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太运  王琳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15-116
目的研究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0例患者腰椎小关节进行CT扫描,采用骨窗与软组织窗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椎小关节肥大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真空征,关节囊钙化,骨性关节面硬化囊性变,并发侧隐窝狭窄,同时并存椎间盘突出,许莫氏结节。结论CT图像能够清楚显示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为腰椎小关节病变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进一步提高了腰腿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104例单纯腰腿痛患者16层螺旋CT全腰椎容积扫描后处理所得图像与传统单纯L3~S1椎间盘层面轴位扫描图像.结果 多层螺旋CT全腰椎容积扫描后处理技术对L3~S1诸椎间盘膨突出的诊断与传统单纯腰椎间盘层面轴位扫描对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腰椎容积扫描重建检出腰L1~L3椎间盘7例膨出,1例突出,明确诊断椎间盘"真空"变性37个,Schmorl结节29个,其中椎体后缘软骨结节15个,椎间盘钙化2个,L4、L5椎体向前Ⅰ度滑脱分别为3例、2例.传统轴位扫描无检出.结论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有助于观察各椎体缘的增生、各椎间小关节的增生退变、椎管及椎间孔的骨性狭窄,更有助于鉴别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突出的椎间盘钙化和后纵韧带钙化.较传统单纯椎间盘层面轴位扫描可扩大扫描范围,减少L1-2,L2-3椎间盘病变的漏诊,避免由于角度不准而造成的误诊.能够全方位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变化,为临床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3.
腰椎退变主要是腰椎骨质增生,关节肥大退变,椎间盘变性,腰椎周围韧带、软组织退变.临床进展缓慢,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文着重探讨X线平片与螺旋CT在腰椎退变的诊断及其与临床表现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多平面(MPR)重建对诊断腰椎峡部不连的应用价值。方法:回归性分析200例腰腿痛患者的CT检查资料,研究L2/3~L5/S1椎间盘扫描和L2~S1螺旋扫描的结果。结果:CT明确显示峡部不连的有165例,共206处峡部不连;35例需对椎弓进一步检查。结论:L2~S1螺旋CT扫描价值高于L2/3~L5/S1椎间盘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9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53例腰痛患者的腰椎CT资料,采用观察CT骨窗轴位像关节突关节面、关节间隙、骨赘形成及骨质改变情况,依据LFJOA的CT征象将其分级.结果 Ⅰ级48例,Ⅱ级48例,Ⅲ级57例.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累及3节椎间小关节90例,2节42例,1节21例;同时伴有椎间盘膨出和(或)突出,累及3节椎间盘膨出63例,2节57例,1节33例.椎间盘膨出导致LFJOA的病变率高于椎间盘突出(P<0.05),腰椎4~5(L4~5)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腰5~骶1(L5~S1)和腰3~4(L3~4)(P<0.01).结论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程度CT分级与椎间盘退变具有一致性,多层螺旋CT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评估和研究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MS)CT多平面重建诊断腰椎小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及扫描中的技术。方法:腰椎MSCT扫描172例,扫描重建层厚2栅,层距1mm,将数据行多平面重建处理;对所得重建图像分析整理后,与常规以椎间盘为中心、横断轴位重建的对照组(17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平面重建后图像可在不同角度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病变,对细小关节面及椎间盘显示清楚。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能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病变全部细节,较常规检查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丁坚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377-3378
腰腿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其发病率也相应增加,因腰腿痛而就诊的患者居骨科患者的首位,临床上常将其归咎于椎体骨质增生及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而在常规X片及CT扫描上,很多医生也将椎体增生及椎间盘的突出作为重点,而对腰椎小关节的改变则容易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中老年腰椎小关节退变CT图像特征,探究CT诊断该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CT诊断,就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证实,84例患者经检查发现153个小关节病变。主要表现为关节面骨皮质肝硬化,间隙狭窄,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囊钙化,关节不稳/脱位,关节腔真空。关节突增生性肥大35例,32例关节腔真空,关节囊钙化共计33个,膨出关节50例,椎间盘突出62例。关节脱位/不稳15例。结论:使用CT对腰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者展开检查,效果显著,可以全面实现对关节病变详情个性化分析,图像清晰度高,极具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的CT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椎小关节病的主要CT表现,关节突骨质增生,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囊改变以及伴随的椎间盘膨出、突出,椎间孔、侧隐窝和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钙化、关节脱位及半脱位等征象.结论:CT可以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提供直观、充分的影像学根据,可作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在评价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总结分析100例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小关节病的主要CT表现为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破坏、关节囊钙化、关节腔积气、关节半脱位以及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等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可充分显示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为椎小关节病的诊断提供充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面综合征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以提高对椎小关节病的重视。方法回顾170例腰椎小关节面综合征的CT表现。结果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160例;小关节面硬化145例;关节突肥大或骨赘形成129例;关节面下囊样骨吸收76例;关节“真空”征66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59例;关节周围钙化18例;椎间盘突出或膨出130例。结论腰椎小关节病发病率很高,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因素之一,CT可为椎小关节病的诊断提供直观、充分的影像学根据,是诊断小关节面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方向性及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完整骨骼标本18具,男性12具,女性6具。用万能角度尺手工和CT图像测量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数值。结果:从L1-L5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值逐渐增大,由相对矢状位渐变为相对冠状位。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用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腰椎关节突关节角从L1-L5逐渐增大,适应了正常人体下腰椎活动较上腰椎大的需要,可能是下腰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腰椎CT表现特点,减少AS的漏诊率,协助临床诊断。方法56例以腰间盘突出复查二次以上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主要观察腰椎椎小关节CT影像改变,8例可疑AS患者行人体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类风湿因子等项检查,并均行骶髂关节CT对比。结果通过对腰椎CT图像细致分析,56例患者中6例腰间盘轻度突出,2例腰间盘重度突出;发现8例AS,人体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5例为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且2例腰椎CT椎小关节改变重于骶髂关节。结论AS主要以累及骶髂关节为主.但合并腰间盘突出病人或首诊腰椎CT检查并未引起重视,常常漏诊。本文主要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腰椎AS影像分析.减少AS的误诊及漏诊,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瑞嘉 《广西医学》2004,26(3):331-333
目的 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2 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CT所见。结果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异常主要表现为 :(1 )小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 1 0 3例 (85 83% ) ;(2 )关节间隙变窄86例 (71 6 0 % ) ;(3)关节面改变 35例 (2 9 1 7% ) ;(4 )小关节真空现象 2 1例 (1 7 5 0 % ) ;(5 )侧隐窝或 /和椎间孔狭窄 1 9例(1 5 83% ) ;(6 )关节囊钙化 9例 (7 5 % ) ;(7)椎小关节半脱位 6例 (5 % )。结论 CT扫描可清楚显示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 ,为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对改进临床诊断和治疗腰腿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并均行X线、CT、MRI检查的87例30岁以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青少年颈椎病具有以下特征:(1)生理曲度改变.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生理弯曲度前突加大或减少、消失变直、后凸或成角、侧弯等改变.(2)颈椎失稳.表现为椎体移位或滑脱,于侧位可见椎体后缘双重影像即"双边征".(3)退行性改变.较为少见,表现为椎小关节退变、韧带钙化、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4)CT可见软性椎间盘突出、椎间韧带肥厚、小关节囊肥大、钩椎关节增生等.(5)MRI还可发现X线和CT未能发现的早期椎间盘变性引起的信号异常改变.结论 青少年颈椎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其中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能发现颈椎的大多数异常改变 CT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及侧隐窝的情况,能准确作出诊断,其灵敏度明显优于X线平片 MRI对椎间盘的早期信号异常改变能直观显示,对颈椎病的的分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CT椎间盘造影术结合关节突关节封闭,用于退变性脊柱疼痛的诊治,以期为此类疾患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临床症状、体征与CT、MRI检查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性疼痛病人及多节段椎间盘病变,需要明确责任间盘以决定治疗方案的病人,进行CT椎间盘造影术或/和关节突关节封闭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适当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共造影检查93个间盘,其中造影阳性间盘39个;共进行关节突关节封闭54个,阳性结果4例;对造影检查阳性和关节突关节封闭试验阳性节段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板间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临床综合评价结果,所有病人均完成术后随访(1年),自觉临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统计学显示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椎间盘造影结合关节突关节封闭可以较好的应用于退变性脊柱疼痛诊治。对于椎间盘源性、关节突源性的疼痛可以起到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作用。对于多节段脊柱退变,可以明确病变责任节段,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新 《当代医学》2010,16(31):58-5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CT诊断为腰椎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硬膜囊脂肪层消失或不对称,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被推压移位;4例腰椎间盘后缘弧形突出,位于椎体后缘的中央;13例并发黄韧带肥厚(6~8mm),5例黄韧带肥厚且伴有钙化,18例均见增厚的黄韧带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使之变形或移位;侧隐窝狭窄9例;椎间孔狭窄者4例。结论螺旋CT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窗宽、宽位的调整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