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说治虚火有四法。一曰达:肝经之病,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此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地黄之类是也。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大热。如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平热杂于壮水药中,导元下行。所谓导龙人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 [原文]一法曰:补母.如水亏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其母"之法,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浅绎]肝为肾之子,因肝木赖肾水以涵养,所谓"乙癸同源".水亏而肝火盛,常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法当补肾水以养肝,即"虚则补其母"."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故水亏火炎之证,清之不应者,须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相似文献   

3.
<正> 口疮,是口齿科常见病之一。临证治分虚实,有内治,外治二法。其内治者,多以辨证而施。如属实火致病者,用清胃散、凉膈散、导赤散之类,以清心脾之火热为治;若因虚火致病者,用天王补心丹、甘露饮、六味地黄汤之属,以滋心脾(胃)肾之阴为要;若因阳虚致病者,有附子理中汤、桂附地黄汤之徒,以温脾肾之阳为施;若因气虚致病  相似文献   

4.
洪治平教授治疗不寐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洪治平教授对不寐病因病机的独到认识:心炎上之虚火不宜用苦寒如黄连之类药品直折其火;肾水不足,不宜单纯使用诸如肉桂等燥热温阳之品;因痰致病,治疗当以直折痰热;因病致痰,治疗当以化痰兼及疏肝等。  相似文献   

5.
宜治未病靈樞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聚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门而鑄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曰:‘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作者按:所谓治未病者,有於治疗中防加杂症之发生,如难经所谓知肝传脾当先實脾之类,有防  相似文献   

6.
反治与反佐一词的提出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渍,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又“……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凉温凉,反从其病也。”又“平气如何?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对反治与反佐进行了较为精僻地论述,后世医家对反治与反佐实质的认识,议论纷纭,见解不一。有人以假症之反来  相似文献   

7.
化源论     
<正>夫不取化源,而逐病求疗者,犹草木将萎,枝叶蜷挛,不知固其根蒂,灌其本源,而但润其枝叶,虽欲不槁,焉可得也!故《经》曰:资其化源。又曰:治病必求其本。又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垂训谆谆,光如日月,无非专重源本耳。苟舍本从标,不惟不胜治,终亦不可治。故曰:识中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如脾土  相似文献   

8.
张钰莹  谷松 《环球中医药》2022,15(2):293-296
《伤寒论》277条中提出"四逆辈"一概念,综观《伤寒论》全文,如此以"辈"字统括某一类方药的论述,仅此一处。且条文所述为太阴中焦之证,不曰"理中辈"而曰"四逆辈",其意何在?就此疑问,笔者试从厘清四逆、理中二者异同及关系入手,展开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四逆汤证以邪气为先,阴寒凝结为重,以姜附性烈力峻之类,荡涤寒邪,驱逐冷积,使阳气自复,当属"温热之温";而理中丸证是以不足为先,寒气乃趁虚而入,用参术炙草性缓温和之品,以补虚和中,使阴邪自除,乃养正除邪之意,当属"温存之温"。277条明言"脏有寒"而未提及"虚",故治法强调"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而非温补之"理中辈",乃切合方证机理统一之意。同时基于伤寒六经传变之规律,以"辈"概言之,又彰显张仲景论治疾病重视治中有防、并病同治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血崩,系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者,古称“崩中”或“经崩”,病情急重,救治失当,危及生命。吾师郑家本主任中医师认为,血崩非单纯是血热或肾虚所致,而因虚火致崩者居多。他根据《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虚中一证,因火者居多,因寒者少,然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之意,创立滋水清火止崩场,以滋阴治其本,佐清热之品,以治其标。药用生地、山英肉、山药、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肾水(肝阴),达壮水之主;选知母、黄柏、丹皮清泻虚火,而保真阴;地榆、地骨皮、白芍凉血敛阴;地锦草、酋草寓止血于活血之中,验之临床,效果甚佳。笔…  相似文献   

10.
宋福印 《河北中医》1992,14(2):45-45
《温病条辨》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对于上述病证吴氏曾多用温热之品治之,而世人考究者甚少,今笔者摭拾其大概,略而论之。因地制宜吴氏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注曰:“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据此我们测知,吴氏所列桂枝汤是专为好发于冬春季节的温病而设,因该季节风寒之气当令,虽患温病亦每多  相似文献   

11.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在生理上,脾胃阴阳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在病理方面,脾胃阴虚津亏证候并非鲜见,而临证治疗多有重气阳、轻阴津之偏。兹就滋脾养胃法及其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体会。一、甘淡滋脾法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曰:“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不足者,可见胃  相似文献   

12.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历代许多注家,都据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论述,解释为用寒药治热证,热不退而反增者,是真阴不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治以滋阴,阴足则火自灭;用热药治疗寒证,寒不减而反甚者,是真阳不足,所谓“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治当温补,阳足则寒自消。吴崑、张景岳、张隐菴等,均持这种观点。如张景岳谓:“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  相似文献   

13.
一、病在上取之下虚火喉痹案:王××,男,50岁,医生。于1974年3月就诊。患者咽红而疼已三月,经治不效。面色潮红,苔薄略黄,舌红,素日腰酸、耳鸣。脉象沉细而数。此为肾阴虚、虚阳上越而致之虚火喉痹证。“病在上,取之下”,治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汤加味。  相似文献   

14.
唐氏治疗血证,多以治脾为重,既圆古方之机,又不偏执古代医家之法。表现在气血为病,治脾为先;补虚重脾,宜温宜滋。脾为后天之本,又为至阴之脏,治病当以治脾为重,补虚又以补土为要。然脾虚有阳虚、阴虚之分,脾阳虚不制水者则温,脾阴虚不升津者则滋,从而辟治脾温、滋两条门径,较前诸医家又另有新意。此外,还以唐氏治带证、肺虚为例,从辨证、立法、方药等各方面论述了唐氏治脾的经验,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周庆 《陕西中医》2004,25(3):280-280
引火归原 ,是治疗虚阳浮越 ,肾火上升的方法 ,意在引火下潜 ,阳归肾宅。引火归原的“火”当指虚火无疑。其火系肾水不足 ,阴津内耗 ,虚阳失约 ,浮越于上所致 ,治宜滋水养阴 ,引火使归之。《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云 :“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凡病者有不可正治者 ,当从阳以引阴 ,从阴以引阳 ,各求其属而衰之”,又云 :“引火归原 ,纳气归肾 ,从阴引阳也”。病属阴虚阳浮 ,虚火上炎之证 ,用养阴清火 ,育阴潜阳之剂不效 ,应该“从阴以引阳 ,求其属而衰之”,在大队滋水养阴药中 ,加一味小量之肉桂以引火归原 ,使阴阳平调 ,虚火不升 ,阳归肾宅。现…  相似文献   

16.
《神农本草经》曰:"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而仲景对桂枝之用,基本上遵从了《神农本草经》的说法。如"上气咳逆",是水气迫肺。桂枝可宣散水气以治咳逆,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之"咳而上气",就是水气迫肺。"结气",是水气结滞。桂枝可散水气破结滞以治  相似文献   

17.
《素问·病能论》曰 :“帝曰 :善。有病颈痈者 ,或石治之 ,或针灸治之 ,而皆已 ,其真安在 ?岐伯曰 :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 ,宜以针开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 ,宜石而泻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文中对“同名异等”的认识 ,历代医家歧义颇多 ,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观点 :1 隋代医家杨上善认为“异等”是言治法不同 ,其注曰 :“同称痈名 ,针灸石等异疗之。”2 唐代医家王冰则认为 ,“异”言病变处色泽的改变。其注云 :“言虽同曰颈痈 ,然其皮中别异 ,不一等也。”3 “异” ,指证的不同 ,如明代医家张介宾言 :“颈痈之名虽同 ,而证则有…  相似文献   

18.
虚火上炎是指人体脏腑功能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1],临床表现为头目发热或自觉发热,汗出,心烦不寐,或头面五官肿痛等。造成虚火上炎的病因病机很多,但归纳起来都不外阳虚和阴虚。《景岳全书·火论》中记载到:"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能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热之二也"。阳虚之火对于阳虚之火,李中梓这样写道:"肾虚水冷,火不  相似文献   

19.
王棣洲 《陕西中医》2002,23(7):670-671
在一个方剂中 ,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 ,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 ,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 ,《药治通义》曰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 ,治中焦冷热不调 ;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治上热下冷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 ,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 ,本属错杂 ,故药之攻补寒热 ,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 ,而寒热并行者 ,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 ,是其药一取其性 ,一取其用 ,性用相…  相似文献   

20.
当以温药和之一法,出自汉张仲景《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金匮》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篇中仅寥寥二语,文义精深,实为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前人曰:“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况水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温水道也”.笔者在前人的启发下,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只要辨证准确,方药精当,对痰饮所引起的疾病,用温药和之确有显效.兹举例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