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静  李晶 《时尚育儿》2016,(2):91-91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近3年来我院术后病理证实为骨内腱鞘囊肿的患者11例,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骨内腱鞘囊肿显示为关节面下囊性病灶,单房状9例,多房状2例,无或者轻度膨胀性,边缘清晰、光滑,均见硬化边;CT图像显示7例内部密度均匀,1例病灶内见结节状气体密度影,见短小液平,均未与关节腔相通;MRI显示6例T1WI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环,增强扫描1例环形强化,1例边缘及分隔强化呈花瓣样。结论:根据病灶位置及影像特点,大部分骨内腱鞘囊肿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家庭医学》2014,(3):64-64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9个病灶)均有平片资料,其中12例(13个病灶)有CT资料,3例(4个病灶)有MRI资料,9例(10个病灶)经随访观察1~4年,2例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6例共29个病灶,其巾股骨远侧干骺部14个,胫骨近侧干骺部7个,胫骨骨干4个,股骨近侧干骺部3个,肱骨近侧干骺部2个;单发19例,多发7例。X线表现: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切线位呈杯13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区,病灶内缘可见硬化边,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13个病灶CT表现:缺损可位于骨皮质表层(9个)或骨皮质内f4个),位于骨皮质表层者缺损表面无骨壳,局限于骨皮质内者缺损表面骨壳可完整;7个病灶凹向髓腔并以硬化边与髓腔分隔,但无膨胀性改变或突入髓腔;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9个病灶经随访观察,其中3个病灶无改变。3个病灶稍有缩小,2个病灶发展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结论典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单凭平片即可诊断.但CT、MRI比平片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1病案介绍患者女4岁。陕西省彬县小章乡留丑村人。1987年5月第l次X线右手拍片,片号16—153。第1掌骨和2~5指骨基节干能端深凹陷,底部硬化(十十)。拇指骨基节和2~5指中节骨干能端浅凹陷,底部硬化(+)。1988年5月第1掌骨和2~5指骨基节干能端硬化吸收,凹陷消除,骨纹理、骨结构出现,骨痊愈。拇指骨基节和2~5指骨中节干髓端凹陷加深,底部硬化加厚(十一十十)。1989年6月上述指骨干能端硬化吸收,凹陷变浅,病变基本消除(十十一十),指骨节增长。骨端由轻微毛糙,至1996年5月连续追踪显示典型骨端型改变。2病案讨论大骨节病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学特点,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颅骨生长性骨折儿童病例19例,摄颅骨正侧位片及切线位片,头部CT扫描和MRI检查,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颅骨生长性骨折好发于顶骨,表现为长条形、梭形、类圆形的骨质缺损。缺损边缘不规则,边缘骨质密度增高,骨硬化;部分缺损区骨密度减低,可向颅外隆起如火山口状或呈裂开状。结论:X线、CT、MRI影像能早期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  相似文献   

6.
赵成伟 《现代养生》2014,(10):139-139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包括X线和CT,回顾分析此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多数患者的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主要部位是股骨下干骺端及胫骨近端,病灶呈现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状或碟状缺损,表面无骨壳,边界可能有硬化线。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首选方法是X线平片,CT扫描是进一步检查的方法,可以对X线平片显示不清楚的病灶或者不典型的病例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和手术治疗。方法:2012年6月-2014年6月对43例四肢长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予坚强固定和植骨治疗。结果:发生骨不连的主要原因为严重创伤,手术影响,骨折部位和患者原因。经过9—24个月(平均18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四肢长骨干骨折不连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伤情严重和医源性因素是导致骨不连的主要原因。采用手术去除硬化骨,打通硬化骨,打通髓腔,坚强固定加植骨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包括X线和CT,回顾分析此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多数患者的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主要部位是股骨下干骺端及胫骨近端,病灶呈现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状或碟状缺损,表面无骨壳,边界可能有硬化线。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首选方法是X线平片,CT扫描是进一步检查的方法,可以对X线平片显示不清楚的病灶或者不典型的病例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表现、诊断厦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灶共14个,其中髋臼5个,舟状骨3个,月骨2个,胫骨近端2个,股骨头1个。结果7例11个病灶X线表现为临近关节面单房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减低区,2例2个病灶呈多房性囊状扩张,其内有粗细不等的间隔。其中2例2个病灶与关节腔均见有宽约有1mm相通口。10例14个病灶均显示边缘清楚,有薄层硬化边。结论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对本病可以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石骨症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石骨症13例的临床和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结果X线主要表现为骨硬化、成型异常和骨中骨。全身大部分或所有骨骼密度增高硬化,但下颌骨很少累及,颅骨亦较轻。骨硬化表现为无定形、横行带状或纵行长条状。硬化区骨结构消失而不能辨认。结论X线平片是石骨症的主要检查方法,可显示病变的累及部位、范围和程度,对石骨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耳硬化症是骨迷路发生反复的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病变位于前庭窗,引起镫骨固定者称镫骨耳硬化,临床主要症状为听力减退、耳鸣、威利斯听觉倒错和眩晕等。对于严重听力下降者多采用手术治疗。我科2000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耳硬化症患者32例,均采用在全麻下行人工镫骨植入术治疗。住院期间对他们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围术期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神经鞘瘤(Primaryschwannomaofthebone,PSB)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34例PSB手术切除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影像学对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骨神经鞘瘤病程长,除少数病人无症状体检发现外,大多数表现为受累骨的膨胀,而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影像学常表现为周边硬化的囊性病变,部分可见骨质破坏。免疫标记S100,GFAP阳性,增殖指数KI-67低。结论:PSB是一种骨内少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管良性恶性都可破坏骨质,为避免误诊和过度治疗术中冰冻很重要,必要时可借助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石骨症(osteopetrosis)又称大理石骨病(marblebone disease)、广泛性脆性骨质硬化症(osteosclerosis generalisata fragilis)、粉笔样骨(chalky bone)、先天性骨硬化症(congenital osteosclerosis)等。最早由Albers Schonberg(1904)报道,因此本病又称Albers Schonberg病。本病发病率低,是一种少见的骨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全身性骨质硬化,骨塑型异常,进行性贫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骨症骨转换的X线、CT和MRI表现及影像学不同检查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报告氟骨症骨转换28例,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氟斑牙。主要症状为四肢关节和肌肉酸痛,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13例,脊柱疼痛28例,以腰腿痛明显26例(92.85%)。影像学表现以骨量增多为主者17例,以骨量减少为主者11例,其中骨小梁模糊不清5例,骨皮质松化9例,骨松质硬化19例,合并椎体双凹状变形7例,骨盆变形6例,假骨折线形成4例,骨生长发育障碍7例。结论MRI能清晰地显示氟骨症骨转换的早期改变且诊断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骨内牵张器扩宽狗下颌骨中部,观察下颌正中牵张后,双侧髁状突组织病理改变,探讨手术对其影响。方法取双侧髁状突,矢状切开,分成三块(内、中、外),中间块分成前、中、后三小块,内、外两块每块分成前、后两小块。常规HE染色,观察髁状突结构改变,将其改变分成四等,记录不同组、不同部位髁状突的组织病理改变分值,统计分析。结果髁状突后、外侧及前中、内侧改建变化明显。固定1天组,变化涉及纤维层及软骨层,固定1个月和3个月组,改建涉及纤维层、软骨层和骨-软骨交界层。3个月组较1个月组变化轻。结论下颌正中牵张扩宽导致髁状突受压部位吸收改建。髁状突的变化是正常的适应性改建,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所有18例病人采用骨不连残端取出硬化骨、打通髓腔。骨不连间隙>3 mm的13例采用Feminster植骨法,植入髂骨骨片;骨不连间隙<3 mm的5例将骨端去除骨血管,变为毛糙状,骨碎屑填入间隙。切取大小适宜的带有骨膜监测皮岛的胫骨外侧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于骨不连处。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16.7个月。18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监测皮岛均成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肢体短缩、关节活动受限、跛行等并发症,满意度高。结论应用穿支骨膜瓣游离移植治疗骨不连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好的优点,是治疗骨不连的好方法,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杨春  郭晓焕  方锐  融恺  孙国梁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96-5197,5199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骨折的具体技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克氏针(导针)穿刺、复位、临时固定骨折端,微创置入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骨折15例,术后不予外固定,早期进行功能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骨折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5周,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经皮克氏针(导针)穿刺、复位、临时固定骨折端,微创置入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可以早期功能训练,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骨软化型氟骨症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骨软化型氟骨症的骨骼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的机制。方法 报告来自高氟地区的骨软化型氟骨症12例,对其临床表现、化验室检查、X线摄片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氟斑牙,主要症状为脊柱疼痛,四肢关节和肌肉酸痛,以腰腿痛为多见,活动受限关节功能障碍,可有跟腱痛,可呈“O”形腿或“X”形腿畸形,有脊柱弯曲畸形,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或感觉障碍;化验室检查,本组病例尿氟值为7.8—12.6mg/L,平均值10.4mg/L。X线摄片显示,病变以脊柱和骨盆明显,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密度增高或二者共存,骨小梁粗细不均模糊不清,骨皮质松化模糊,椎体可不同程度的呈双凹状变形,骨盆变形,髓臼内陷,耻骨与坐骨可见不同程度的假骨折线,膝外翻或膝内翻,可有股腓骨的弯曲畸形,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生长发育障碍。结论 骨软化若与骨硬化并存时,骨骼变形、髓臼内陷,特别是假骨折线的出现是影像学诊断骨软化型氟骨症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1988年4月22日至1993年4月21日5年中我校学生因各种外伤导致骨折20人.男生17例,女生3例.年龄16~19岁。骨折均经过南通医学院附院拍片证实。1病因:踢球跌倒引起骨折11例,溜冰滑倒骨折1例,跳高跌在沙坑外引起骨折1例,从双人床上铺坠地发生骨折1例.其他体育活动跌倒骨折6例。2骨折部位:烧骨下端骨折8例,踝部骨折3例.脚趾骨折1例,锁骨骨折2例,左侧尺挠骨骨折至倒,联骨骨折1例.尺骨骨折2例,排骨下端骨折1例,左舟状骨骨折显例。其中1例战骨骨折没用石膏固定,l例前臂尺烧骨双骨折先行石膏固定后改为手术治疗,但患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汤卫彬 《社区卫生保健》2010,9(4):285-285,288
退行性骨关节炎又称老年性膝关节炎,增生性膝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是指关节表面的软骨失去弹性,使得软骨下方的骨质受力增加,从而造成关节磨损加速、变薄,关节间隙变窄,运动时力量传递到软骨下骨,使得骨硬化、变形、囊性变等,从而导致关节功能的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