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是由四君加淮山、扁豆、莲肉、砂仁、苡仁、桔梗组成。其药性平和,无寒热偏胜之弊,对小儿五脏虚证皆宜。20多年来,笔者用本方治疗儿科多种疾病,效果满意,特总结如下: 一、长期低热:小儿发热,除外感实邪外,有因脾虚气弱,不能敷布精微以生气血津液而虚热内生  相似文献   

2.
“九咳灵”煎剂治疗小儿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以声言 ,嗽以痰名 ,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是儿科最为常见的肺系证候之一。其病因病机是外感六淫 ,或内伤乳食 ,或内外合邪致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调 ,气逆痰动而发为咳嗽 ;从现代医学角度观察 ,咳嗽常见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中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小儿咳嗽虽有内伤所致 ,但十之七八由外感引发 ,而小儿肺娇嫩 ,形气未充 ,易使寒邪束于肌表 ,内犯于肺 ,肺气不宣 ,气逆于上而咳嗽频作 ;又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疾病易从热化 ,故选用《医学心悟》中的止嗽散加减为“九咳灵”煎剂治疗小儿新久咳嗽 ,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林玲 《临床医学》2005,25(7):88-89
小儿发热临床甚为多见,由于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病均有发热的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又很多,根据感邪之不同和体质的因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阴阳均属不足,因而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均易化热。外感发热常因六淫之邪及疫疬之气所引起,起病较急,多属实证,亦属儿科急症范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气血虚弱致脏腑功能失调而成,起病较缓,多属虚证。临证时应整体辨证,明确病因,对症下药,疗效常能得心应手。辨证应根据发热的病邪、病位、病机及体质特点不同,可分别应用对证方药…  相似文献   

4.
外感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风寒、发热、身痛为主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故又称“时行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指出:“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说明若四时之气失常,人感此非时之气易引起外感病,再夹时行之病毒侵袭人体,轻者为“伤风”,一般称为“感冒”,其病邪由皮毛而入。凡能引起广泛传染流行者则为“流感”,中医称为“疫”或“温”,其病邪由口鼻而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冒暑是指感受暑热之邪传入胃肠而致的疾病,为暑病轻证。小儿冒暑为感受暑热之邪,传入胃肠,肺失宣降、脾失升清、胃失降浊,导致咳嗽、呕吐、腹泻等三焦症状并见。暑令感冒多易夹湿,湿热困脾,三焦气机失调,升降失司,即为现代分型所说的感冒夹滞证。《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而又有寻常感受暑气,致腹痛水泻者,乃胃与大肠感邪之故,或恶心呕吐者,乃胃口有痰饮,而又感邪之故,此皆名冒暑,  相似文献   

6.
有病早治、未病先防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早有“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海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精论。说明古人非常重视防病在先,防重于治。防病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固正气和拒邪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7.
由于小儿特殊的稚阴稚阳之体质,小儿患病邪在气分的证候尤为多见,往往一发病很快即表现为气分热证。小儿外感热病最常见的气分证,也有以下特殊的表现形式:①表里同病或卫气同病。②邪犯肺胃最为常见,肺胃是小儿气分证病变中心。③食和痰是小儿气分证主要兼夹因素。以下为几种儿科常见的气分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纯真,气阳功能活动旺盛,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在阴长阳充过程中,阳为主导优势,常有余,故小儿阳气具有潜在的对于某些致病因子的刺激,反应泛化、过强、阳热征象的特点,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邪气易迅速入里从阳化热而见高热。正如《宣明方论》中言:“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小儿又为“稚阴稚阳”之体,全身器官成而未壮,易被邪侵,传变迅速,引动肝胆相火而形成太少并病发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200-200
1生活起居预防 ①“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②“食饮有节”,饮食要适时、适量、适温,少进刺激之品。③“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规律,多动、早睡。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平衡,“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也可导致气机逆乱,更易招致外感。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云:“邪之所奏,其气必虚。”虚则易受外邪侵袭,损伤机体组织器官,脏腑功能失调,久而积聚为患。俗说:“病来如山倒。”确实不假。气势之所至,必是日积月累之果也。故病之所致,治之必棘手。故《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笔者非圣人,我从事中医工作三十余载,治疗各种疾病过程中,验证此话真医理也!遵循上述的指导思想。结  相似文献   

11.
1 中医辨证 附骨疽以其“毒气深沉,附筋着骨”而名。通常指现代医学之慢性骨髓炎病。前贤论及本病颇多,如《巢氏病源》云:“风热伏结壅滞,附骨成疽”。提出了外感风热之邪而发病。金元时,李东垣提出了“阴寒入骨”的病理变化,至清代,《疡医大全》认为本病亦有“因伤损,又感毒邪,凝滞筋骨。”而至,提出了外伤后,淤血阻滞,感受毒邪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审证求机就是审查疾病的症状表现,分析其病因病机,综合其病理变化的过程.张国梁教授特别注重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过程,强调"审证求机"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认为其主要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等导致肝失疏泄,肝经气滞而致血瘀、湿热疫毒等邪郁结于肝,肝体络脉失养.病初病位较浅,邪在气在经,病久邪气入络入血,临证需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疾病的发展规律灵活采用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13.
气功锻炼,扶正祛邪在流行性感冒的季节里,为什么有的人得病,有的人不会得病?同在一起进食不洁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人患了肠胃炎,有的却没有得病?练习气功的人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志,为什么脸色比较红润,身体结实,冬天不大怕冷,夏天不大怕热,并少患疾病?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历来贯串着以“正气”为本的论点,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指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不仅取  相似文献   

14.
肺主气属卫,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若肺功能健全,气生成充实,肺有所主,则皮毛致密,抵抗外邪侵袭能力亦强。反之,肺气虚,宣发卫气和输布精气于皮毛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腠理不实,风寒之邪易乘虚而人致病。此《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均说明正气不虚于内,风寒之邪不得从表入侵犯内。因此,肺卫不固,腠理不实,是风寒束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风湿病属于中医痹证、心悸等证的范畴,中医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正如《灵枢·五变篇》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病在急性期常因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搏,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以致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如热邪久留不去,损气耗阴,则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病变的发展一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经络而脏腑。如病邪郁子肌肤筋脉,  相似文献   

16.
“热病”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疾病,包括了各种传染性及非传染性的急性发热病。发病的原因,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以及疫疠之气等外邪所引起的,所以又称“外感热病”。由于外邪的性质有寒、热的不同,因而又分为伤寒病和温热病两大类。这二类热病,又统名叫伤寒,故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这些外感热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展过程以及临床表现与内伤杂病不同,因此,临床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就不能完全切合外感热病的规律。前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  相似文献   

17.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则主要靠中焦脾胃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再经气化而变为血。正和中医《灵柩.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法,变化而赤。是谓血”即充分说明了中焦脾和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有小儿“脾常不足”之说,充分说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脾的消化功能是较薄弱  相似文献   

18.
水血总属阴液,同源而异流,唐容川在《血证论·胎气》篇中指出:“水血调和,则胎孕无病,所以有病者,皆水与血不和之故”。由于水血在女子月经生理上的依存性,因而活血行水法治疗妇科疾病又有其特殊性,正如唐容川所说:“或调气中之水以滋血,或调血中之气而利水,是女子调经之法”。这种气、血、水的理论,对指导妇科临床辨治水血相关为疾,发病须究孰先孰后具有重要意义,兹就用活血行水法治疗妇科经、带、胎、产疾病择要介绍如下。一、瘀血崩漏澄源水血同治祛除作为病理性产物和继发致病因素的水邪、瘀血必须明确是血病及水,还是水病及血,以分清主次,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须“化而走小  相似文献   

19.
扶正解表法是外感病证的治疗法则之一,适用于正虚外感病证。它与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同中有异,不可混同。一、扶正解表法的临床意义祖国医学在外感病证的辨证论治中,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识到体质是外感病证发生、发展、证型、治疗、转归的物质基础,从而创立了扶正解表这一治疗大法。扶正解表法属于标本同治之治则。如张景岳所说:“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气原虚,则开始便当顾本。”治病,从根本上讲就是扶正、祛邪。因此,必须辨证处理邪正之间的关系,务使正盛而邪却。  相似文献   

20.
小儿急惊风临床颇为多见,是小儿急危证之一。现代多种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毒性菌痢、脑炎等均可能出现此症。其特点“无热不惊”、故小儿急惊风以热为邪,以惊为变,与其它杂病大惊大恐之病理不同。故治疗以清热为首,其热不清,则其惊不止。但清热之法,愚见必须依据温病学的卫气营血为纲领、则能奏效显著。现将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略述如下: 辨证分型1.热入肺卫证见发热不恶寒,头痛惊搐、摇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