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病实施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00例BPPV患者,其中后半规管的BPPV患者实施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而Barbecue翻滚手法复位是对水平半规管的BPPV患者实施的治疗。结果经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进行治疗的183例患者中,165例痊愈,4例有效,2例复发,9例无效,有效率93.4%。而采用Barbecue手法复位治疗的17例患者,病症也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有轻微的后遗症。结论对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手法复位治疗,不仅操作简便,同时还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病实施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00例BPPV患者,其中后半规管的BPPV患者实施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而Barbecue翻滚手法复位是对水平半规管的BPPV患者实施的治疗。结果经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进行治疗的183例患者中,165例痊愈,4例有效,2例复发,9例无效,有效率93.4%。而采用Barbecue手法复位治疗的17例患者,病症也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有轻微的后遗症。结论对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手法复位治疗,不仅操作简便,同时还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与合并综合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4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0例,A组患者予以手法复位治疗,B组患者在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患者总有效率的92.9%高于A组患者的78.6%(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手法复位与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应用Epley管石复位法、Semont管石解脱法、Barbecue翻滚法治疗BPPV患者64例.结果 49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中,经Epley管石复位法首次治疗痊愈31例,18例经2次复位治疗,其中6例痊愈,12例经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7例痊愈,5例好转,给予前庭功能训练,第14天随访时眩晕症状均消失.15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中,10例患者经第1次Barbecue翻滚法治疗后痊愈,2例经第2次复位后痊愈,3例好转,给予前庭功能训练,第14天随访时眩晕症状均消失.64例患者56例痊愈(87.5%),8例好转(12.5%),总有效率100.0%(64/64).结论 耳石复位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且费用低的治疗方法,可以在治疗BPPV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复位治疗后、上半规管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107例后、上半规管BPPV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Epley组55例,Semont组52例,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并随访1周至3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后1周复查,痊愈60例,改善33例,无效14例,有效率86.9%(93/107);3个月复查,痊愈91例,改善8例,无效8例,有效率92.5%(99/107).Epley组经一次复位成功的为54.5%(30/55),需多次复位成功的为32.7%(18/55);Semont组经一次复位成功的为53.8%(28/52),多次复位成功的为32.7%(17/52).受累后、上半规管左右侧比例为1∶1.77.两组治疗后1周、3个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复位治疗后、上半规管BPPV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卫东 《中国卫生产业》2014,(5):133-133,135
目的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手法复位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无效率显著降低,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良性位置性眩晕女性患者居多。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较多等特点,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超  陈卓  黄辉 《现代保健》2013,(23):103-10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pley复位法、Barbecue复位法对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同时结合心理疏导,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第1次治疗后46例(79.3%)痊愈,第2次治疗后53例(91.4%)痊愈,第3次治疗后57例(98.3%)痊愈,随访6个月1例复发,总有效率达98.3%。结论:手法复位结合心理疏导治疗BPPV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诊治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5月BPPV患者17例,其中后骨半规管性BPPV 16例,外骨半规管性BPPV 1例,分别采用Epley复位法和Barbecue翻转复位法治疗。结果 15例完全治愈,占88.24%。随访1个月复发1例,为外骨半规管性BPPV,再次手法治疗仍然有效。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通过学习能掌握BPPV的正确诊断和复位方法。患者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7例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受累半规管的差异采用Barbecue翻滚复位法、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1周后复查,并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87例患者通过变位试验检查显示,单侧后半规管受累者居多,共72例,占到82.8%,单侧水平半规管受累者11例(12.6%),单侧上半规管受累者2例(2.3%),混合型受累者2例(2.3%).所有患者针对不同半规管受累情况采用有效的手法复位方法,结果发现首次治愈76例(87.4%),3个月后治愈83例(95.4%).结论 :BPPV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可将Barbecue翻滚复位法、Epley管石复位法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次手法复位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效果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并行多次手法复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位日后进行7天、14天、1个月后复查及评价。结果确诊BPPV患者共156例,其中由于自身剧烈活动复发、眼震不明显造成漏诊、配合不佳无法彻底完成、转变为其他方式BPPV、患者年龄过大、患者体质较差等原因间断性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法复位者50例,占32.0%,于多次治疗后1个月后痊愈者42例,有效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0%。结论为提高手法复位一次性痊愈率、减少病人症状等,多次、规范、联合的手法复位尤其对于症状重、病变位置多、易复发、年龄大的BPPV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范学民 《中国校医》2020,34(2):159-160
目的 研究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其中21例治愈、12例治疗改善、7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2.5%。结论 针对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先需要对该疾病进行合理有效的诊断,在确定疾病类型和患侧后,采取针对性的手法复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BPPV患者致病因素、治疗方法和疗效.全部病例经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确诊.对后半规管BPPV(PC-BPPV)采用Semont摆动法或Epley复位法,上半规管BPPV(SC-BPPV)采用Epley复位法,外半规管BPPV(HC-BPPV)采用Lempert复位法,混合性BPPV(C-BPPV)分别行Epley复位法和Lempert复位法.完成治疗后2周复查评定疗效.结果 PC-BPPV 74例,其中痊愈56例,有效10例,无效8例;HC-BPPV 6例,其中痊愈4例,无效2例;SC-BPPv 3例和C-BPPV 1例,均痊愈.发病10 d内就诊者痊愈率89.3%(50/56),11~29 d就诊者痊愈率62.5%(5/8),1~5个月就诊者痊愈率57.1%(8/14),5个月以上就诊者痊愈率16.7%(1/6),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耳石复位1次痊愈,6例复位2次痊愈,4例复位3次痊愈.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效率高,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是成功复位的关键,BPPV治疗效果与发病至就诊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3.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对23例BPPV患者分别给予Epley复位法及Barhecue复位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手法复位治疗后明显好转15例(65.22%),好转5例(21.74%),无效3例(13.04%).1周内复发3例(13.04%),重复手法复位治疗均明显好转.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BPPV疗效较好,复发病例重复手法复位治疗有效,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误诊原因,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诊治的36例误诊的BPPV患者,对患者基本信息、首诊医院、就诊次数、最初诊断、主要检查、治疗经过进行记录分析。治疗:后半规管BPPV采用颗粒复位手法(particle repositioning maneuver,PRM)或Semont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帽结石症先行摇头锻炼,待眼震变为水平向地后再予Barbecue翻滚法复位;前半规管BPPV采用反向PRM复位。首次门诊手法复位未获成功者,针对不同的BPPV分型教导患者简单的体位训练,如Brandt-Daroff训练法、直立位快速摇头法和平卧位摇头法,每天3次,每次10-15 min,3-5 d后复诊,行手法复位治疗,直到复位成功。结果 36例患者首诊科室:神经内科占27.8%,骨外科占22.2%,耳鼻喉科占8.3%,其他科室占41.7%。误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占33.3%,颈椎病占27.8%,梅尼埃病占8.3%,偏头痛占8.3%,直立性低血压占11.1%,神经官能症占2.8%,其他占8.3%。36例患者经1次手法复位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6例未获1次手法复位成功的,需要连续2-5次手法复位治疗,均获成功。36例患者经1次手法复位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6例给予连续2-5次手法复位后治愈。结论 BPPV临床误诊率高,只有掌握其发病特点,给予适合的治疗方法,才能避免误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分析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患者颗粒复位手法治疗的效果及经验.方法 对本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2例PSC-BPPV患者行颗粒复位手法治疗,1周后复诊,随访3个月.结果 利用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首次治愈率87.1%(54/62),总治愈率96.8%(60/62),复发率3.2% (2/62).结论 颗粒复位手法治疗PSC-BPPV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前庭疾病,虽然它归属于耳鼻喉疾病,但患者常常因眩晕到神经内科就诊,神经科医师的及时诊断和有效的复位可大大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半规管耳石复位法(CRP)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arbecue法手法复住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引起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明确诊断为HC-BPPV患者行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结果经一次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后,39例患者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有效率为81.3%,5例经2次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1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也消失,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8%。经随访,6例复发(复发率12.5%)。复发者再行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仍有效。结论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HC-BPPV安全有效,凡诊断明确者均应给予Barbecue翻滚法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诊断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不辅以任何药物治疗,观察并分析比较。结果有效率95%。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起效快、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61-662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根据病程分为短病程组、中病程组、中长病程组和长病程组,各40例。四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医生进行李氏复位法治疗。对比四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短病程组(100.00%)和中长病程组(100.00%)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但与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的9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病程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2.50%,显著高于中长病程组的60.00%和长病程组的52.50%(P <0.05)。结论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总体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病程延长,治愈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耳石复位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87例PC-BPPV患者,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颈椎病或肥胖的病人选择PRM法(颗粒复位法),余病人随机选择PRM或Semont管石解脱法复位。结果 46例患者行PRM法治疗,41例患者采用Semont法治疗。前者治愈41例,好转4例,无效1例,后者治愈37例,好转2例,无效2例。随访至今,复发21例,复发率24.13%,其中复发1次15例,2次3例,〉2次3例。复发后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PRM法及Semont法治疗PC-BPPV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