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部外用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治疗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 例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0~156 d,平均年龄97 d。在瘤体表面外涂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年龄大于2个月的患儿每天外涂5次,年龄不足2个月的患儿每天外涂3次。分别记录用药前、后的瘤体颜色、大小、张力、厚度等变化,同时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7例患儿的瘤体均不同程度地面积缩小、质地变软及颜色消退,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可检测到的不良反应。结论:外涂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能有效促进血管瘤消退,且未发现不良反应,有望作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鼻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对确诊为婴幼儿鼻部血管瘤的29例患儿采用口服普萘洛尔2.0 mg/(kg·d)治疗,分2次口服。每3~4周复诊1次,定期拍照,动态观察血管瘤的大小、质地、颜色变化,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根据Achauer 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9例患儿平均口服普萘洛尔6个月。疗效Ⅰ级(差)0例,Ⅱ级(中)2例,Ⅲ级(好)9例,Ⅳ级(优)18例;2例患儿出现轻度腹泻,2例出现睡眠障碍,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鼻部血管瘤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比较局部外用噻吗洛尔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副作用的发生率,评估外用噻吗洛尔能否成为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用药.方法:在多个中英文数据库中搜索关于局部外用噻吗洛尔及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对比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选取效应量,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再进行Meta分析,应用漏斗图等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计纳入8篇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显示,局部外用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显著优于口服普萘洛尔[RR=1.15,95%CI(1.01,1.30),P=0.04],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口服普萘洛尔组明显降低[RR=0.26,95%CI(0.17,0.40),P<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等显示本文所纳入的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局部外用噻吗洛尔治疗表浅型婴幼儿血管瘤,其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普萘洛尔组,且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3例血管瘤患儿,其中20例采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A组),24例采用单纯口服普萘洛尔治疗(B组),19例采用局部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C组),治疗后随访3-12个月。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结局数据进行Ridit分析,比较3组的疗效差异及显效时间。结果:A组有效率为90%,B组有效率为62.5%,C组有效率为68.4%。通过对3组患儿3个月、6个月及9个月复诊的显效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与B组、C组相比,A组治疗显效时间较快(P〈0.05)。3组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局部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与单纯用一种药物相比,联合用药见效快、疗程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更少,尤其对于大范围及眶周血管瘤,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部位、大小、范围、深度、分期、对患儿功能和心理的影响等因素不同,以局部外用和系统用药为主,辅以激光或局部药物注射。目前口服普萘洛尔是治疗浅表性血管瘤的一线药物,然而局部外用β受体阻滞剂更易于被患儿家长接受,其使用人数逐步增多。本文就近年来报道的有关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收治的50例表浅型血管瘤患儿, 27例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为A组;23例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为B组。随访12个月,每个月定期复诊。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比较2组治疗效果、显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随访12个月,A组显效率为63.0%, B组显效率为65.2%,2组治疗效果及显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B组(P<0.05),2组均未出现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安全有效。与口服用药相比, 本方法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推荐为一线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联合低剂量泼尼松治疗普萘洛尔耐药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在应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的过程中,发现20例患儿在服用普萘洛尔3~6个月后产生耐药,继续服药,瘤体体积无变化.采用普萘洛尔联合低剂量泼尼松治疗,按普萘洛尔1.0 mg/kg,泼尼松0.5 mg/kg,每天1次,口服,随访1~3个月.收集患儿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半球测量法和数码照片记录患儿血管瘤大小及颜色变化,按家长反馈信息和4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接受普萘洛尔联合低剂量泼尼松治疗后,大部分患儿血管瘤体积明显变小,颜色变淡,质地变软,家长满意度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评定Ⅳ级(优)6例,Ⅲ级(好)9例,Ⅱ级(中)5例,Ⅰ级(差)0例.结论:普萘洛尔联合低剂量泼尼松治疗普萘洛尔耐药性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用药安全,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小剂量普萘洛尔联合平阳霉素治疗曾接受激光治疗失败后的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其中6例合并局部溃疡,按1.0~1.5mg/kg口服普萘洛尔,每日1次,2周复诊,按1g/L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动态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的变化,并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4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7例患儿平均口服普萘洛尔2.7月,6例局部溃疡均于4周内愈合,平阳霉素平均注射3.4次。疗效:Ⅰ级0例,Ⅱ级:1例,Ⅲ级:6例,Ⅳ级:10例。17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能促进婴幼儿血管瘤溃疡的愈合,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近期疗效好,用药时间短,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9-10—2013-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30例腮腺区血管瘤患儿,普萘洛尔按1.0~1.5 mg/kg剂量,每天1次,口服,连续服用至瘤体缩小75%以上,随访1~10个月。收集每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疗效、不良反应。采用半球测量法和数码照片记录患儿血管瘤的大小,按家长反馈信息和4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大部分腮腺区血管瘤的体积明显减小,家长满意度好,不良反应轻微。疗效评定结果Ⅳ级(优)18例,Ⅲ级(好)11例,Ⅱ级(中)1例,Ⅰ级(差)0例。结论:口服普萘洛尔可以作为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小剂量盐酸普萘洛尔口服治疗不同月龄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452例,分为0~6个月组(n=266)、7~12个月组(n=128)、13~18个月组(n=58),分别给予盐酸普萘洛尔1 mg/(kg·d)口服。服药3个月后复查,观察血管瘤颜色、大小、质地、表皮温度及超声下血流信号变化,对比不同月龄组临床疗效的差别。结果 0~6个月组患儿瘤体可见明显萎缩,颜色消退、皮温降低,超声下血流信号减少,服药24 h后即可见效;7~12个月组患儿亦可见上述变化,但血管瘤消退出现时间及速度较0~6个月组患儿明显延缓; 13~18个月组患儿血管瘤上述变化不明显,部分瘤体面积较大、生长期长的血管瘤亦可见一定程度上消退。结论 小剂量口服盐酸普萘洛尔治疗6个月以内处于快速增殖期的血管瘤效果明显;7~12个月患儿用药后可取得一定效果;1周岁以上小儿效果欠佳,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的203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149例;年龄2个月~6岁,中位年龄10个月。血管扩张型33例,丘疹型52例,肥厚型59例,深在型30例,混合型29例。初次治疗者147例,前期接受其他治疗者56例,均疗效不佳(其中前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38例,激光治疗18例)。将注射用水+平阳霉素新剂型配成1 mg/mL注射液,从病变周边潜行进针,在病变内注射药物,至瘤体肿胀、表面稍变白为止,勿将药液注射到瘤体深部组织内。每次平阳霉素用量不超过8 mg,病变较大者间隔1个月重复注射1次。采用Achauer等提出的4级分级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型等级计数资料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5种分型Ⅳ级疗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随访1~2年,疗效评定为Ⅰ级0例,Ⅱ级5例,Ⅲ级31例,Ⅳ167例。5种分型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丘疹型疗效最佳,疗效Ⅳ级占94.2%,依次为血管扩张(93.9%)、肥厚型(91.5%)、深在型(51.7%)和混合型(43.4%)。3例患儿出现注射区轻度色素改变,10例出现低热,2天后自行恢复正常。无高热病例,无瘤体破溃、过敏性休克、肺纤维化病例。结论: 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以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型和肥厚型疗效更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的进一步治疗经验,探讨其后期临床干预治疗与病变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5月接受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序贯治疗的13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96例;年龄14~25个月,中位年龄16个月。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疗效评价Ⅰ级1例,Ⅱ级62 例,Ⅲ级74 例,Ⅳ级0例。丘疹型31例,毛细血管扩张型11例,肥厚型74例,复合型9例,深部型12例。位于头皮3例,面部49例,颈部14例,躯干33例,四肢38例。45例合并皮肤松弛,80例合并皮肤深部软组织肥厚。采用激光治疗38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63例,手术切除20例,联合治疗16例。仍按4级评分法对序贯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价,并记录瘢痕增生、皮肤松弛和色素改变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7例患儿中,后续治疗前各型皮肤松弛和软组织肥厚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后续治疗后随访6个月~4 a,疗效评定为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15 例,Ⅳ级122 例。5型患儿序贯治疗前、后远期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均<0.01),2例肢体邻近关节患儿术后瘢痕增生,2例注射平阳霉素患儿注射区出现轻度色素改变。结论 肥厚型、深部型和复合型婴幼儿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易遗留病变区不同程度的皮肤松弛或软组织肥厚。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需根据发病部位、临床分型和残留病变特点确定序贯治疗方案。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型病变首选激光治疗,必要时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肥厚型病变和复合型病变首选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深部型病变和部分增生明显的肥厚型病和复合型病变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后残余浅表病变,联合应用平阳霉素注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50例患儿,年龄1~18个月,服药剂量:2 mg·kg-1·d-1。连续服用12个月,服药后定期复诊,动态评估患儿血管瘤体大小、质地、颜色、及不良反应。采用Achauer疗效评定法及彩色多普勒B超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定期复查其血糖、血压、肝肾功能等并对发生的不良反应积极应对。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12个月后Ⅰ级(差)4例; Ⅱ级(中)17例 ;Ⅲ级(好)18例;Ⅳ级(优)11例。不同性别、民族、瘤体部位与治疗效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血管瘤分型(浅表型、混合型、深部型)与治疗效果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16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类型并发症。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或暂时停药,其可作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临床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2月,35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普萘洛尔治疗,按1.0~1.5mg/kg,每天1次口服用药,连续服用,随访1~10个月。收集每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半球测量法和数码照片记录患儿血管瘤大小,按家长反馈信息和4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大部分血管瘤体积明显减小,颜色变淡,质地变软,家长满意度好,不良反应轻微。疗效评定为Ⅳ级(优)者6例,Ⅲ级(好)16例,Ⅱ级(中)10例,I级(差)3例。结论:口服普萘洛尔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用药安全,疗效明显,对体积较大的血管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治疗溃疡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5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18例并发溃疡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11例。所有患儿均口服普萘洛尔,按1.0~1.5 mg/kg给药,每天1次顿服,连续给药3~12个月。每周复诊,至溃疡面完全愈合后改为每月复诊。动态观察并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和颜色变化,溃疡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治疗结束或瘤体消退后有无瘢痕遗留。通过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8例患儿溃疡愈合时间为2~9周,平均3.96周;治疗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诊时间8~24个月,平均17.8个月。2例患者遗留瘢痕。发现心率减慢、腹泻、溢奶、睡眠改变等不良反应,均未做特殊处理,未发生严重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溃疡性婴幼儿血管瘤能使溃疡面在短期内愈合,使血管瘤明显缩小,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溃疡性婴幼儿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