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胸腹腔镜Ivor-Lewis食管癌切除术(MIILE)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86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开放Ivor-Lewis食管癌切除术(OILE)组、MIILE组,各43例。MIILE组采用MIILE治疗,OILE组采用OILE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肺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MIILE组术中出血量少于OILE组,住院时间短于OILE组,术后第1 s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高于OILE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OI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中下段癌患者采用MIILE治疗损伤小、并发症少,可减轻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加快术后恢复,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左胸切口手术(Sweet术式)与右胸腹联合切口手术(Ivor-Lewis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下段食管癌并进行手术的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Sweet组(43例)和Ivor-Lewis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食管上切缘阳性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Sweet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Ivor-Lewis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少于Ivor-Lew-is组(P﹤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eet组食管切缘阳性以中下段切缘为主,而Ivor-Lewis组以中段切缘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脓胸、乳糜胸、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Sweet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6%)高于Ivor-Lewis组(18.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1,P﹥0.05).结论 左胸切口手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右胸腹联合切口手术病灶视野暴露性较好,淋巴结清扫较彻底,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蔡恒 《实用癌症杂志》2017,(11):1817-1819
目的 探讨经右胸入路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20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均实施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按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经左胸入路,观察组经右胸入路.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留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扫淋巴结数目(19.24±6.63)枚、肿瘤成功切除率(89.09%),均高于对照组[(11.24±4.63)枚、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右胸入路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淋巴结清扫效果,可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钱斌  俞巍 《现代肿瘤医学》2020,(14):2426-2430
目的:对比全腔镜Ivor-Lewis术与McKeown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32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行Ivor-Lewis术患者74例(Ivor-Lewis组),行McKeown手术者58例(McKeown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集术前、术后1 d、3 d、5 d静脉血,Elisa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情况。结果:与McKeown组相比,Ivor-Lewis组总手术时间降低,胸腔手术时间延长,腹腔手术时间缩短,胸管拔除时间、饮食恢复时间缩短,住院费用较高,Ivor-Lewis组吻合口瘘、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 d、3 d、5 d IgA、IgG、IgM水平均降低,CD3+、CD4+、CD4+/CD8+水平均降低,Ivor-Lewis组术后1 d、3 d及McKeown组术后1 d、3 d、5 d CD8+水平均升高(P<0.05);Ivor-Lewis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McKeown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McKeown组,CD8+水平低于McKeow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vor-Lewis组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于McKeown组,生存率高于McKeown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腔镜Ivor-Lewis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短,安全性高,患者免疫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左胸后外侧路径手术和Ivor-Lewis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1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左胸切口组(75例)和Ivor-Lewis组(1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Ivor-Lewis组淋巴结阳性率为(4.99±1.08)%,与左胸切口组的(5.24±1.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胸切口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于Ivor-Lew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中出血量少于Ivor-Lew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or-Lewis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96%,与左胸切口组(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点和弊端,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扩散程度及患者的承受能力,决定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肾癌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An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手术治疗的90例肾癌患者,其中行后腹腔镜手术者45例为观察组,行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者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血清Ang、VEGF及T细胞亚群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术后5 d血清Ang-1、Ang-2、VEGF水平均显著降低,且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术后5 d患者血CD3+、CD4+及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常规开放手术相比,后腹腔镜手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且能够明显降低血清Ang、VEGF水平及减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对结肠癌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结肠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肺部感染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1天,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及CD4+/CD8+与术前1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D3+、CD4+与术前1天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观察组的CD3+、CD4+、CD8+、CD4+/CD8+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对照组的CD3+、CD4+与术前1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D3+、CD4+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及3天,2组患者的CRP及补体C3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对照组患者的CRP及补体C3较观察组患者变化显著,P均<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对患者的对免疫功能及组织损伤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9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分别采用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切除病变、胃-食管弓上吻合(简称一切口)25例,经上腹、右胸二切口切除病变、胃-食管胸顶吻合(简称二切口)34例。结果 59例患者全部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一切口和二切口两种手术方式比较,手术时间分别为(200.80±34.87)min和(210.59±30.8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09.00±194.03)ml和(352.94±114.11)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7.02±4.03)枚和(11.29±4.9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残端癌阳性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二切口手术与一切口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上腹、右胸二切口手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切除食管长度足够、清扫淋巴结彻底,同时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吻合方便,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也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间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剥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诊疗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月经转归情况、雌激素水平、子宫形态、免疫功能指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住院时间等手术诊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白介素10(IL-10)水平则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CD3+、CD4+及CD8+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月经转归比例、子宫形态正常比例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剥除术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对于预防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45)和开腹组(n=4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10天外周血IgG、IgM、IgA、CD3+、CD4+、CD8+、NK细胞活性。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且下床活动时间早(P﹤0.05);两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IgG、IgM、IgA、CD3+、CD4+、CD4+/CD8+和NK细胞活性较术前均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0天,开腹组上述指标仍低于术前(P﹤0.05),腹腔镜组接近术前水平(P﹥0.05),腹腔镜组IgM、CD3+和CD4+高于开腹组(P﹤0.05),IgA、IgG、CD4+/CD8+和NK细胞活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均降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术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右胸、上腹部两切口(Ivor-Lewis术式)、左胸一切口(Sweet术式)两种术式治疗胸段食管癌的安全性、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间我院收治351例经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9例患者经Ivor-Lewis术式食管癌根治术,222例经Sweet术式食管癌根治术,分别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远期生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vor-Lewis及Sweet术式食管上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6%、6.8%;心率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7%、11.7%;平均清扫淋巴结数分别为(16.15±6.41)个、(13.19±7.26)个;平均转移淋巴结数分别为(1.95±2.49)个、(1.31±2.21)个;胸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4.0%、14.4%,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平均手术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呼吸衰竭、膈疝、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Ivor-Lewis术及Sweet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是81.7%、51.0%、37.5%和81.0%、48.3%、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部位、淋巴结转移数量、病理分期、神经脉管浸润、围手术期输血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Cox分析发现肿瘤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神经脉管浸润、围手术期输血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vor-Lewis术式较Sweet术式切缘阳性率低、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心率失常发生率低,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远期生存率上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中异体输血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输血组(36例)和未输血组(42例)。检测两组术前、术后第1、3、7天CD3+、CD4+、CD8+细胞活性及IL-2、IL-6、IL-10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输血组患者术后各免疫学指标较未输血组受抑制更明显(P<0.05),持续时间更长(P<0.05)。结论:异体输血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产生抑制效应,提示应尽可能避免输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展期胃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开腹胃癌D2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IgA、IgM、IgG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P均<0.05),术后两组补体C3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对照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开腹术式,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更为理想,同时可明显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Ivor-Lewis手术和开放Ivor-Lewis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14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依据其手术方式分为微创Ivor-Lewis组(53例)、开放Ivor-Lewis组(61例),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微创组总手术时间[(190.6±42.4)min]与开放组[(195.4±48.5)min]接近,术中出血量[(110.2±43.9)ml]少于开放组[(185.4±76.3)ml],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7.5%vs 21.3%)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数目[(23.8±6.3)枚vs(22.1±6.8)枚]、住院天数及生存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微创Ivor-Lewis安全可行,其术后并发症低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而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肺癌胸腔镜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胸外科自2016年01月至2016年10月I期或IIa期肺癌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开胸组(TTS组)和胸腔镜组(VATS组)各3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两组术前及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比较两组间免疫指标和临床指标。结果:VATS组与TTS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疼痛评分方面,VATS组明显优于TTS组(P<0.05)。VATS组与TTS组术前1天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TTS组的CD3+T、CD4+T/CD8+T比值、NK细胞较VATS组下降更明显(P<0.05)。术后第3天、第5天,VATS组CD3+T、CD4+T、CD4+T/CD8+T比值,较TTS组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疼痛与肺癌术后免疫功能变化相关,胸腔镜手术比传统开胸手术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更小,且术后免疫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研究直肠癌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发生术后感染的情况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6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已确认需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开腹组:选择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组:选择使用腹腔镜手术)。根据所采用的术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患者各34例,在术后对所有患者的恢复情况、感染情况以及免疫功能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要短于开腹组,而且其术中出血较少,肛门开始排气时间也较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实验中,手术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发生,开腹组的总感染率为32.35%,腹腔镜组的总感染率为11.76%,开腹组感染率明显要高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7 d腹腔镜组的患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干扰素-γ、白介素-2水平明显要高于开腹组,而白介素-10水平要比开腹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较于开腹手术方式具有较低的术后感染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较小,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静脉输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时CD14+肺泡巨噬细胞、局部及全身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行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80例,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各40例。乌司他丁组患者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20 KU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 h外周静脉中血白介素-2(IL-2)和免疫细胞,并检测术中单肺通气1 h后非通气侧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CD14+巨噬细胞、IL-2、免疫细胞。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术后2 h乌司他丁组患者外周血中IL-2、CD14+单核细胞增高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亚群增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IL-2、CD14+单核细胞及主要免疫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组患者单肺通气1 h后非通气侧肺BALF中IL-2和CD14+巨噬细胞增高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T细胞、CD8+T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的T细胞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麻醉前给予乌司他丁能减少食管癌术中单肺通气时全身及肺部的炎性反应,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评价改良Ivor-Lewis食管癌手术和经左胸左颈二切口根治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167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分别接受改良Ivor-Lewis食管癌手术(102例)和经左胸左颈二切口根治术(65例)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肿瘤复发率和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生存差异,COX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围手术期间有35例(21.0%)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经左胸左颈二切口根治术患者的喉返神经损伤和吻合口瘘发生率均较高(P<0.05),而行改良Ivor-Lewis食管癌手术患者胸腔胃潴留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Ivor-Lewis食管癌手术患者3年局部肿瘤复发率为37.3%,经左胸左颈二切口根治术患者3年局部复发率为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例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34.6%,改良Ivor-Lewis食管癌手术的5年生存率为36.0%,经左胸左颈二切口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为3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NM分期是独立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P=0.000,风险比=2.69).结论:改良Ivor-Lewis食管癌手术和经左胸左颈二切口根治术均可作为胸中段食管癌的候选术式,应根据患者术前的个体情况来决定选择何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