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张友堂  庚晓慧 《河南中医》2011,31(9):957-958
通过对麻杏甘石汤医案中的症状、舌脉进行归类统计,总结了麻杏甘石汤证证候舌脉的指征:①主症:咳嗽,身热,喘,汗出.②兼症: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③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数.临床有三项主症加舌脉征象,或有二项主症、二项兼症加舌脉征象即可诊断为麻杏甘石汤证,首选麻杏甘石汤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诊断条件。方法 对2004年1—12月住院的31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胸痹心痛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样品聚类及频数归一法,结合临床得出不同证型的诊断条件。结果 气虚证(178例)诊断:主症:胸痛、胸闷;次症:疲倦乏力、气促、纳少;舌脉象:舌淡,脉沉、脉细。气虚痰瘀证(114例)诊断:主症:胸闷、胸痛;次症:疲倦乏力、失眠、心悸、形体肥胖;舌脉象:舌暗、舌红,脉弦、脉滑。痰浊阻络证(27例)诊断:主症:胸闷;次症:咳嗽、咯痰、痰多、痰白、疲倦乏力、气促、纳少;舌脉象:舌淡、苔白、苔腻,脉滑。结论 中医诊断标准的研究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初步建立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 六经辨证二、太阳腑证(一)蓄水证(五苓散证)【临床表现】主症: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发热。次症:恶风,汗出,眩晕,小腹胀满,脐下动悸。舌脉: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病机分析】太阳病表邪未解,随经入腑(膀胱),致使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故称蓄水。本证  相似文献   

4.
张红  陈孟溪  梁益辉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925-1927
目的探寻鼻咽癌初诊患者中医主症、证型规律。方法采用现场病例调查方法,搜集64例鼻咽癌初诊患者信息,分析总结鼻咽癌初诊患者中医主症、证型分布、演变规律。结果可将鼻咽癌初诊患者症状分为5个证型,并得出对证候有统计意义的主要症状信息:痰浊凝聚证(鼻塞、耳胀闷、口干不欲饮、食欲不振、口中黏腻、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滑);热毒结聚证(涕血鲜红、咽干、口干喜冷饮、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肝郁痰凝证(颈部肿块、耳鸣、头晕、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口苦、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气滞血瘀证(头痛、复视、视物不清、面部麻木、但欲漱口不欲咽、心烦不寐、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气阴两虚证(涕血暗红、耳鸣、气短神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结论将鼻咽癌初诊常见证型归纳为痰浊凝聚证、热毒结聚证、肝郁痰凝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5类。本病早期以痰湿、热毒、肝郁、气血凝结表现为主,晚期多见气阴两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舌脉指标在不同疾病的痰瘀互结证中分布的异同,为异病同治提供临床证据支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以下简称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以下简称脑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43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以下称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6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危险因素、四诊信息、证候诊断等。运用频数、卡方检验、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三病舌脉表现的异同。结果:三病出现频数最高的舌脉指标均为弦脉、滑脉、苔色白等。三病做卡方检验P〉0.05的指标有弦脉、滑脉、苔色白等,P〈0.05的指标有舌态歪斜、舌态强硬、舌质老等。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心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边有齿痕,舌紫黯、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沉,脑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体胖,边有齿痕,舌下脉络青紫或迂曲、舌有斑点,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沉滑,心脑合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体胖,边有齿痕,舌淡黯,舌下脉络青紫或迂曲,苔滑腻或厚腻、脉弦滑、沉滑或短脉。结论:在不同疾病的相同证型中,舌脉表现大体相同,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6.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确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福生  赵立凝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78-2179
目的:旨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判别分析方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72例)及非脾气虚证(51例)共123例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新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4项主症和7项次症。主症:①食后脘胀;②舌胖大有齿痕;③舌质淡;④脉细或细弱。次症:苔薄白、胃腕疼痛、肢体倦怠、口淡、面色萎黄、大便溏、脉细弦。诊断标准:主症(D为必不可少之症;具备4项主症可诊断;具备前3项主症中的2项主症加任何次症3项可诊断;具备3项主症加任何2项次症可诊断。结论:新建立的标准更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诊断,更贴近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中医界已发布的冠心病痰湿证辨证标准是以主症、次症形式定性地给出,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本文引入约束隐结构分析,该方法将主症、次症的语义作为约束条件加入隐结构分析过程,得到含有主症、次症语义约束的定量化中医证候辨证规则。使用该方法对冠心病痰湿证患者556条无标签数据的分析,得到其约束隐结构模型,最后建立定量化痰湿证辨证规则,舌胖边有齿痕(3.16)、苔腻(3.12)、苔白滑(4.72)、胸闷(1.73)、脉濡或滑(6.04);次症:肢体困重(0.48)、口黏(0.63)、体胖(0.49)、大便粘滞(1.38)、脘腹痞满(0.97)、面色晦浊(0.79)、嗜睡(1.18)、纳差(1.07)。与经典隐结构模型得到规则和中医界已发布的定性化辨证规则相比,约束隐结构得到的规则客观性强,具有可重复性。在证候类大小、规则的量化合理度上较好地反映了主症、次症的特点,得到的规则切合中医实际,为冠心病痰湿证辨证标准的定量化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收集整理白虎汤古今医案214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白虎汤证的脉症进行归纳,探寻该方证的主症、兼症和舌脉的一般规律,总结后世医家对于白虎汤证的不同认识;通过这些方面的探索,为白虎汤证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呕吐一、属实 1.平胃散、五苓散、二陈汤均治水湿为患之呕吐。平胃散长于燥湿运脾,适用于湿滞脾胃,胃失和降之呕吐,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舌苔白腻而厚,脉缓者,五苓散长于利水渗湿,适用于水蓄下焦,气不化津之“水逆证”,症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者;二陈汤长干燥湿化痰,适用于脾湿生痰,胃失和降之呕吐,见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润,脉滑者。  相似文献   

10.
【溯源】太阳蓄水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在太阳病篇,霍乱篇中详细论述了本证的病因脉治。如太阳病篇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今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寒饮蕴肺证的证候特点。方法 :从临床调查入手 ,并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DME) ,对寒饮蕴肺证的症状进行概率统计。结果 :该证的辨证要点为 :咳喘气逆、胸闷憋喘、咳痰清稀或泡沫痰、畏寒肢冷、舌苔白腻或白滑 ,脉弦滑或弦紧 ,或兼痰多、喉中痰鸣。结论 :与文献总结的寒饮蕴肺证的辨证要点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2.
金汝真  余仁欢  高辉  杨丛旭  方芳  王建农 《中医杂志》2012,53(7):572-573,577
目的 比较五苓散和五苓汤治疗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的疗效.方法 47例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患者随机分为五苓散组和五苓汤组,剔除及脱落6例,有效病例41例,其中五苓散组21例,给予五苓散,每次9g,每日3次;五苓汤组20例,给予五苓汤,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均为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尿量和体重平均值及24h蛋白尿定量(24hU-TP)及血浆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体重较治疗前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平均尿量和体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4hU-TP及ALB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苓散对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患者的利水消肿作用明显优于五苓汤.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分型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102篇期刊文献中围绝经期综合征(PPS)的分型,通过百分位数计算结果,取累积频率为25百分位数以上的证型作为PPS的主要证型;取各证型累积频率为75百分位数以上的症状、体征作为各证型的主要症状体征;归纳出PPS中医辨证分型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郁证、心脾两虚证。肾阳虚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舌边有齿痕、舌淡、舌胖嫩、形寒肢冷;肾阴虚证为:头晕、舌质红、耳鸣、烘热汗出、腰膝酸软;肾阴阳两虚证为:头晕、腰膝酸软、耳鸣;心肾不交证为:心悸、怔忡、失眠;肝郁证为:胸胁作胀或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口苦、胸闷、善太息、脉弦;心脾两虚证为:心悸、舌淡、纳少、失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讨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中医临床证候特征,为中医药合理规范地治疗RITP提供思路。方法对75例RITP患者临床证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的发生频率,并对发生频率在10%以上的症状或体征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气虚血瘀是RITP主要的证候类型,其代表症状为神疲乏力、气短、皮下紫斑、面唇紫黯、经血色黑有血块,代表舌脉为舌质黯淡、苔白,脉细弱或细涩;阴虚为其次的证候类型,代表症状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代表舌脉为舌红少津、脉细数。结论气虚血瘀是RITP最主要中医证型,益气活血法为RITP最基本的中医治则。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强调:"口燥渴、心烦、欲饮水,""欲"提示患者并未真正饮水.《金匮要略》言:"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中有湿证.湿证形成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为湿邪中人,内因为饮食劳倦.张仲景秉承前人观点,指出湿证的症状除有"关节疼烦,寒热汗出...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证最突出的症状是"小便不利",以小便量少,点滴不畅,甚至无尿为特点。而陈师发现,临床问诊中,患者常不明白此为何意,不能清楚表述,且发现小便量少,相应的出现全身浮肿居多。故陈师指出临床辨证以"水肿"为主症,是应用五苓散的主要线索。而辨寒热,陈师主张从舌诊来看,因脉诊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变化多端,故陈师尤为重视舌诊,陈师指出,五苓散主要舌诊为苔白腻,主要强调没有明显热象。患者兼纳差、口渴、水逆时,合用小半夏汤;兼眩晕者,加大泽泻用量,一般为30 g;咳喘心悸甚者,加葶苈子。  相似文献   

17.
五苓散证以津液不足或津液积聚为标,津液敷布失调为本,津液失调为病可表现为多种病证。五苓散以泽泻、猪苓、茯苓通利三焦水道为主,甘淡利水药味多而分量重,重在交通上下。五苓散原方服法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用以治疗急性津液失调,小其制并以米汤调服则避免水逆之吐,继之多饮暖水,增加津液为作汗之源。霍乱吐利,口渴欲饮,仲景用五苓散,《金匮要略》三焦蓄水证,仲景用五苓散,也用五苓散加茵陈蒿,都是抓住了五苓散证津液输布失调的病机和口渴、小便不利症状的共同性,给后世对五苓散应用的发挥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黄疸湿、热病因的本质,寻找黄疸辨证的客观指标。方法 95例成人黄疸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其中61例不伴细菌或真菌感染,34例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观察其血清生化指标、黄疽颜色、舌象、脉率。结果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DBIL/IBIL≥1),皮肤多呈暗黄色,舌质红或正常,苔白;肝硬化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出现贫血,而使舌质变淡;合并感染的患者出现脉数、苔黄。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DBIL/IBIL〈1),皮肤多呈鲜黄色,舌质红,苔黄。结论 DBIL/IBIL能较为准确的反映患者的证型,DBIL/IBIL≥1者多湿重于热,DBIL/IBIL〈1者多热重于湿;DBIL/IBIL≥1患者如出现脉数、苔黄提示湿郁化热。  相似文献   

19.
饮与饮伤诠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所伤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混言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那么,什么是饮?怎样会致饮伤?通过对历代中医文献的研究,结合现实生活,对饮与饮伤进行了诠释。认为饮食之饮,包括水、酒、茶、乳等清稀之物。务饮是指过饮、久饮、劣饮、偏饮、乱饮对人体的损伤。充分认识饮与饮伤,有利于进行饮伤疾病的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