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中静脉转流方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合并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期间 ,上腔静脉血转流到下腔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  5 5例肺癌伴上腔静脉侵犯的患者 ,按不同的静脉转流方法分为三组 :弃血组( 2 0例 )、放血组 ( 2 0例 )和外转流组 ( 15例 ) ,在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肺癌根治性切除以及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监测心电图、平均动脉压、上腔静脉压和血红蛋白。结果 上腔静脉阻断期间 ,外转流组患者平均上腔静脉压力明显低于放血组和弃血组 (P <0 .0 5 ) ,且波动小。弃血组平均动脉压和血红蛋白低于放血组和外转流组 (P <0 .0 5 ) ,输血量明显增多。全部患者手术经过顺利 ,术毕安返监护室 ,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及体征 ,如期出院。结论 在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时体外上下腔静脉转流方法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较低的中心静脉压 ,有利于大脑的灌注 ,并能明显减少出血量 ,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治疗中 ,减轻上腔静脉的压力最为重要。既往的治疗方法有肿瘤切除 ,血管修补重建 ,上腔静脉 右心房转流 ,异体动、静脉或人造血管进行血管移植等开胸手术治疗。但这些只适合良性肿瘤的治疗 ,而右上纵隔原发或继发性恶性肿瘤 ,一旦并发严重的上腔静脉综合征 ,绝大多数患者失去了手术机会。手术能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但技术要求高。 1998年以来 ,我们采用体外侧枝分流 ,在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之间进行暂时性分流 ,将上腔静脉受阻的血流引入下肢静脉进入体循环 ,患者症状快速得到缓解。材料和方法一 研究对象 本组 9例均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及七氟烷复合芬太尼对幕上脑肿瘤患者脑氧供需平衡及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幕上脑肿瘤患者(90例)堆积分为2组,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生理盐水,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记录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时(T2)、硬脑膜切开时(T3)、肿瘤取出时(T4)、术毕(T5)、术后24 h(T6)患者脑氧供需平衡指标,即脑氧摄取率(CERO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动脉血血氧含量(CaO2);对比各时间点患者脑能量代谢指标,即脑乳酸氧指数(LOI)、葡萄糖摄取率(GluER)、脑乳酸生成率(LacPR) 水平。 对比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颈内静脉球部血清NSE、S-100β、MDA、SOD水平。结果:T3、T4、T5、T6时观察组CERO2、Ca-jvO2水平较对照组低,SjvO2水平较对照组高,均 为P<0.05。观察组T4、T5时LacPR较对照组低,P<0.05,其余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3、T4、T5、T6时观察组S-100β、NSE、MDA水平较对照组低,SOD水平较对照组高,均为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使幕上脑肿瘤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得到改善,降低自由基水平和多种脑损伤特异性蛋白水平,有效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与右美托咪定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脑氧供需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0例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汀组(采用乌司他汀进行麻醉)与右美托咪定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每组35例,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脑氧供需及能量代谢指标。结果乌司他汀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的各时间点与诱导前(T1)相比,脑氧供需指标动脉血氧含量(CaO_2)、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_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_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_2)和脑氧摄取率(CER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的各时间点与诱导前(T1)相比,CaO_2、SjvO_2、CjvO_2、Ca-JvO_2和CER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乌司他汀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的各时间点与诱导前(T1)相比,能量代谢指标为葡萄糖摄取率(Glu ER)、脑乳酸生成率(Lac PR)和脑乳酸氧指数(L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的各时间点与诱导前(T1)相比,Glu ER、Lac PR和L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乌司他汀相比,在幕上肿瘤切除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有利于患者的脑氧供需及能量代谢,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Liu C  Miao J  He Z  Zhu P  Bai H  Zhou Q  Hou C 《中国肺癌杂志》2001,4(5):347-350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侧枝循环的途径。方法 31例SVCS患者行胸部螺旋CT扫描及血管成像,以奇静脉弓为中心将阻塞部位分为弓上段及弓下段,将侧枝血管按位于胸廓的前、后分为前组及后组,观察及分析侧枝循环血管分布与SVC阻塞部位及程度的相关性,判断SVCS侧枝循环引流途径。结果 ①前组侧枝血管、后肋间静脉及椎静脉丛的出现与弓上段阻塞有显著相关性(P<0.05),半奇静脉的出现与弓下段的阻塞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侧枝循环的分布与上腔静脉阻塞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回流途径:SVC弓上段阻塞时,血液可经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或经前组血管至下腔静脉回心;SVC弓下段阻塞时,血液主要经奇静脉、半奇静脉逆流入下腔静脉回心。结论 SVCS侧枝循环分布与梗阻部位密切相关,与梗阻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内支架联合局部定向溶栓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Zhang F  Wu P  Huang J 《中华肿瘤杂志》2000,22(6):507-509
目的 探讨内支架联合导管定向溶栓治疗肿瘤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 6例肿瘤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中 ,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17例 ,纵隔恶性肿瘤 5例 ,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2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2例。采取股静脉入路 ,将多侧孔导管送至上腔静脉阻塞段血栓内 ,经导管滴注尿激酶 ,时间为 2 0~ 40min。然后球囊扩张 ,植入自张式支架。结果  2 4例开通成功 ,2例因闭塞导丝无法通过而失败。 2 4例中有 3例患者狭窄段长 10cm ,置入 2个支架 ;余 2 1例均置入一个支架。 2 4例在扩张前均行溶栓治疗。开通前后梗阻远侧测静脉压 ,从术前的 2 1.2 3± 1.80mmHg降到术后的 5 .33± 0 .98mmHg(患者均为卧位测压 )。经统计学处理 ,开通前后梗阻远侧静脉压力变化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开通后造影示侧支静脉均不再显影 ,上腔静脉管径接近正常 ,轮廓光整。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于术后 2~ 3d消退。结论 经股静脉入路 ,上腔静脉支架置入术联合导管定向溶栓是肿瘤性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福君  吴沛宏  黄金华  王群芳  陈林 《癌症》2000,19(3):284-286
上腔静脉狭窄及阻塞所致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临床征侯群,多数为肿瘤压迫、侵犯上腔静脉所致.保守治疗方法(放、化疗)不能很好地解除症状,既往主要依赖外科手术再通,创伤大,适应证窄[1].我们应用介入手段,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该征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脑代谢和手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5年8月间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脑膜瘤患者,按照临床试验数字随机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输液模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脑氧摄取率、乳酸含量和术后康复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补液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前比较,术中两组患者的血氧含量明显下降,而乳酸含量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患者的乳酸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15.4±4.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卡氏体能状态评分[(81.9±6.1)分]明显高于术前[(70.1±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膜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稳定心指数,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从而保证脑灌注、改善微循环,降低脑乳酸生成率,且可降低患者术后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但对早期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组单纯放疗22例;综合治疗27例,其中6例先放疗后化疗,21例先化疗后放疗,放疗方法为大剂量放疗.结果一周内明显缓解率,先行化疗组略高于先行放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缓解率先行放疗组明显高于先行化疗组(P<0.05);总缓解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先行放疗对未完全阻塞的SVCS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先行化疗组(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生存率明显优于未完全缓解组(P<0.05),平均生存时间延长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延长4个月.结论上腔静脉不完全阻塞又无远处转移者,首选放疗;上腔静脉完全阻塞或有远处转移者,首选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介入治疗10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35—68岁,治疗前后测量梗阻流人端血管内压力。结果:所有患者接受了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流入端测得静脉压力在开通前为(27.0±6.2)cmH2O,开通后为(14.5±3.2)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例,10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行介入治疗可以迅速解除梗阻,恢复血流通畅,降低梗阻远端静脉的压力,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