4.2%和23.0%.5年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5.0%和23.0%.肺转移是远处转移的主要方式,远处转移的出现和生存率下降密切相关(χ2=7.26,P=0.007).术前放疗患者远处转移发生率(18.2%)低于术后放疗者(3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P=0.24).对复发患者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复发后5年生存率为60.0%.结论 远处转移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放疗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腺样囊性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放疗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积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可有效延长复发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提高诊治水平的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从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平均为 5 .7年 ,全部行手术治疗。随访时间 2年 8个月~ 9年 11个月 ,5例复发 ,其中 2例死亡。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不易及时确诊 ,肿瘤生长缓慢 ,易复发 ;可侵犯至腮腺甚至颅内 ,易发生肺转移。应行扩大手术治疗 ,术后辅以放疗。长期随访提示该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外耳道盯聍腺囊性腺样癌是头颈部肿瘤中较为突起见的恶性肿瘤,本文就1976-1993年间收治的13例外耳道盯聍腺囊性腺样癌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13例中男4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6.7岁,除1例拒绝治疗外,12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5例随访10年以上,6例随访2-4年,1例胡访1年,1例失访,随访10年的5例病人中3例死于癌转移,1例死于肺感染,1例存活;6例随访2-4年者均存活,无癌复发。结合文献息就外耳道盯聍腺囊性腺样癌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耳耵聍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确诊为不同类型耵聍腺肿瘤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总结.结果 随访至2014年12月,其中1例中耳耵聍腺瘤患者术后6年,未见复发及转移;1例中耳耵聍腺癌患者经手术及放疗后(20 Gy)1年复发,再次手术及放疗,2年后出现面瘫怀疑肿瘤复发,因患者放弃治疗,未能明确,但随访6年仍存活;1例腺样囊腺癌患者行2次手术及P53治疗1年后发生颌下转移,再次手术及放疗,随访9个月后,影像学提示肿瘤复发并转移至颅内,未再治疗,至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结论 中耳耵聍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困难,易复发,其确诊有赖于临床特点、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治疗方式及预后与肿瘤类型相关,耵聍腺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耵聍腺癌及腺样囊性癌应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外耳道耵聍腺囊性腺样癌是头颈部肿瘤中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本文就1976~1993年间收治的13例外耳道盯聍腺囊性腺样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13例中男4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6.7岁。除1例拒绝治疗外,12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5例随访10年以上,6例随访2~4年,1例随访1年,1例失访。随访10年的5例病人中3例死于癌转移,1例死于肺感染,1例存活;6例随访2~4年者均存活,无癌复发。结合文献复习就外耳道盯聍腺囊性腺样癌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癌是鼻窦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而腺样囊性癌较少见,且后者可发生远处转移,而转移至甲状腺的临床报告则很少见.我科1999年收治1例上颌窦腺样囊性癌甲状腺转移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喉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小唾腺腺癌,由于罕见,文献报道不多。对该肿瘤的临床特点了解甚少,对其治疗,特别是要不要行颈清扫,无一致意见。作者23年共收治喉腺样囊性癌6例。声门上型2例,声门下型4例。侵犯甲状腺3例,侵犯带状肌及软组织各1例。肝和骨转移1例,肺转移1例。6例均无颈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为腺管型和实体型各3例,2例远处转移均为实体型。本病在病理组织学上易与多型性腺瘤、腺样鳞状细胞癌、粘液上皮癌等肿瘤混淆,应借助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来确诊。为确定有无转移,所有病人均应进行胸腔X线,肺断层,内窥镜,骨闪光照像,头颅CT及实验室检查。喉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以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喉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2006年~2012年收治的6例喉神经内分泌癌患者 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时间3~54个月。1例典型类癌就诊时发现颈椎转移,未治疗随访13个月后死亡;2例非典型类癌,1例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后23个月未见复发转移,另1例单纯放疗后34个月后出现局部复发,行手术挽救性治疗后20个月肺转移及骨转移;3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行放化疗后10个月局部复发,手术挽救性治疗后5个月远处转移死亡,另2例行放化疗后4个月及17个月远处转移死亡。结论  喉神经内分泌癌很少见,预后差,极易复发转移,治疗方式 及预后情况与喉神经内分泌癌病理亚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喉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行喉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根据UICC 2002年TNM分期标准,喉腺样囊性癌T1N0M0 1例,T2N0M0 1例,T3N0M0 3例;根据Bhattacharwa分期,气管腺样囊性癌T1N0M0 1例,T2N0M0 3例,T3N0M0 1例。10例患者临床上以喉痛、声嘶、咳嗽及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喘鸣等为主要表现形式,采取手术加术后辅助放疗的治疗模式。喉腺样囊性癌以喉全切除术和喉部分切除术为主,气管腺样囊性癌以气管袖状切除加端端吻合术为主。术后辅助放疗,采用调强放疗方式,总剂量 60~70Gy。结果 10例患者术后愈合好,无并发症,随访时间为2个月~7年不等,所有病例均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喉气管腺样囊性癌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喘鸣、咳嗽及声嘶为主,纤维喉镜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该病颈淋巴转移率低,预后较好。根治性切除加术后辅助放疗是治疗喉气管腺样囊性癌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探讨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疗要点。方法:对我院1997~2004年收治的54例小涎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失访16例,在随访到的38例患者中,因肿瘤复发死亡4例,其中2例鼻腔腺样囊性癌分别于术后2年和3年死于肿瘤复发,1例喉肌上皮癌术后3年死于肿瘤复发,1例鼻窦黏液表皮样癌术后1年5个月死于肿瘤复发;2例鼻窦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后无瘤生存;1例鼻腔腺样囊性癌术后11个月复发,行伽玛刀治疗及中药治疗带瘤生存;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小涎腺肿瘤分布广泛,病理类型繁多,本组病例以恶性肿瘤多见,占81.4%。不同部位的肿瘤和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各不相同。对良性肿瘤多采用肿瘤摘除术。而对恶性肿瘤治疗,手术结合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案。成功的关键是完整地切除肿瘤和有足够的切缘。  相似文献   

16.
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重要的膜表面蛋白,介导细胞间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肿瘤的侵袭转移与细胞黏附分子的黏附和去黏附密切相关。腺样囊性癌是头颈部最具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突出特点是局部的侵袭性生长、易复发和早期神经侵袭及转移。腺样囊性癌的侵袭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探讨细胞黏附分子与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和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细胞黏附分子与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腺样囊性癌是好发于头颈部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采取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后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遗憾的是对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控制效果尚不理想。本文从化疗、同步放化疗和分子靶向及基因治疗等方面介绍腺样囊性癌的治疗进展,以便进一步完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总结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2001年收治的8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行局部肿瘤切除2例;行外耳道袖状切除加腮腺浅叶切除2例;行肿瘤切除加扩大乳突根治3例(1例手术5次,最后1次行颞骨次全切除术);行耳廓全切除加颞骨次全切除术1例。后4例术后辅以放疗。随访5~15年,2例健在,2例6年后肺转移带瘤生存,2例8年后死于肺转移,2例失访。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早期确诊和彻底手术是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肿瘤易发生肺转移,远期预后不佳,提倡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大涎腺来源27例(35.5%),小涎腺来源49例(64.5%).Ⅰ期8例(10.5%),Ⅱ期23例(30.3%),Ⅲ期18例(23.7%),Ⅳ期27例(35.5%).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对数秩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区域复发率28.9%,远处转移率21.0%.5年、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3.7%、48.2%;5年、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8%、39.8%;5年、10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74.9%、5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周围神经侵犯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模型多变量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及周围神经侵犯是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对于Ⅲ、Ⅳ期患者,放疗组的无瘤生存率与未放疗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论TNM分期、病理类型和周围神经侵犯是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是治疗腺样囊性癌的主要方法,术后放疗可能提高Ⅲ、Ⅳ期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具有较高远地转移倾向的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病程较长,因此关于腺样囊性癌血行转移时间、类型与临床病程有关的报道不多。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36~1986年医院收治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450例的临床资料,除外外院首次治疗后复发及本院首次治疗仪为姑息切除的患者还剩207例,再除外11例(3例为术后死亡,3例为术后.5年内死亡,5例资料不全),最后对196例随访至少10年以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男9'3例,女103例,年龄20~83岁(平均47岁);小涎腺起源的139例(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