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腰椎椎弓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腰椎活动节段的力学模型,并着重分析了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发现椎弓峡部在人体直立位、屈曲位和伸展位时均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其中以后伸位时的应力水平最高。作者认为,椎弓峡部裂实质上主要是由局部应力增高而引起的疲劳骨折,而腰椎后伸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不同运动负荷下腰椎应力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利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1500N压力和15Nm弯矩下的脊椎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时腰椎应力分布,探讨腰椎运动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基于L3-L4节段的CT扫描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根据腰椎三关节复合体结构,观察椎间盘膨出内陷尺度、纤维环应力水平、小关节负荷水平及后部结构等效应力分布来评价运动负荷导致的力学变化. 结果:压力和前屈负荷引起椎间盘前部受压膨出,后伸和侧弯负荷引起椎间盘在后部和后外侧部膨出.扭转不仅引起单侧小关节高负荷承载,还造成椎间盘后外侧区纤维环应力集中.后伸时小关节负荷虽低于扭转,但高于侧弯和前屈.椎弓根和椎弓峡部在压力和后伸负荷下等效应力较高.结论:椎间盘对压力的耐受性好于拉力,椎间盘后外侧区是各负荷下变形最大的区域,该部纤维环易于出现高应力而失败.小关节对腰椎活动特性有重要作用,扭转、后伸和高压力负荷引起小关节承受高负荷和小关节应力失败有关.椎弓根和椎弓峡部以及椎体前上部皮质骨区在屈伸和压力负荷下容易出现与应力相关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分析了4例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分别处在直立、前屈20°、后伸20°状态,受到静载荷作用时胸腰椎前缘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腰椎后伸时椎体前缘的应力水平明显上升。这提示腰椎过度背伸是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2岁.反复腰背部酸痛2年,病初疼痛呈间歇性,后呈持续性.体检:腰椎前屈、后伸、侧弯均受限.T12、L1棘突压痛、叩击痛,右侧腰背肌压痛.  相似文献   

5.
肩胛骨毛细血管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1.5岁。家长发现息儿自生后2月时右肩部活动受限。不能外展,右手活动时.右肩部无明显肿胀及压痛。就诊当地医院。拍片示右侧肩胛骨有骨质破坏区及硬化.未给予特殊处理。现右肩部仍活动受限,患者精神好,无发热、无盗汗。查体:右肩部活动受限,外展受限,上举不能,前屈后伸可,右肩部无明显红肿,未扪及明显包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腰椎小关节在各种形式的负荷作用下的承载功能。方法 取青壮年男性新鲜尸体的L4~L5运动节段标本,经螺旋CT扫描得到断面图像,在Ansys5.6软件中建立L4~L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400N轴向压缩载荷和(或)8Nm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弯矩和左右轴向旋转力矩,测量分析小关节面所受的压力。分析各种加载方式下小关节面的接触应力,评价小关节的承载功能。结果、L4~L5小关节约承受轴向压缩载荷的20%。前屈时小关节受力减小,后伸时受力增大;侧弯时对侧小关节受力增大,同侧小关节受力减小;轴向旋转时同侧小关节不受力,对侧小关节则受力极大。结论 腰椎小关节具有重要的承载功能,临床上应注意保护和维持小关节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椎体内压力分布与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人体胸腰段椎体内部受力情况并进行相关临床问题研究。方法 采用7具湿润人体脊柱胸腰段标本(T11~L3),在L4椎体中段水平截断,断端间隙放置超低压型压敏膜,对整个标本进行轴向、前屈加载测试。压敏膜图像运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 椎体在轴向加载和前屈加载时,内在压力分布不同,压力中心不同,轴向加载时椎体后部中央压力反应最显著,前屈加载时椎体前部中央压力反应最显著。结论 胸腰段椎体不同内部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歼击机飞行员腰椎峡部裂影像学诊断。方法收集改装体检的歼击机飞行员腰椎峡部裂60例(62块病变腰椎)影像学资料,分析X线和部分CT、MRI表现以及其中20例6个月~7年随访复查的影像学变化。结果60例站立位x线腰椎正侧位和双斜位平片均显示峡部裂征象;仅3例x线显示单侧峡部裂,而CT证实为双侧。腰5椎峡部裂51/62块(82.26%),其次为腰4椎峡部裂5/62块(8.06%),腰3椎峡部裂3/62块)4.84%),腰6椎(骶椎腰化)峡部裂2/62块(3.23%),腰2椎峡部裂1/62块(1.61%)。60例中双侧峡部裂50块,其中伴有前滑脱者31块,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9岁。3年前爬墙跌倒,头颈部着地,而后颈部活动受限伴四肢无力,近半年颈部活动受限加重,站立时胸背部不能伸直,四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体检:头颈活动受限,前屈、后伸各40°,左、右侧20°,站立时胸背部不能伸直,四肢肌萎缩,肌力Ⅲ级,腱反射减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骶角增大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方法研究组为18例患腰椎峡部裂的歼击机飞行员,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82例无峡部裂的歼击机飞行员,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腰骶角平均为43.57±6.89°。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7.51±6.34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骶角增大是歼击机飞行员腰椎峡部裂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希春  曲林涛  刘文娟   《放射学实践》2010,25(7):809-811
目的:初步探讨多体位MRI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成像仪对30例受试者进行颈椎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分析比较不同体位下颈椎序列、椎间盘及椎管硬膜囊间隙等的变化情况。结果:30例颈椎病患者中屈伸位MRI检查时发现颈椎不稳2例。在30例患者150个颈椎间盘(C2~C7)中,中性自然位检查发现椎间盘突出56个。前屈位检查诊断椎间盘突出82个,较中性自然位新增椎间盘突出26个、加重35个;后伸位检查诊断椎间盘突出76个,较中性自然位新增20个、加重33个。前屈位检查时7例患者出现椎管内硬膜囊前间隙狭窄,后伸位检查时13例出现椎管内硬膜囊后间隙狭窄。结论:多体位MRI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和准确的非侵袭性颈椎检查方法,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颈椎病致病因素,对于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腰骶椎前路螺旋笼在椎弓峡部裂模型上的生物力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制成近似临床腰骶椎峡部裂的病理模型,定量测试前路螺旋融合笼(AFC)对该模型的稳定效果。方法 使用4具人尸腰骶椎骨制成空白运动节段标本,用线锯锯断椎弓峡部法制成峡部裂模型标本,再分别用单纯骨块、AFC置入模型标本椎间隙以固定该节段,测试以上4种状态下节段标本的应变、位移、刚度。结果 该模型标本较对照空白标本刚度显著下降,AFC固定后刚度显著增加。结论 (1)该峡部裂模型基本符合本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MSCT容积扫描在诊断腰椎弓峡部裂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MSCT容积扫描在诊断腰椎弓峡部裂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腰椎弓峡部裂的52例患者行容积CT扫描,所得数据传入工作站,再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图像重组。并比较普通X线平片、MPR图像及VR图像。结果:52例患者共检出83处腰椎弓峡部裂。轴面图像能清楚显示环裂征。MPR图像能清楚地显示椎弓峡部裂,其中经过椎弓峡部的斜矢状面MPR图像能直观地显示峡部裂的直接征象——猎狗项圈征,对峡部裂检出率最高。VR图像接近真实解剖结构,能立体显示峡部裂。结论:MSCT容积扫描及其重组图像能直观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影像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1960年作者报告用局部植骨术即椎板横突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症。此后陆续作了25例,现将随诊的23例的峡部愈合情况及我们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23例均属男性,大多为青年战士。腰_5峡部不连13例,腰_4峡部不连8例,腰_5及腰_4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X线影像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52例腰椎弓峡部裂X线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本组52例中,发现腰椎峡部裂61个。双侧峡部裂12个.单侧37个。X线正位片显示椎弓峡部可见由内下至外上“裂隙征”者12个,占19.67%;X线侧位片显示椎弓峡部可见“裂隙征”的25个,占40.98%;腰椎标准双斜位摄片为腰椎峡部裂最佳显示体位,本组61个腰椎峡部裂显示58个,占95.08%。结论:腰椎X线平片摄影简便、费用低廉,其标准斜位像上“狗颈项圈征”X线影像学表现为峡部裂最直观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探讨CT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了34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对腰椎峡部裂导致腰神经嵌压的CT表现与其临床症状进行比较。CT能显示峡部裂所致的椎管狭窄,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及其他并发改变,CT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为76%。RP  相似文献   

17.
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骨折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建立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并对寰椎各型骨折的可能机制予以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寰椎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软件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的不同情况,以Ansys软件分析头颅位于屈曲位、后伸位以及头颅过度后伸时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接触等条件下,寰椎不同部位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1)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头颅位于屈曲位或后伸位上关节面受来自头颅的纵向作用力时,应力最大点集中于前弓,次级应力集中区域为侧块及后弓。由于此时侧块上下方向的活动被限制,应力的集中是因上关节面受力后推压侧块向外侧滑移,使得前后弓受牵拉张力所致。(2)头颅过度后伸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接触时,后弓加载,应力明显集中于寰椎后弓的近侧块处。结论(1)无论头颅位于屈曲位、中立位或后伸位,当受纵向作用力时,首先引起的是寰椎前弓的骨折;如外力足够大或持续的时间较长,将导致Jefferson骨折产生。(2)单纯后弓骨折是由于头部后伸,在上关节面受轴向压力同时,寰椎后弓受到枕骨或枢椎棘突的作用,应力集中于寰椎后弓的薄弱点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成近似临床腰骶椎峡部裂的病理模型,定量测试前路螺旋融合笼(anterionfus-ingcage,AFC)对该模型的稳定效果。方法使用4具人尸腰骶椎骨制成空白运动节段标本,用线锯锯断椎弓峡部法制成峡部裂模型标本,再分别用单纯骨块、AFC置入模型标本椎间隙以固定该节段,测试以上4种状态下节段标本的应变、位移、刚度。结果该模型标本较对照空白标本刚度显著下降,AFC固定后刚度显著增加。结论(1)该峡部裂模型基本符合本试验的要求;(2)L5S1椎间隙正中放置1枚AFC,L4,5椎间隙左前外斜向放置1枚AFC均明显提高了峡部裂模型标本的稳定性,较同部位单纯植骨有更好的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腰椎峡部裂的CT诊断、临床意义及其扫描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CT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其扫描技术的改进.方法分析了20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及其引起的腰神经受压的CT表现.结果CT扫描能显示峡部裂,及其引起的椎管狭窄,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等并发改变.结论CT对峡部裂的诊断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改进后的扫描技术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峡部裂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颈椎动态变化的MRI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定量分析椎管及脊髓的动态变化及机制,评价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33例体检及志愿者行中立、前屈、后伸位MRI检查,分别测量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计算脊髓/椎管矢径比值.结果:颈椎各椎间盘水平椎管矢径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脊髓矢径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脊髓与椎管矢径比值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结论:颈椎屈伸位MRI扫描以一种无创而简便的方法证实了前屈位椎管增宽,脊髓变细,缓冲间隙增大;后伸位椎管变窄,脊髓矢径大于前屈位,缓冲间隙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