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慧  王效春 《磁共振成像》2022,13(2):123-126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尽早明确诊断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不足以准确评估该类疾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R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以及斑块的影像组学快速发展,显示出独特优势,血管内成像以及计...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准确诊断及鉴别疾病对于患者临床的早期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利用其独特的成像模式,对缺血性卒中的颅内责任血管壁及斑块特征的观察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对HRMR-VWI技术及其在鉴别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脑血管疾病、评估斑块易损特征并指导ICAS的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缺血性卒中是我国第一死亡原因,且仍呈现上升趋势[1]。其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2],通过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评估至关重要。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直接可视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病因分型、治疗效果和预后、未来卒中风险评估和疾病的鉴别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宇博  冯平勇  杨海骁  孙婕  张天资 《临床荟萃》2021,36(12):1148-1152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无创性识别病因、判断卒中类型及机制、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评估预后及复发风险等方面极具优势,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多信息。现就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CAD)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为全世界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HR VW-MRI)可覆盖全脑,对运动伪影较不敏感,能高度显示细节颅内血管壁成像,可作为血管造影管腔成像的补充,用于可视化成像观察神经血管、动静脉疾病。本文就HR VW-MRI技术及其评估ICAD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是一种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抑制血流信号后能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脂质核心、壁内血肿及管腔狭窄情况。HR-VWI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影像学信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就HR-VWI成像原理及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在颅内动脉夹层及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在症状性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应用、在脑小动脉病变及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MR管壁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动脉管壁的形态学特征,是目前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无创性影像学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MR管壁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在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颅颈动脉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是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影像学检查对于精准诊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作用。氨基质子转移(APT)成像是一种新型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成像技术,可反映组织pH值变化,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组织代谢微环境、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能。本文对APT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的主要疾病之一,尽早发现狭窄并识别易损斑块可以显著改善疗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斑块的形成、发展、破裂有着密切关系。利用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及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已经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精确诊疗的研究焦点。然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斑块相互作用的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血流动力学相关影像学技术也未广泛开展。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回顾,进一步梳理颈动脉斑块血流动力学的影像进展,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斑块形成、发展、破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探讨了这些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旨在评估综合分析斑块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下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共计128个斑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根据影像学资料及症状体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卒中组(42例,81个斑块)和非卒中组(34例,47个斑块),均采用HR-MRI进行脑部血管检查。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斑块分布情况和斑块HR-MRI特征。结果 2组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粥样斑块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好发于左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卒中组患者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数占比均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循环众多血管中,椎-基底动脉是最常受累的血管,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HR-MRI特征分析,能够了解其危险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