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口腔锥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Dolphin软件测量不同性别青少年上气道的三维形态,为临床了解不同性别青少年上气道的三维形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就诊于贵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骨性Ⅲ类患者52例(男26例,女26例),骨性Ⅰ类患者52例(男26例,女26例)。均拍摄CBCT,用Dolphin软件测量正中矢状面上硬腭水平(HP),软腭下部(SP)及会厌顶点(TE)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各段体积及总体积,分别比较骨性Ⅰ类男女青少年的上气道及骨性Ⅲ类男女青少年的上气道的差异。结果骨性Ⅰ类男性青少年的上气道测量指标与骨性Ⅰ类女性青少年的上气道进行比较,发现男性舌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及鼻咽段的体积大于女性,而鼻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腭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及体积,舌咽段的横截面积、体积及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男性青少年的上气道测量指标与骨性Ⅲ类女性青少年的上气道进行比较,发现鼻咽段、腭咽段、舌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各段体积及总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青少年可暂不考虑男女上气道的差异,为简化正畸治疗程序提供了一定临床依据。而骨性Ⅰ类青少年则需要考虑男女性别上气道的差异,从而拟定合理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方法 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为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除SPP-SPPW...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上气道三维形态,并观察该类患者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后上气道的改变特征。方法研究一随机选取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患者20例,颌骨发育正常的青少年20名,均拍摄CBCT,用Dolphin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建、定点、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标志点到坐标平面的距离,以及测量正中矢状面上鼻咽平面、腭咽平面及舌咽平面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各段体积及总体积,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正常组和上颌发育不足组上气道的差异。研究二选取上颌发育不足的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21例,对比治疗前后气道三维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一上颌发育不足组的鼻咽段、腭咽段矢状径、冠状径以及体积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二上颌发育不足患者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后,气道鼻咽段的矢状径及横径增大,而腭咽段和舌咽段未见明显变化,且有减小的趋势,上气道各段高度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鼻咽段的横截面积明显增大,而腭咽段和舌咽段无变化,鼻咽段体积和总体积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研究一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的鼻咽段、腭咽段矢状径、冠状径以及体积小于正常组,提示上气道的形态结构与周围的颌骨组织存在一定相关性。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后上气道鼻咽段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容积增大,这可能是由于快速扩弓改变了上颌骨及鼻腔的宽度,从而使上气道的间隙发生改变,上气道通气量改善,为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青少年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估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正畸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方式对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影响,进而指导临床矫治的实施。方法收集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患者60例,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每组30例,对其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非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U-MPW、H-FH、H-VL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SPP-SPPW、U-MPW、H-MP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拔牙组与拔牙组治疗后PNS-UPW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安氏Ⅰ类早期恒牙(牙合)患者正畸拔牙矫治对上气道形态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对舌骨位置无明显影响,但矢状方向上有产生向后向下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颅面咬合形态人群中切牙冠、根长度和冠根比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方法选择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颅面咬合形态人群37例,分为A组(10~15岁)18例和B组(16~35岁)19例,通过锥束CT(CBCT)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的冠长、根长,计算冠根比,比较两组冠根比的差异。结果两组上下颌切牙冠、根长度及冠根比的CBCT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骨性Ⅰ类安氏Ⅰ类颅面咬合形态人群中切牙冠、根长度及冠根比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舌咽后区磁共振成像(MRI)测量参数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患者的上气道形态情况,客观地判定上气道阻塞平面及阻塞成因。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呼吸内科OSAHS的91例患者,按照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23例)、中度组(23例)、重度组(45例)三组。分析三组患者舌咽后区MRI测量参数。结果重度OSAHS患者体重、BMI、AHI及颌下脂肪厚度明显大于中度、轻度患者(均P 0. 05);重度组OSAHS患者的单一部位阻塞、腭咽合并舌咽部阻塞、软腭肥厚、过长及悬雍垂后坠及腭扁桃体肥大合并舌咽平面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均P 0. 05);三组OSAHS患者舌咽后区气道各数据(最小截面积、气道横径与矢径、气道前壁、侧壁及后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轻度组OSAHS患者的最小截面积、气道矢径、气道前壁厚度明显大于重度组、中度组,而气道横径、气道侧壁及后壁明显小于重度组、中度组(均P 0. 05)。重度组OSAHS患者AHI值与气道横径、气道后壁软组织厚度呈正相关,与舌咽平面气道矢径呈负相关(均P 0. 05)。结论 OSAHS患者采用MRI影像学测量舌咽后区参数对OSAHS患者的上气道进行形态学分析,可客观评价治疗后气道重塑后改变情况,有重要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9-01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评价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非拔牙矫治骨性Ⅱ类错骀的牙颌面结构变化,初步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13例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矫治者为实验组,非拔牙设计;15例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Ⅱ类颌间牵引矫治者为对照组,拔牙设计。两组均为矢状Ⅱ类、垂直均角骨面型,伴轻、中度牙列拥挤,年龄15~32岁(平均23.6岁)。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组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矫治后SNA、ANB角减小,SNB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矫治后U1-NA、L1-NB减小,U1-L1角和FMA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技术配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技术可通过A点后退、上牙弓整体内收及在牙弓中获得间隙来矫治骨性Ⅱ类错骀并改善其矢状向不调,并有控制下颌垂直高度,利于下颌逆时针旋转和B点前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24例10~14岁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 in b lock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头影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认为Tw in b lock治疗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合,改善牙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两种后路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老年性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42例,pavlvo比值均<0.7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螺钉固定术20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人工梯形骨块固定22例.按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复查颈椎CT比较测量两组椎管矢状径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7 - 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前两组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颈椎CT上测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矢状径单开门组大于双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病率单开门组高于双开门组(P<0.01).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率,双开门组稍优于单开门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路手术中,单双开门手术均有效,但双开门手术组在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单开门手术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拔牙矫治及相关肌功能训练在改善恒牙列Ⅱ类骨面型患者正畸后微笑美中的作用。方法 20例恒牙期Ⅱ类骨面型患者,在拔牙设计,直丝弓矫治技术应用技术同时,配合相关微笑美肌功能训练。应用Adobe Photoshop CS7软件对矫治前后微笑相进行定点和测量(包括上前牙曲度、下唇曲度、颊廊、微笑宽度、微笑高度、上下前牙暴露量、微笑弧及上唇曲度形态等),应用SPSS17.0软件对矫治前后颅颌面结构及微笑相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上前牙曲度增大,颊间隙比率和上切牙比率有所增加,下切牙暴露量减少,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理想笑弧和上唇曲度向上的例数明显增加,平坦笑弧和向下的上唇曲度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U1-SN角变化与上牙曲率变化呈负相关,SN-MP角变化与颊旁间隙比率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恒牙列Ⅱ类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治并配合微笑美肌功能训练各项微笑美指标矫治后均有所改善,其中颊廊与面下1/3高度相关,笑弧与上前牙唇倾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对24例10~14岁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 block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头影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认为Twin block治疗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合,改善牙(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相似文献   

13.
Twin block矫治安氏骨性Ⅱ类错(牙合)软硬组织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例10~14岁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 block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头影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认为Twin block治疗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合,改善牙(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后的牙特征,以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AR指数分别对采用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的两组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21例)矫治后的牙模型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牙特征的差异。结果矫治后,拔牙组权重PAR总分为(0.62±0.74),非拔牙组为(0.90±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PAR各分值两组均较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从牙特征方面评价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吕锋 《山东医药》2014,(37):69-71
目的分析颈椎体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数据,探讨颈椎体退变规律及与颈椎病的关系。方法对223例无颈椎病的成年人行颈椎螺旋CT扫描后进行图像重建,测量C3~7椎体的上、中、下矢状径,上、中、下横径及前、中、后高度,分析颈椎体形态结构变化与年龄的关系。结果随着年龄增长,男性颈椎体上矢状径和下矢状径增大,女性上、中、下矢状径均增大(P均〈0.05);男性颈椎体的上、中、下横径基本无变化,而女性大多数颈椎体上、中、下横径均增大(P均〈0.05);男性多数颈椎体前、中、后高度变小(P均〈0.05),而女性颈椎体的前、中、后高度均无变化。结论男女颈椎体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不同的形态学变化,且这种变化与颈椎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24例10~14岁的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in block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头影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认为Twin block治疗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合,改善牙(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初步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矫治机理,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对12例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21~49岁)进行了矫治,其中安氏Ⅰ类轻度牙列拥挤4例,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深覆盖5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3例;非拔牙病例8例,拔牙病例4例(单个下颌牙)。不用排牙实验和复杂的托槽间接粘接技术,不使用不锈钢方丝,只使用热激活超弹性镍钛圆丝、不锈钢圆丝或澳大利亚钢丝,配合颌间牵引及链状皮圈等其他辅助装置用于调整上下颌间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及作一些简单的控根运动。通过7项代表颌骨及牙齿垂直向及矢状向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来评价该技术矫治前后患者颅颌牙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除上前牙唇倾度外,其余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上下切牙间角从矫治前109°提高到矫治后126°,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获得绝对隐形矫治目的的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除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外,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唇倾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其对成人轻度骨性错(牙合)的掩饰性治疗及牙弓内非大范围移动牙齿的非拔牙病例或个别拔牙病例的矫治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对40名青少年女性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高角20例,低角20例)进行牙弓宽度和面高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和Pera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低角组牙弓宽度宽于高角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低角组上下颌牙弓宽度相关性较高角组显著.低角组后面高与上下颌磨牙、下颌尖牙牙弓宽度呈正相关;前面高和前下面高与上下尖牙牙弓宽度呈负相关.高角组后面高与上颌磨牙牙弓宽度、下颌牙弓宽度均显著正相关,前面高和前下面高与上颌尖牙宽度、下颌牙弓宽度显著负相关.认为高低角骨面型牙弓宽度有差异,与面高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将60岁以上114例和60岁以下10例青年人尸体椎骨病理切片分为四组(Ⅰ.青年急性病组;Ⅱ.老年急性病组;Ⅲ.老年慢性病组;Ⅳ.老年钙代谢障碍疾病组)在OLYMPUS显微镜下用方格镜和测微尺计量骨结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Ⅲ、Ⅳ组与Ⅱ组(P<0.01);Ⅱ组与Ⅰ组比较,Ⅱ组骨小梁面积指数(mm~2)、骨小梁宽度(μ)、骨皮质厚度(μ)、髓细胞百分比(%)均低于Ⅱ组(P<0.01);Ⅱ组与Ⅰ组比较,Ⅱ组各项骨结构指标均低于Ⅰ组(P<0.05或0.01);微小骨折Ⅳ组比Ⅱ组Ⅲ组多(P<0.01);而Ⅲ组与Ⅳ组两性间骨小梁宽度与骨皮质厚度相近似(P>0.05),为老年退行性骨质疏松的特征表现。本文就老年骨质疏松的特点、骨计量学数据的临床意义、老年三大骨折的发病基础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