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运用《金匮要略》"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为中风恢复期肢体痉挛提供中药治疗的临床依据。方法:将5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栝楼桂枝汤结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25例,对照组27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并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关节屈曲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电活动,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结果:改良Barthel指数及表面肌电图的肌电活动均提示治疗组在患肢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栝楼桂枝汤对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有较好的疗效,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45例,取穴方法同对照组,予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混合后进行穴位注射。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恢复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评价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AS分级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水针治疗可明显降低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肌张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会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痉挛指数评分等评估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MBI、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MAS、MBI、下肢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抑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患肢痉挛,加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风肢体康复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肢体偏瘫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风肢体康复方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57.5%,治疗组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肢体康复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中药组、康复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康复组给予康复训练,2次/d,40 min/次。中药组给予中药补阳还五汤口服,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联合组给予中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同其他两组。3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价肢体痉挛程度,用Fugl-Meyer评分评价肢体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三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改善较其他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龙睿  徐枫  余昕  吴静 《四川中医》2020,38(1):114-117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柔肝通络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2月6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柔肝通络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麦粒灸,比较两组患者肢体痉挛和神经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表面肌电图IEMG测定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与下肢肢体痉挛程度Ashworth评分与神经缺损程度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肌电积分值(IEMG)检测结果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肱三头肌IEMG检测结果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联合柔肝通络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可降低患者肢体痉挛程度与神经缺损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神舒筋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调神舒筋针法治疗,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和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总有效率达90.0%;CS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舒筋针法可以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维吾尔医常规疗法结合针刀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维吾尔医常规疗法结合针刀组(治疗组)和常规维吾尔医特色疗法组(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1个疗程后用Ashworth张力评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维吾尔医对照组。结论:维吾尔医常规疗法结合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的肢体痉挛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敷贴联合抗痉挛手法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痉挛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及敷贴方式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中医症候进行积分,评定患者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或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肌张力评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按摩敷贴联合抗痉挛手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中医症候、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单一抗痉挛手法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对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94例中风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舌下针刺法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肢体痉挛状态、临床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临床痉挛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可提高中风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减轻肢体痉挛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舒筋通络散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运用平行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及运动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自拟舒筋通络散熨烫治疗,21天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量表(Barthel指数)、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估、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患者满意度,共7个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74%,两组在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DS、MAS、C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I、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满意度为97.56%,对照组为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舒筋通络散熨烫治疗可以降低中风后患者肢体肌肉痉挛,降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关节活动度,并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5,(10):1344-1345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在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肢体痉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以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治疗。采用改良Ashorth量表、综合痉挛量表、痉挛频率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作出评价。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偏瘫侧肢体痉挛改良Ashorth量表、综合痉挛量表、痉挛频率量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热敷能改善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化瘀通脉汤联合芒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瘀通脉汤联合芒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痉挛指数评分(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CSI)及改良Ashworth评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19%(59/64)]显著高于对照组[68.75%(44/64)](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通脉汤联合芒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芹  张淑青  杨科朋 《新中医》2020,52(3):120-123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血清Glu、GAB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6%,高于对照组74.60%(P<0.05)。治疗后,2组上肢痉挛、下肢痉挛状态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肢痉挛、下肢痉挛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Glu水平较治疗前降低,GAB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Glu水平低于对照组,GAB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可有效调节血清Glu、GAB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湿热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Ashworth评分及FMA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肢体痉挛状况,改善其肢体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和华佗夹脊穴为主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针刺、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针刺组及康复组,每组30例。针刺康复组采用针刺督脉和华佗夹脊穴为主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组采用与针刺康复组取穴一致的单纯针刺治疗;康复组采用与针刺康复组相同康复方式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 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修订的Ashworth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分,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MAS、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后针刺康复组MAS、CSI、FMA、BI各评分均较针刺组和康复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针刺组和康复组之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康复组、针刺组和康复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76.7%(23/30)和73.3%(22/30),针刺康复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和康复组(均P0.05)。结论:针刺督脉和华佗夹脊穴为主结合康复训练在降低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肌张力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和单纯针刺治疗,可更好地提高中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风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78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依入院先后顺序,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以及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联合中风胶囊治疗,对照组联合偏瘫复原丸治疗。28d为1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情况,评定肌张力分级程度、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经治后,MAS、CSI、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4%(35/39),优于对照组的61.53%(24/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胶囊在降低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痉挛方面有显著疗效,可更好地改善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